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三分鐘聽國學:愛國①「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聽——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聽國學:愛國①】

古琴彈奏:楊青

中國文化網路傳播研究會 副會長 國樂中心主任

代表作:《琴夢紅樓》《琴頌詩經》《少兒學古琴》《從零起步學古琴》《學古琴——古琴自學教程》等

文 撰寫/講述:曹雅欣

中國文化網路傳播研究會 常務副秘書長

代表作:《琴夢紅樓》《琴頌詩經》《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個人層面的第一個價值準則, 是愛國。

愛國, 自古至今都是中國社會始終強調的個人品格, 也是中華民族標誌性的集體精神。

我們每一個人, 從小就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

但是“愛國”究竟體現為哪些方面、該怎樣去做才是愛國, 卻往往讓人說不清楚。 如果具體談到愛父母、愛朋友, 比較容易讓人理解和踐行;而那些宏大的詞彙, 比如說熱愛祖國、熱愛人民, 就使人失去了清晰的目標感, 心中的這份愛, 缺少著一個為之負責的具體物件。

每個人都有拳拳愛國之情, 但一腔熱情該用到何處?

其實對祖國的熱愛, 從有形到無形, 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一)疆土之愛

首先, “愛國”體現為對一國疆土的熱愛。

國土構成民族家園, 疆域是國家存在的基礎, 維護領土權益必然是一國公民愛國的最直接反應。 所以在歷史上, 歷代政府都重視邊防, 歷朝志士都為國從戎, 歷數愛國主義的詩歌也幾乎都是為國土而呐喊的作品。

軍事存在的理由是因為關係到疆土、疆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關係到國家存亡。 因此在國家領土安全受到威脅時, 愛國民眾就恨不得奔赴邊關、同仇敵愾, 這份愛國之心, 上至權貴下至黎民, 從不設限。 就像清代顧炎武說“保天下者,

匹夫之賤, 與有責焉耳矣”, 這句話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那句“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的出處。 雖然這句話成型得很晚, 但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全民愛國情懷卻很早就形成了,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裡, 一首《無衣》就堅定地表達出了上下一心、共禦外敵的精神, 詩裡說: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 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 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這是先秦時期秦國人民抵抗西戎入侵時的一首戰歌, 詩歌裡豪邁地表示, 誰說軍備不足?一旦有作戰需要, 同穿戰袍, 與君共赴戰場、共赴國殤!這首詩也便是“袍澤”這個詞的來源出處, 喻指軍中的兄弟、情誼深厚的戰友。

熱愛祖國, 從熱愛國土開始, 像愛惜身體髮膚那樣愛惜每一寸山河、像痛惜生命折損那樣痛惜每一分淪喪:

正因此, 陸遊會在經歷了金兵侵宋的一生臨終時恨道“但悲不見九州同”;

正因此, 陳天華在中國被列強瓜分的大地上悲憤叩問“好個江山忍送人”;

正因此, 黃遵憲在清朝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後悲痛地說“寸寸山河寸寸金”, 他還更加懇切地疾呼“國民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

如果說愛國就從愛腳下的國土開始, 那麼亡國就從丟掉疆域的寸土開始,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往往一塊磚瓦的喪失, 就是大廈將傾、土崩瓦解的前奏。

因此, 愛國之心首先就根植在本土的大地上, 寸土必爭, 因為我們, 守土有責。

“學習經典”全新推出【三分鐘學國學 · 音訊版 · 雅音欣文】, 為大家提供更省流量、更便於傾聽的國學與時政內容。

↓↓↓

本文為【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文章《愛國》節選內容, 可點擊閱讀相關全文。

《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書

由國家網信辦傳播局指導並推薦

往期閱讀

【出品】

中國文化網路傳播研究會

往期閱讀

【出品】

中國文化網路傳播研究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