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國防創新」從印度國防創新體系看印度國防實力

編者按:近期, 印度邊防人員在中印邊界越過邊防線進入中方境內, 阻撓中國邊防部隊的正常活動, 導致雙方發生軍事對峙。 本文通過解讀印度國防研究與分析研究所2014年發佈的《印度國防創新:故障連連》報告, 從印度國家創新體系、國防創新體制的角度去瞭解印度的實力, 做到知己知彼。

一、印度國家創新體系及存在的問題

1、印度國家創新體系

印度共有4288家科研院所, 44萬名從事科研相關的工作人員, 構成了印度國家創新體系的主體。 印度國防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一部分。

印度國家創新體系的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其科學技術基礎的發展和國際認可度方面,

包括科研人員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量、獲得的專利數量、國家經濟中的知識與技術密集度, 以及印度科學家和科研團體在國際大型科研專案中的參與度等。

2006~2010年, 印度科學家在國際主要科學雜誌上發表科技論文65487篇, 平均每年增長12%, 而世界平均增長率只有4%。 2000~2011年, 印度獲得的專利數量上漲443%, 達到15860個, 其中8841個在印度境內獲得(總數量排名世界第10位), 7019個在國外獲得(總數量排名世界第20位)。 隨著印度創新能力的發展, 其影響也開始逐漸滲透到印度經濟中, 主要體現在知識驅動生產、高技術含量出口增多和航太工業發展壯大等方面。 印度正迅速成長為國際研發活動中心,

主要研發專案集中在資訊技術(IT)、製藥、空間研究和生物技術領域。 至2008年, 在印度運營的外國研發中心已從2003年的不足100家上升至750家。

2、印度國家創新體系存在的問題

儘管印度國家創新體系取得了諸多成績, 但仍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準。 印度在科技論文方面有了重大提升, 但其在世界前1%雜誌上的供稿率只占2.5%。 印度在基礎科學創新(通過獲得的智慧財產權數量衡量)方面遠低於美國、中國、日本和韓國等國。 如圖 1所示, 1997年, 印度獲得的專利數量為1787件, 相當於中國的49%;而在2011年, 印度獲得的專利數量為7276件, 僅相當於中國的4%。

圖1 印度和中國獲得的專利數量

除專利以外, 通過其他參數衡量的印度創新能力也是有限的。 例如, 由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2012~2013年國際競爭力報告》也指出印度在競爭力上的欠缺, 在144個國家中僅排第59位。 圖 2顯示了印度在6個主要創新指標上的排名和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金磚國家”)以及一些其他主要工業化經濟體之間的對比。 印度科研人員占總人口的比例很低,

平均每100萬人中有137名科研人員, 遠低於日本(5573名)、美國(4663名)、英國(4181名)、中國(1071名)和巴西(657名)等國。

圖2 典型國家創新指標排名

二、印度國防創新的主要參與者及創新表現

1、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

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被公認為印度的首要研發機構, 表 1是其研發的主要裝備的進口比例,

可以看出半數以上裝備的進口比例都控制在30%以下, 但空中預警和控制系統、“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系統、遠端艦對空導彈、“阿瓊”主戰坦克等重要裝備的進口比例較高。 這些重要裝備採用的核心部件多數為進口, 如“阿瓊”主戰坦克的動力系統和火控系統、“光輝”輕型戰鬥機的引擎都是從國外引進, 表明印度在這些關鍵領域能力的缺失。

圖3 印度“阿瓊”2主戰坦克

表1 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研發的主要裝備的進口比例

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獲得的專利數量無法與其獲得的巨大投資相匹配。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是印度政府所有科研機構中資金投入最大的機構,2009~2010年間,其資金投入占印度主要科研項目支出的31.6%,遠遠高於第二名的空間部(15.5%),以及原子能部門(14.4%)和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10%)。然而,與獲得5600多項專利(包括2350項國外專利)的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相比,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僅獲得了約1400項專利、設計版權和商標權。

2、國防企業

印度國防企業主要為中央政府、國防部、邦政府直屬的國有企業,包括國防部國防生產供應局下屬的9大國有軍工企業、軍工廠委員會下屬的39家軍工廠等,另外還有私營企業承擔協作和配套工作。

圖4 在船廠準備下水的印度“維克蘭特”號航母

然而,較完善的國防工業基礎並未提高印度國防企業的創新能力,以關鍵投入(科研支出)和產出(專利、國內設計與開發、技術本土化)來衡量,印度的國防企業遠遠落後于全球競爭對手之後(見表2和圖4)。9大國有軍工企業中的4個企業沒有任何重要的專利和版權,而美國波音公司僅在787型夢想客機一個項目上就有1000個專利。

表2 印度國有軍工企業和軍械廠擁有的專利和版權數量(截至2012年3月)

圖4 全球主要軍工企業獲得的專利數量

印度國防企業的研發投入遠低於國際平均水準,在9大國有軍工企業中,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和巴拉特電子工業有限公司擁有專門的研發中心,每年營業額中的6~8%用於研發,而法國泰勒斯公司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高達營業額的20%,印度其他公司用於研發的經費比例更低(見表 3)。

表3 2011~2012年印度國防企業研發支出占比

3、自主化標準下的印度國防創新現狀

印度國防研究與分析研究所根據自主指數的定義,在充分考慮資料統計等複雜因素的基礎上,計算得出印度國防工業2006~2010年的自主指數分別為47.93%、41.56%、36.44%、37.81%和38.52%。此外,印度國防研究與分析研究所還分析得出印度國有軍工企業和軍工廠的進口依存度約為42.6%,其中,最大的軍工企業——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的進口依存度更是高達70%。

三、印度國防創新能力低下的原因

1、無頂層管理部門負責國防創新

印度國防創新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一個能夠設定政策目標、將眾多利益相關者(用戶、研發機構和生產機構)集中在統一平臺、審批專案可行性、監督本土專案進展情況和制定責任的頂層管理部門。這一部門的缺失導致了印度國防創新決策的專斷獨行、重複勞動和資源浪費,各研發機構獨立進行科研活動,且大部分科研專案都不是圍繞以產品為中心的採購流程進行。作為設計和開發現代武器系統、為各類武器採購提供必要技術建議的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在採購流程中將自身的職責邊緣化,僅將自身作為分享國防預算資源的利益競爭者。

2、科研人員配置不平衡

印度國防創新體系在科研人員數量與品質、人員資源配置方面存在不足。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只有7700名科研人員,但配備的輔助和行政人員比例較高,如表 4所示,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這一研究領域較少的機構卻擁有8000名科研人員。在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中,技術骨幹的教育背景較低、缺少研發培訓,僅有10%的科研人員擁有博士學位(3%為工程學相關學位,7%為科學相關學位),並且43%的科研機構擁有博士學位人員的比例低於2%。

3、國防研發投入不足

保持高水準的國防研發投入是提升自主研發能力的重要經濟基礎。自2001財年以來,印度國防研發預算占國防總預算的比例一直穩定在6%左右,而美國、中國等國將超過10%的國防預算用於研發。印度議會國防常務委員曾建議印度將這一比例提高至10%以上,但至今仍未達到。若按照絕對價值計算,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2013~2014年的研發預算為1061億盧比(約合18億美元),只相當於美國國防部2014財年6750億美元研發預算的3%。

4、國防企業研發能力低下

無論從研發投入還是研發產出來看,印度國防企業的創新能力都遠低於國際平均水準。除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和巴拉特電子工業有限公司外,印度其他國防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很低,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多數印度國有企業缺乏所謂的“研發文化”,研發並不是這些企業的強制職能。此外,印度政府對企業的研發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特別是私營部門,它們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來承擔昂貴又有風險的國防研發專案。儘管自2006年以來,國防部承諾將承擔企業80%的研發成本,但由於操作程式複雜,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奏效。目前國防部正在制定新的採購流程,以簡化補償程式,推動企業的國防研發。

5、缺乏改革與創新

制約印度國防創新的一個因素是:國防企業、軍械廠以及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缺乏改革與創新,企業和研發組織的問責制度不健全,影響了預期的創新效果。此外,由多個印度政府委任的專家小組提出的改革建議被推遲或擱置,阻礙了其創新潛力的充分開發。

(藍海星:魏博宇)

圖3 印度“阿瓊”2主戰坦克

表1 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研發的主要裝備的進口比例

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獲得的專利數量無法與其獲得的巨大投資相匹配。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是印度政府所有科研機構中資金投入最大的機構,2009~2010年間,其資金投入占印度主要科研項目支出的31.6%,遠遠高於第二名的空間部(15.5%),以及原子能部門(14.4%)和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10%)。然而,與獲得5600多項專利(包括2350項國外專利)的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相比,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僅獲得了約1400項專利、設計版權和商標權。

2、國防企業

印度國防企業主要為中央政府、國防部、邦政府直屬的國有企業,包括國防部國防生產供應局下屬的9大國有軍工企業、軍工廠委員會下屬的39家軍工廠等,另外還有私營企業承擔協作和配套工作。

圖4 在船廠準備下水的印度“維克蘭特”號航母

然而,較完善的國防工業基礎並未提高印度國防企業的創新能力,以關鍵投入(科研支出)和產出(專利、國內設計與開發、技術本土化)來衡量,印度的國防企業遠遠落後于全球競爭對手之後(見表2和圖4)。9大國有軍工企業中的4個企業沒有任何重要的專利和版權,而美國波音公司僅在787型夢想客機一個項目上就有1000個專利。

表2 印度國有軍工企業和軍械廠擁有的專利和版權數量(截至2012年3月)

圖4 全球主要軍工企業獲得的專利數量

印度國防企業的研發投入遠低於國際平均水準,在9大國有軍工企業中,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和巴拉特電子工業有限公司擁有專門的研發中心,每年營業額中的6~8%用於研發,而法國泰勒斯公司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高達營業額的20%,印度其他公司用於研發的經費比例更低(見表 3)。

表3 2011~2012年印度國防企業研發支出占比

3、自主化標準下的印度國防創新現狀

印度國防研究與分析研究所根據自主指數的定義,在充分考慮資料統計等複雜因素的基礎上,計算得出印度國防工業2006~2010年的自主指數分別為47.93%、41.56%、36.44%、37.81%和38.52%。此外,印度國防研究與分析研究所還分析得出印度國有軍工企業和軍工廠的進口依存度約為42.6%,其中,最大的軍工企業——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的進口依存度更是高達70%。

三、印度國防創新能力低下的原因

1、無頂層管理部門負責國防創新

印度國防創新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一個能夠設定政策目標、將眾多利益相關者(用戶、研發機構和生產機構)集中在統一平臺、審批專案可行性、監督本土專案進展情況和制定責任的頂層管理部門。這一部門的缺失導致了印度國防創新決策的專斷獨行、重複勞動和資源浪費,各研發機構獨立進行科研活動,且大部分科研專案都不是圍繞以產品為中心的採購流程進行。作為設計和開發現代武器系統、為各類武器採購提供必要技術建議的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在採購流程中將自身的職責邊緣化,僅將自身作為分享國防預算資源的利益競爭者。

2、科研人員配置不平衡

印度國防創新體系在科研人員數量與品質、人員資源配置方面存在不足。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只有7700名科研人員,但配備的輔助和行政人員比例較高,如表 4所示,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這一研究領域較少的機構卻擁有8000名科研人員。在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中,技術骨幹的教育背景較低、缺少研發培訓,僅有10%的科研人員擁有博士學位(3%為工程學相關學位,7%為科學相關學位),並且43%的科研機構擁有博士學位人員的比例低於2%。

3、國防研發投入不足

保持高水準的國防研發投入是提升自主研發能力的重要經濟基礎。自2001財年以來,印度國防研發預算占國防總預算的比例一直穩定在6%左右,而美國、中國等國將超過10%的國防預算用於研發。印度議會國防常務委員曾建議印度將這一比例提高至10%以上,但至今仍未達到。若按照絕對價值計算,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2013~2014年的研發預算為1061億盧比(約合18億美元),只相當於美國國防部2014財年6750億美元研發預算的3%。

4、國防企業研發能力低下

無論從研發投入還是研發產出來看,印度國防企業的創新能力都遠低於國際平均水準。除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和巴拉特電子工業有限公司外,印度其他國防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很低,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多數印度國有企業缺乏所謂的“研發文化”,研發並不是這些企業的強制職能。此外,印度政府對企業的研發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特別是私營部門,它們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來承擔昂貴又有風險的國防研發專案。儘管自2006年以來,國防部承諾將承擔企業80%的研發成本,但由於操作程式複雜,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奏效。目前國防部正在制定新的採購流程,以簡化補償程式,推動企業的國防研發。

5、缺乏改革與創新

制約印度國防創新的一個因素是:國防企業、軍械廠以及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缺乏改革與創新,企業和研發組織的問責制度不健全,影響了預期的創新效果。此外,由多個印度政府委任的專家小組提出的改革建議被推遲或擱置,阻礙了其創新潛力的充分開發。

(藍海星:魏博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