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好奇,就在朋友分享的圖片下留了言

朋友去歐洲游了, 每天在圈內分享的圖片帶著濃郁的異國風情, 令人耳目一新。 欣賞之餘, 經常會忍不住留下自己的感受與朋友互動。

有一天, 朋友發了一組遊覽阿爾卑斯山的圖片, 其中有一幅圖吸引了我。 那是一塊刻著“峨眉山”三個大字的巨石, 它赫然地立在山頂讓我覺得有些奇怪, 便去百度尋找緣由。

圖片來自網路

原來這座山被稱為瑞吉山, 它是阿爾卑斯山的最前沿, 屹立在美麗的盧塞恩湖邊, 被稱為歐洲的“山巒皇后”。 200多年前, 這裡便是王公貴族、文人墨客流連忘返之地, 吸引了維多利亞女王、韋伯、孟德爾松、維克多·雨果等眾多名人上山度假。

是瑞士中部最有名的瞭望台。 自古以來, 它就是一個很有名的觀賞日出和日落的地方。 在山頂的瞭望臺上可以欣賞到阿爾卑斯山脈的全景觀和延伸到德國的黑森林及法國的平原。

因為它和中國的峨眉山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因此這兩座山結成了姊妹山, 並互換山石, 所以, 瑞吉山頂就有了這塊石頭。

覺得有趣, 便在圖下留言:在瑞吉山上看到妹妹了。 過後, 朋友沒有回應, 有點兒尷尬。

心想, 網路不方便, 忙得沒空回復正常, 可千萬不要誤以為我開了個低俗的玩笑啊,

我還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的。

想起一句熟悉的話, 這是一個”梗”。 說“峨眉山”是“妹妹”也能算是個“梗”吧?

忽然又轉移了興趣, 這個網路流行語“ 梗” 是個什麼東西呢?

在網路語言中, “梗”是笑點, “鋪梗”就是鋪設笑點。 但細細研究, “梗”卻是臺灣人以訛傳訛, 人云亦云誤傳出來的, 它的本意是“ 哏”。 綜藝節目中的“捧哏”和“逗哏”就是這個意思。

語言作為資訊的載體被誤傳那可不止這一件事

就比如很多人習慣當成感歎詞的“哇噻”, 它可實實在在是句髒話。

有學者考證後在《文摘報》撰文, “哇噻”源自臺灣, 影響港澳, 再波及大陸。 “哇噻”就是臺灣閩南語中的粗話。 “哇”即“我”, “噻”原為“塞”, 指性動作, 翻成北方話就是“我✕”, 十足的穢言粗語。 像北方“他媽的”盛行在街巷一樣, 成了使用頻率很高的口頭語。 “哇噻”因其音調起伏、節奏明快、誇大有度且含義不明而流行, 被喜歡追求時尚的青少年誤用而樂此不疲。

儘管現在多用於表示驚訝的語氣, 沒有髒話的意思在裡面, 但考慮到 “哇噻” 的出身, 我還是從不使用。

一幅圖片, 換出這麼多收穫, 有些意外。 想起《弟子規》中“話說多, 不如少”, 還有一個詞“言多必失”, 但是反過來說, 這個問題引發了探究的欲望, 絕對不是壞事。

總之, 有收穫就好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