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渦陽黑小麥種出致富新希望(圖)

栗時晴(右一)帶著技術員為黑小麥種植戶傳授防疫技術

據亳州晚報消息,

種植新品種收益有保障

3月20日上午, 渦陽縣楚店鎮楚栗村麥田裡,

綠油油的麥苗隨風輕舞, 散發勃勃生機。 該鎮到家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栗時晴帶著技術員正在為種植戶指導黑小麥防疫技術。 到家食品為栗時晴的父親創辦, 他既是當地黑小麥種植的發起者, 也是通過發展新興種植和加工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功臣。

“現在小麥容易旺長, 新拔節的麥苗尖易泛黃, 這時候一定要做好防疫工作……”當日, 栗時晴和技術員正為村裡的黑小麥種植戶孫東明指導防疫技術, 孫東明邊聽技術員講解邊詢問解決辦法。

60多歲的孫東明是到家食品的工人, 又是村裡的黑小麥種植大戶, 通過大面積種植黑小麥, 他成了村裡首批脫貧的村民。

“我種了20多畝黑小麥, 這種小麥雖然產量低些,

價格卻是普通小麥的兩倍多, 平均畝產收入能提高30%以上。 ”孫東明說。

在楚栗村, 像孫東明一樣通過種植黑小麥脫貧的種植戶不在少數, 他們的種植熱情就源於到家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政策保障。

“黑小麥是公司的主要原料, 我們除了發展自己的種植基地外, 還鼓勵農戶自己種植, 由公司統一為其提供種子、肥料和免費技術培訓, 收購價格每公斤也比市場高出0.1元左右。 ”栗時晴說, 對於沒有資金購買種子和肥料的貧困戶, 公司則採取先記帳、後扣除的方式, 等到收穫時再原價扣除。

作坊主變身致富帶頭人

栗鋒是栗時晴的父親, 也是到家食品的創始人。 90年代, 栗鋒還是村裡一名麵粉加工作坊主, 靠一台打面機, 一桿秤,

養家糊口。

“那時, 做這個行當的不多, 附近村莊的人都把小麥送往這裡加工, 雖然掙錢不算多, 但在村裡也算是小有名氣的萬元戶。 ”栗時晴告訴記者, 父親當時並不滿足, 而是琢磨著怎麼樣讓大家都有掙錢的門道。 一次偶然的機會, 他從電視上瞭解了黑小麥, 後又幾次到外地考察黑小麥種植技術和收益情況, 回來後便帶頭試種, 並迅速發展了幾百畝種植基地。 為解決銷售問題, 他還在家門口創辦了集黑小麥種植、收購、加工於一體的食品加工企業。

當時, 栗時晴並不明白父親為何要那樣做, 後來才知道, 他心裡一直懷揣共同致富夢想, 想盡力改變楚栗村現有的農業經濟狀況。

據悉, 楚店鎮楚栗村位於渦陽縣最南端,

是小麥種植大村。 因地理位置偏僻, 交通不便, 小麥出售成了難題。 願意進村收購的商家, 一般都把價格壓得低低的, 致使農戶收入減少, 種糧積極性一直不高。 外出打工者一波接一波。

如今, 到家食品公司規模逐漸壯大, 而村裡的黑小麥種植戶也越來越多, 他們都成了到家食品的原料供應商, 收益也比普通小麥要高。

家門口就業拿兜底工資

張子英是楚店鎮後栗村村民, 老伴患有冠心病, 兒子和兒媳長年在外務工, 她在家照看兩個孫子上學, 生活一直很拮据。 五年前, 他和老伴雙雙成了到家食品種植基地的工人, 幫忙拔草、收種等。 2014年, 老兩口順利實現了脫貧目標。

“工時靈活, 每人每月兜底工資1800元, 多勞多得。 現在我們每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

還不耽誤照顧孫子, 在家門口有這樣的收入, 真好!”張子英笑著說。

另一位貧困戶栗李氏比張子英的收入還要高些, 她除了在種植基地的打工收入外, 還把4畝土地流轉給了到家食品有限公司, 每年又多了3200元的收入。

“在基地打工的都是年齡稍大, 勞動能力稍弱的貧困戶, 在車間打工的, 月收入基本都在3000元以上, 技術工每月又可以多收入1000多元。 ”栗時晴告訴記者, 公司自建立起來後, 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者返鄉就業, 不少貧困戶實現了脫貧目標。

到家食品自建立之初, 就以扶貧為目標, 用工時優先考慮貧困戶。 目前, 該公司已為當地提供了120多個就業崗位, 其中貧困戶占70%左右。

(蔣慶章 記者 郭玉岩 文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