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在中國,約2-3分鐘就有1人死於胃癌,皆因他們愛吃……

2017-07-12 胖熊 重慶市腫瘤醫院

| 傳承與堅守 | 情懷與夢想 |

喝啤酒, 吃燒烤, 熬夜到淩晨……

這或許是很多人肆意度夏的選擇,

今天胖熊要提醒你:要當心了!

28歲的陳先生在過去幾年也是這樣生活的, 雖然胃一直不太好, 但他卻認為“年紀輕輕, 吃點藥就好”。 而且還是照樣該吃就吃、該喝就喝。 誰知日前因難以忍受的胃部不適到醫院就診, 竟被查出晚期胃癌。

另外, 我院胃腸腫瘤中心主任孫浩還告訴胖熊,

我國約九成的胃癌發現者已經是晚期,

因此當出現消化不良、胃部不適、胃痛胃脹等問題時,

尤其是年輕人,

別再以為這些都是小毛病,

這或許正是胃癌的早期徵兆。

本期專家

孫 浩

孫浩:重慶市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主任, 主任醫師, 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重慶分會外科專委會常務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從事腹部外科臨床及科研工作多年, 對胃癌、大腸癌、肛門直腸疾病、腹膜後腫瘤等疾病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在國家及省、市級醫學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門診時間:週三全天

我國早期胃癌診斷率只有10%

“中國是胃癌高發區, 每年新發胃癌40萬, 死亡30萬, 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準的2倍。

”孫主任說, 在我國前10位的惡性腫瘤中, 胃癌的發病率高居第2位, 僅次於肺癌。 約2—3分鐘就有1名中國人死于胃癌, 死亡率占所有癌症的25%。

“目前方便、快捷、最可靠的胃鏡檢查和黏膜活檢是診斷早期胃癌的金標準, 確診率為95%。 胃癌發現的越早5年生存率就越高。 ”孫主任說, 我國和日本同樣是胃癌高發大國, 但我國早期胃癌的診斷率只占10%, 而日本80%早期胃癌能被診斷。 原因就是, 日本將胃鏡檢查常規列為50歲以上中老年人體檢的必查項目。

而我國由於公眾普遍缺乏做胃鏡篩查胃癌的意識, 加之早期胃癌患者往往沒有任何症狀, 少數有症狀的患者也是不典型的, 極易與胃炎、胃潰瘍等良性疾病相混淆,

致使在我國70—90%的胃癌患者一經發現都是進展期胃癌, 即中晚期胃癌。

胃癌年輕化或與飲食習慣有關

“資料顯示, 近5年來我國19—35歲年輕人胃癌發病率比30年前增加了1倍。 ”孫主任說, 過去認為胃癌是老年病, 但我國年齡小於30歲胃癌患者高達7.6%, 胃癌發病年紀越小惡性程度越高。

“胃癌是典型的與飲食習慣有關的疾病, 大家熟知的燒烤、油炸類食品能誘發癌症。 ”孫主任說, 在臨床中, 他們發現30歲到40歲的胃癌患者中, 過半的人都愛吃燒烤或麻辣燙。 重慶人口味重, 喜歡吃燒烤, 但食物經過燒烤或煙熏後, 容易產生如3-4苯並芘和環芳烴類物質, 這些都是明確的致癌原。

除了燒烤, 高鹽飲食也與胃癌的發生有著密切關係。 世衛組織規定的是, 每人每天的鹽攝取量為6克, 超過了這個量, 食鹽中的高滲透液會破壞胃黏膜, 長此以往, 也容易誘發胃癌。

幽門螺桿菌感染也是一大元兇

除了飲食習慣, 有人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也是導致胃癌的一大罪魁禍首。 “是的。 ”孫主任解釋, 胃癌的致病原因複雜, 包括飲食習慣、宿主基因、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多方面因素,而我國人群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平均高達55%。

大家熟悉的胃病,例如胃炎和消化性潰瘍,引發這些疾病的真正原凶是幽門螺桿菌感染,90%以上的胃炎、胃潰瘍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甚至50%胃癌患者可能是由幽門螺桿菌“造就”的。在胃病患者中,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可能性是未感染者的4.2倍。

幽門螺桿菌具有傳染性,且經口感染。當人們共用碗筷進餐時,唾液裡的細菌可通過飯碗、筷子等餐具互相交叉傳染、傳播。因此,集體用餐時採取分餐制和公筷,是非常重要的預防措施。

同時,幼兒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跟母親或家長有關。假如家庭中有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那麼其不良的餵食習慣比如口對口餵食,親吻,會導致小孩感染幽門螺桿菌。經研究,幽門螺桿菌通常在兒童期感染,而且一經感染,若不根除治療,將終生攜帶。“因此,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應積極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孫主任提醒說。

一旦有以下6症狀 立即行胃鏡檢查

孫主任表示,因80%的早期胃癌患者沒有任何症狀,故胃癌有“隱形殺手”之稱。但其實,只要稍加留意,胃癌還是有徵兆可尋的,身體會有很多預警信號。

1、正常飲食後出現上腹部不適、輕微飽脹、噁心噯氣,有輕度消化不良的症狀,病情加重之後,會有胃脹氣和輕度胃痛。

2、上腹部心窩處有隱痛,不要輕視,像所有的癌症一樣,疼痛是進展期胃癌最常見的臨床症狀。

3、體重減輕、突然消瘦,這種情況自己有時感覺不出,但你要注意,這不是好事。幾乎大部分癌症都有突然消瘦的症狀。

4、食欲大幅下降,對肉類、魚類等產生噁心感。

5、大便變黑,像柏油發黑發亮,這可能是腫瘤侵襲胃黏膜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6、嘔血,出現這種情況就麻煩了,應立即到醫院就診,不能再耽擱。

“一旦出現上述預警症狀,無論年齡大小,包括有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適的年輕人,建議行胃鏡檢查。既往有胃息肉、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建議每半年或一年做一次胃鏡,及時掌握病情變化,並採取相應有效的治療措施。”孫主任指出,此外,胃部出現不適不要盲目吃藥,胃藥可能有效緩解不適症狀,也掩蓋了病情,很容易錯失發現早期胃癌的機會。

積極接受規範治療定期回院複查

“確診胃癌後,規範化根治性外科切除手術是唯一可以治癒胃癌的方法。”孫主任說,早期胃癌可以採用內鏡黏膜切除術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進展期胃癌可以施行開腹手術或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選擇全胃切除術或遠端胃切除術,加D2淋巴結清掃術。還可在術後進行放化療、腹腔熱灌注化療,以及免疫治療等,提高生活品質,延長生存期。至於究竟該如何優化治療方案,患者應聽取醫生的建議,積極接受規範治療。

由於術後兩年是胃癌復發和轉移的高發期,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做一個復發轉移的風險評估,因此,患者應每半年至一年回院複查,做胸片、B超、癌胚抗原、胃鏡,胸腹部CT等相關檢查。

此外,在生活上應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少食對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避免高鹽食物,少吃或不吃煙熏、油炸和烘烤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進食適當的蛋白和奶類。戒煙限酒,心態平和,作息正常,加強體育鍛煉。

文 / 胖 熊 圖 / 網 絡 審 稿 / 孫 浩

未經授權不可轉載

重慶市腫瘤防治科普基地 / 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成員

包括飲食習慣、宿主基因、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多方面因素,而我國人群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平均高達55%。

大家熟悉的胃病,例如胃炎和消化性潰瘍,引發這些疾病的真正原凶是幽門螺桿菌感染,90%以上的胃炎、胃潰瘍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甚至50%胃癌患者可能是由幽門螺桿菌“造就”的。在胃病患者中,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可能性是未感染者的4.2倍。

幽門螺桿菌具有傳染性,且經口感染。當人們共用碗筷進餐時,唾液裡的細菌可通過飯碗、筷子等餐具互相交叉傳染、傳播。因此,集體用餐時採取分餐制和公筷,是非常重要的預防措施。

同時,幼兒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跟母親或家長有關。假如家庭中有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那麼其不良的餵食習慣比如口對口餵食,親吻,會導致小孩感染幽門螺桿菌。經研究,幽門螺桿菌通常在兒童期感染,而且一經感染,若不根除治療,將終生攜帶。“因此,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應積極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孫主任提醒說。

一旦有以下6症狀 立即行胃鏡檢查

孫主任表示,因80%的早期胃癌患者沒有任何症狀,故胃癌有“隱形殺手”之稱。但其實,只要稍加留意,胃癌還是有徵兆可尋的,身體會有很多預警信號。

1、正常飲食後出現上腹部不適、輕微飽脹、噁心噯氣,有輕度消化不良的症狀,病情加重之後,會有胃脹氣和輕度胃痛。

2、上腹部心窩處有隱痛,不要輕視,像所有的癌症一樣,疼痛是進展期胃癌最常見的臨床症狀。

3、體重減輕、突然消瘦,這種情況自己有時感覺不出,但你要注意,這不是好事。幾乎大部分癌症都有突然消瘦的症狀。

4、食欲大幅下降,對肉類、魚類等產生噁心感。

5、大便變黑,像柏油發黑發亮,這可能是腫瘤侵襲胃黏膜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6、嘔血,出現這種情況就麻煩了,應立即到醫院就診,不能再耽擱。

“一旦出現上述預警症狀,無論年齡大小,包括有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適的年輕人,建議行胃鏡檢查。既往有胃息肉、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建議每半年或一年做一次胃鏡,及時掌握病情變化,並採取相應有效的治療措施。”孫主任指出,此外,胃部出現不適不要盲目吃藥,胃藥可能有效緩解不適症狀,也掩蓋了病情,很容易錯失發現早期胃癌的機會。

積極接受規範治療定期回院複查

“確診胃癌後,規範化根治性外科切除手術是唯一可以治癒胃癌的方法。”孫主任說,早期胃癌可以採用內鏡黏膜切除術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進展期胃癌可以施行開腹手術或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選擇全胃切除術或遠端胃切除術,加D2淋巴結清掃術。還可在術後進行放化療、腹腔熱灌注化療,以及免疫治療等,提高生活品質,延長生存期。至於究竟該如何優化治療方案,患者應聽取醫生的建議,積極接受規範治療。

由於術後兩年是胃癌復發和轉移的高發期,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做一個復發轉移的風險評估,因此,患者應每半年至一年回院複查,做胸片、B超、癌胚抗原、胃鏡,胸腹部CT等相關檢查。

此外,在生活上應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少食對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避免高鹽食物,少吃或不吃煙熏、油炸和烘烤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進食適當的蛋白和奶類。戒煙限酒,心態平和,作息正常,加強體育鍛煉。

文 / 胖 熊 圖 / 網 絡 審 稿 / 孫 浩

未經授權不可轉載

重慶市腫瘤防治科普基地 / 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成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