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暑過後持續高溫,教你如何預防水產養殖病害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暑過後各地溫度持續升高, 經常會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 氣溫、水溫都較高。 另外, 此季節也是雷雨多發季。 七月份養殖戶需要注意以下疾病的預測和預防。

1、爛鰓病:病原為柱狀黃桿菌。 主要危害草魚和青魚, 從魚種和成魚均可受害, 鯉、鯽、鰱、鱅、團頭魴和羅非魚等也可感染, 一般流行於4-10月, 以夏季最為流行, 水溫15℃以上時開始發病, 在15-30℃範圍內, 水溫越高, 致死時間越短。 常和傳染性腸炎、出血病和赤皮病併發。 感染是魚體與病原直接接觸引起的, 鰓受損後特別容易感染, 在水質好, 放養密度合理且鰓絲完好的情況下則不易感染。

2、細菌性腸炎:此症的病原體為腸型點狀氣單胞菌, 主要危害草魚、青魚、鯉、鱅等多種淡水養殖魚類。 在水溫在20℃以上時流行, 水溫25℃——30℃為流行高峰, 流行時間為4月——10月, 從魚種到成魚都可發病, 一齡以上的草魚、青魚多發生在4月——6月, 當年草魚多發在7月——9月, 被感染的魚離群獨遊, 食欲減退, 嚴重時腹部膨大, 肛門紅腫外凸, 腸壁充血發紅, 後期腸粘膜潰爛脫落, 死亡率較高。 疾病流行季節, 防治方法同爛鰓病。

3、赤皮病:病原為螢光假單胞菌。 又稱擦皮瘟, 是青魚和草魚的主要疾病之一。 此病多發生於2-3齡大魚, 當年魚種也可發生。 螢光假單胞菌為條件致病菌, 魚的體表完整時病原菌無法侵入, 只有當體表受損時,

病原菌才可乘虛而入。

4、對蝦白斑綜合征:該病主要危害中國對蝦、日本對蝦、斑節對蝦等, 自2014以來有部分克氏原螯蝦主要產地(湖北、江蘇、安徽等)也有該病的發生。 主要傳播方式為水準傳播, 經口感染, 發病水溫一般為20℃——28℃, 各沿海地區對蝦主要養殖區及湖北、江蘇、安徽等均有發生。 被感染的病蝦首先停止攝食, 行動遲鈍, 彈跳無力, 漫遊於水面或浮于池水邊不動, 並很快死亡, 病蝦體色往往輕度變紅或暗淡褪色, 典型的病蝦在甲殼的內側有白點, 白點在頭胸甲上特別清楚, 肉眼可見, 有的病蝦白點不明顯, 頭胸甲與其下方的組織分離, 容易剝下。

5、錨頭蚤:對淡水魚各齡魚都可危害, 全國都有此病流行, 尤以廣東、福建和廣西最為嚴重,

感染率高、感染強度大, 流行季節長。 錨頭蚤在12-33℃都可繁殖, 主要流行於熱天。 尤以魚種危害最大, 當有4-5只蟲寄生時, 即能引起魚病死亡, 對2齡以上的魚一般不能引起大量死亡, 但影響魚體生長、繁殖及商品價值。 主要危害體重100g以上的鰻, 寄生在鰻的口腔內, 嚴重時鰻因不能攝食而餓死。

6、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症:主要危害草魚、青魚、鯉、鯽、魴等多種淡水養殖魚類, 從魚種至成魚均受害。 特點是發病魚種類多, 流行範圍廣, 多呈急性流行, 發病後死亡率高, 尤其水溫持續在28℃以上、高溫季節後水溫仍在25℃以上時最為嚴重, 病魚行動緩慢, 反應遲鈍, 體色發黑, 鰓蓋骨內表皮充血、發炎、腐爛, 形成一個圓形不規則透明社區, 俗稱“開天窗”。

7、傳染性脾腎壞死病:主要危害鱖魚, 該病流行水溫25℃——34℃, 最適流行水溫28℃——30℃, 氣候突變、氣溫升高和水環境惡化, 是誘發該病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部分鱖魚養殖區發病呈上升趨勢, 尤其是江蘇、湖北、廣東等鱖魚養殖區。

8、肝胰腺壞死症:俗稱“偷死病”, 主要發生對象為南美白對蝦、中國對蝦、斑節對蝦等, 多由於投苗密度過大、飼料投喂過量, 養殖水質惡化等原因引起。

1、做好定期消毒和水質改良工作:夏季氣溫水溫持續升高, 各類病原體活躍, 易誘發各種疾病。 應及時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清理, 適時使用微生物製劑和底質改良劑來改善水質及底質。

2、強化投飼管理:投喂飼料保證新鮮優質, 並嚴格控制投飼量, 避免殘餌過多污染水質、底質。

同時可在飼料中適當添加維生素C、中草藥、免疫增強劑等, 以增強水生動物的免疫力。

3、密切關注暴雨、颱風等突發性天氣預報:如遇到暴雨大風天氣, 及時加固養殖設施, 尤其是大棚、網圍等。 加強巡查, 發現損壞, 須及時補缺堵漏, 檢查網圍和蟹池防逃設施並及時修補, 修復電力線路和增氧設備, 確保正常增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