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吉林同窗|敦化一中72屆4班四十四年的回眸

↑點擊上方“曼陀羅文化”關注我們

在四十四年前, 14名同學來到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鎮柳菜溝屯落戶, 在四十四年後, 他們當中的三名同學重新踏上了這片熱土。

記得1973年春節剛剛渡過, 我們在老師的陪同下, 冒著嚴寒乘著敞篷汽車來到了皚皚白雪覆蓋的這座小山村。 老師走了, 我們留了下來, 從此這個屯多了一戶人家一一知青集體戶, 從那一刻起, 我們開始了艱苦的, 與城市裡全然不同的知青生活。

三間土坯草房就是我們共同的家。 中間灶房用於燒坑取暖和做飯, 東屋住著6個女生、西屋住了8個男生。 打柴燒坑要靠自己動手;做飯做菜要靠自己動手, 口糧要自己掙、菜要自己種, 衣服破了自己縫補、衣服髒了自己去洗, 總之是離開爹和娘, 一切靠自己。 當年部分同學在集體戶房前合影, 當時我們風華正茂!

同學情是最真的情。

敦化一中72屆4班的部分同學, 在班長李萬臣帶領下也陪同而來。

同學們在屯裡漫步

原來的三間土坯草房拆除了, 建起了三間磚瓦房。

房前留個影

當年的三位集體戶成員:聶晶慧、郭五一、付淑芳

原大隊團總支書記賈庭寶同三位集體戶同學在一起同窗一載沐春秋

集體戶門前的小路,一頭接著山;一頭連著小河,當年,我們出入都要從這裡經過……。

這是每天擔水要走的路,這個任務由男生義務承擔,每人負責一天;女生輪換做飯,每人負責一周,全戶同學責任均攤。這就是我們當初䢖戶時所定的生活管理制度,以後無論人員如何變化,這項生活制度卻堅持執行下來,直到知青全部回城。

這是我們每天出工都要經過的村間小道,至今,竟還保持著原有的模樣。記得下鄉頭一年遇上了大豐收,每個同學都入帳了300元錢左右,這是我們人生中第一筆辛苦勞動的收入,拿到手裡好高興啊!

我的同學們

賈庭寶:我的入黨介紹人,故人重逢格外親熱。

賈庭寶、聶晶慧、郭五一合影。當年的女生戶長聶晶慧也是在這個屯入黨的,並從農村上學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郭五一、聶晶慧,男女兩戶長,憶當年是多麼的不容易啊,相互配合挑起了一個大家庭。同學是一輩子的!

坐在炕上嘮家常、憶當年。

再見了柳菜溝屯,

再見了我的集體戶,再見了時光。14名集體戶同學,我們是同窗、是好友、更是兄弟姐妹,人生之路的篇章我們還要繼續譜寫……。敦化一中72屆4班知青集體戶人員名單(14人):聶晶慧(戶長,現住敦化市)、付淑芳(現住深圳市)、孫玉芳(現住蘇州市)、金豔芳(現住長春市)、王麗英(現住上海市)。郭五一(戶長,現住瀋陽市)、馬英華(現住長春市)、戚吉勝(現住敦化市)、李寶玉(現住敦化市)、許志剛(現住上海市)。李建華(已故)、肖威(已故)、林子友(已故)、張玉梅(已故)。

願已故的同學們在天堂一切安好!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

原大隊團總支書記賈庭寶同三位集體戶同學在一起同窗一載沐春秋

集體戶門前的小路,一頭接著山;一頭連著小河,當年,我們出入都要從這裡經過……。

這是每天擔水要走的路,這個任務由男生義務承擔,每人負責一天;女生輪換做飯,每人負責一周,全戶同學責任均攤。這就是我們當初䢖戶時所定的生活管理制度,以後無論人員如何變化,這項生活制度卻堅持執行下來,直到知青全部回城。

這是我們每天出工都要經過的村間小道,至今,竟還保持著原有的模樣。記得下鄉頭一年遇上了大豐收,每個同學都入帳了300元錢左右,這是我們人生中第一筆辛苦勞動的收入,拿到手裡好高興啊!

我的同學們

賈庭寶:我的入黨介紹人,故人重逢格外親熱。

賈庭寶、聶晶慧、郭五一合影。當年的女生戶長聶晶慧也是在這個屯入黨的,並從農村上學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郭五一、聶晶慧,男女兩戶長,憶當年是多麼的不容易啊,相互配合挑起了一個大家庭。同學是一輩子的!

坐在炕上嘮家常、憶當年。

再見了柳菜溝屯,

再見了我的集體戶,再見了時光。14名集體戶同學,我們是同窗、是好友、更是兄弟姐妹,人生之路的篇章我們還要繼續譜寫……。敦化一中72屆4班知青集體戶人員名單(14人):聶晶慧(戶長,現住敦化市)、付淑芳(現住深圳市)、孫玉芳(現住蘇州市)、金豔芳(現住長春市)、王麗英(現住上海市)。郭五一(戶長,現住瀋陽市)、馬英華(現住長春市)、戚吉勝(現住敦化市)、李寶玉(現住敦化市)、許志剛(現住上海市)。李建華(已故)、肖威(已故)、林子友(已故)、張玉梅(已故)。

願已故的同學們在天堂一切安好!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