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美國曾計畫用核彈炸月球,最終放棄竟是因為視覺效果不夠震撼

1969年7月, 在冷戰最緊張激烈的時刻, 美國宣佈登陸月球成功, 這不僅是人類歷史的一大步,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 美國也算是狠狠地出了口氣。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 美國人對月球的想法可不僅僅是派出宇航員在上邊插面國旗這樣簡單, 他們曾秘密計畫在月球上搞核爆!

用當下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地球已經阻止不了當年美蘇兩國的瘋狂了, 在地球上的任何競賽都不過癮, 兩個超級大國便將目標轉移到了太空。 在阿姆斯壯登陸成功之前, 在太空探索方面蘇聯一直是壓著美國的。 所以, 美國決定充分發揮這一獨特的“優勢”, 創造更多讓全世界人民感到震驚的歷史。

在月球上搞核爆的想法, 最先由美國空軍提出。 主要目標就是用戰略導彈將一枚核彈頭發射到月球, 並在表面爆炸。 這個計畫一看就很扯, 但當時美國方面為了證明自己在軍事科技領域超出蘇聯,

可以說已經是“喪心病狂”了。 因此, 美國政府立刻批准了這個計畫, 並找了一大群專家來論證計畫的可行性。

其實, 這一決定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早在1958年, 美軍就曾在“阿爾戈斯計畫”中, 將一枚X-17A導彈於大西洋上空161公里處引爆。 這枚當量相當於1700噸TNT的核彈的爆炸產生了非常炫目的視覺效果,

這讓美國人感到很自豪。 隨後, 美軍又接連進行了兩次類似嘗試。

有趣的是, 高空核爆已經成了當時美蘇兩國的一種消費, 在1863年8月5日, 美蘇英三國於莫斯科達成協議不再搞大氣層核爆實驗之前, 兩國加起來一共搞了25次。 這種實驗帶來的負面效應非常巨大, 據記載, 在美軍的一次實驗中, 高頻無線電通訊與雷達通訊中斷, 爆點數百公里內許多野生動物的視網膜被燒傷。

不過, 美國人卻覺得沒什麼虧的, 畢竟在夏威夷的海平面上, 數以萬計的人都看到一道非常震撼的閃光。 因此, 雖然受到了大氣層核緊條約的限制, 但美國人認為, 如果在月球上搞一次核爆, 是不是半個地球人都能看到?

為了讓爆炸效果更佳醒目, 美軍最初決定將一枚威力巨大的氫彈送到月球。 但氫彈太重, 當時尚無方法能將其送到月球上。 因此, 專家們只能退而求其次, 決定用一顆轟炸廣島時那樣大小的原子彈來代替。 不過並非所有的美國科學家都陷入了這種瘋狂的狀態,

曾參與可行性論證的瑞菲爾就非常反對, 他曾多次警告美國政府:在月球上搞核爆, 會對月球造成巨大影響。

可是, 即便是瑞菲爾, 經過研究後也認為, 在月球上引爆核彈是完全可行的。 因此, 他的警告遭到美國政府無視, 他也只能無奈地繼續進行論證工作。 最終, 美國方面將該計畫定為“A119計畫”, 整個計畫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月球上搞一個效果震撼的核爆, 讓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美國的軍事力量完全不遜于蘇聯。

然而,就在一切順利地進展時,有專家卻提出了一個令人大失所望的問題。先不說計畫的整體風險有多大,月球與地球的生態環境不同,月球沒有大氣層,核彈一旦爆炸,會揚起大量煙塵。而這些煙塵會不受束縛地向四周擴散,它們無法形成如圖地球上那樣的蘑菇雲。最終,核彈也只能在月球表面留下一個大坑而已。

另外,考慮到太陽光是否照射的兩種情況,專家們達成一致:想要獲得最好的視覺效果,只能在月球的陰暗面進行試驗。這樣一來,地球人就看不到了。這樣的結論讓美國政府非常失望,軍方則認為,如果這樣,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就為了放一枚“大禮花”,而且視覺效果還很差,這樣的代價也未免有些太大了。

不久,聲勢浩大的月球核爆計畫就此擱淺,月球便這麼躲過一劫。不過值得深思的是,冷戰期間的大多數檔如今已經逐步得到公開,只有A119計畫還在被封存。如今人們對此的瞭解,只是一個模糊的輪廓,當年美國科學家們做出的大量可行性論證報告,已經在1987年被全部秘密銷毀了。

然而,就在一切順利地進展時,有專家卻提出了一個令人大失所望的問題。先不說計畫的整體風險有多大,月球與地球的生態環境不同,月球沒有大氣層,核彈一旦爆炸,會揚起大量煙塵。而這些煙塵會不受束縛地向四周擴散,它們無法形成如圖地球上那樣的蘑菇雲。最終,核彈也只能在月球表面留下一個大坑而已。

另外,考慮到太陽光是否照射的兩種情況,專家們達成一致:想要獲得最好的視覺效果,只能在月球的陰暗面進行試驗。這樣一來,地球人就看不到了。這樣的結論讓美國政府非常失望,軍方則認為,如果這樣,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就為了放一枚“大禮花”,而且視覺效果還很差,這樣的代價也未免有些太大了。

不久,聲勢浩大的月球核爆計畫就此擱淺,月球便這麼躲過一劫。不過值得深思的是,冷戰期間的大多數檔如今已經逐步得到公開,只有A119計畫還在被封存。如今人們對此的瞭解,只是一個模糊的輪廓,當年美國科學家們做出的大量可行性論證報告,已經在1987年被全部秘密銷毀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