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農業農村改革 川東北經濟區有哪些經驗

今天, 全省農業農村改革經驗交流暨工作推進會在成都召開。 會議分兩個階段, 上午圍繞農業農村改革作經驗交流。 在川東北經濟區交流會現場, 來自川東北5市34個縣的與會代表進行經驗交流, 共同探討川東北經濟區現代農業農村發展的經驗。

經驗分享:

·蒼溪縣:

--用好脫貧“四項基金” 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 蒼溪創新優化財政扶貧資金投入機制, 建立了符合蒼溪實際的衛生扶貧救助、教育扶貧救助、扶貧小額信貸、產業扶持“四項基金”。

2017年全縣“四項基金”共投入9000萬元, 總規模累積到2.2億元, 其中衛生扶貧救助基金370萬元, 教育扶貧救助基金337萬元, 小額信貸分險基金1.05億元, 產業扶貧基金1.08億元。 在“四項基金”管理使用上, 堅持“三強化三改善”, 努力用好用活基金, 充分發揮基金效益, 助推脫貧攻堅, 致富奔康。

通過“三優化三改善”的基金使用方式, 突出特色產業打造,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基地、加工和品牌“三大建設, 大力發展紅心獼猴桃、中草藥、健康養殖“三個百億產業”。

·儀隴縣:

--發展村級扶貧互助社 探索農村金融新模式

儀隴縣是國家級貧困縣, 自2005年全國第一家村級扶貧互助社在三蛟鎮昆山村成立運行以來,

縣委、縣政府始終把互助社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 不斷完善政策、創新舉措、健全制度、防控風險, 逐個破解發展瓶頸, 扶貧互助社不斷發展壯大, 實現了持續健康規範發展。

截至目前, 全縣已發展村級扶貧互助社50家, 涵蓋社員5679戶, 籌集互助資金6800萬元, 累計為1.75萬戶農戶發放借款1.75億元, 受益群眾5萬餘人次, 極大地支持了農村產業發展, 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扶貧互助社被本地農戶形象地稱為“農民自己的銀行”。

·達川區:

--用好用活土地託管政策 高標準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

產品是源頭, 土地是核心。 達川區積極用好土地託管政策, 推動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建設, 築牢農產品品質安全基礎,

生產基地規模化、生產服務集約化、生產管理標準化。 目前達川區土地託管服務方面的優秀做法, 已被省供銷社在全省宣傳推廣。

·巴州區:

--做大有機農產品 打好品牌農業組合拳

巴州區把增加農業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 正本清源, 綜合施治, 全方位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強化生態保護與治理, 創建省級生態鄉鎮15個, 161個村被命名為市級生態村。 採取“一控倆減三基本”生態保育措施, 全面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規範農產品生產標準, 形成種養殖技術標準和生產規程10個, 發佈地方標準2個, 40家企業建立了可追溯體系。 實施生態綠色農業品牌發展戰略, 發展“巴食巴適”產品40個, 認證無公害產品70個、綠色產品12個、有機食品16個。

有機產品年產值突破8000萬元。

·恩陽區:

--全域規劃綠色發展 繪生態康養藍圖

巴中市恩陽區氣候宜人, 生態良好, 結合當地獨特的紅色文化、綠色文化、民俗文化, 打造出以恩陽古鎮為核心, 以交通走廊為軸帶, 以高觀山等森林公園為重點, 以萬壽村等“四好村”為節點的生態康養基地建設。 主動融入“川東北醫養結合融合發展示範片和秦巴生態森林康養服務業發展帶”, 著力打造川東北生態康養融合發展示範區。

《四川觀察》編輯:楊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