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把第一份工作太當回事

文/金融八卦女專欄作者 思小妞

畢業季最熱門的話題有兩個:一個是分手, 一個是關於工作。 每年臨近畢業季, 我都會收到不少畢業生對後一個問題的諮詢, 在這些諮詢中充滿著迷茫、不安、甚至恐懼的情緒。

作為一個過來人, 我其實非常能理解這些情緒, 畢竟我們對職場的描述大多偏消極和負面, 在這個世界裡充斥著爾虞我詐、各種潛規則, 加之不知從何時起有種約定俗成的看法是: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 幾乎決定了我們的未來一生。

比如, 我最常收到的詢問是:有兩家企業, A是那類待遇普通但穩定、輕鬆的企業;B是薪水不錯、但相較於辛苦、競爭激烈的那類公司。 問我如何選擇。

謹慎一些的畢業生不止會尋求像我種專業培訓師的意見, 父母、insider、過來人、學長學姐、導師……他們幾乎都會問一圈, 最後的結果是依舊拿不定主意。

為什麼選擇第一份工作不能像選擇買一件衣服一樣更輕鬆、隨性些?我們明知自己不會像父母那樣在一家企業工作一輩子,

以後還是會有很多機會重新就業, 但對於第一份工作我們就是“緊張兮兮”、難以定奪。

全社會、全人類都強調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我想主要還是兩方面原因吧:

1.第一份工作奠定了個人對“工作”這件事的認識。

對於職場而言, 每一位畢業生其實都是一張白紙, 能畫出什圖案、打上何種顏色非常受第一份工作的影響。

你喜歡工作還是厭惡?

你對同事抱有的怨恨多還是欣賞多?

你喜歡團隊合作麼?

你對上司的態度是敵對還是將其視為領路人?

你是否有健康的價值觀去衡量自己的付出與收穫?

你對未來的工作有期待還是抱著能混就混的態度?

我曾經有位元客戶L, 父母頗費周章的幫他弄進一家很不錯的企業——就是理想中那種穩定、錢多、活少、離家近的好工作。

但裡面的派系鬥爭和層級關係非常複雜, 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確保自己站對了隊伍隊伍、以及是否把領導“伺候”舒服了。 有人請領導吃飯, 他得負責擋酒、喝酒;有人給領導送禮, 他得懂得如何欲拒還迎;領導的上司批評了領導, 他得懂的如何讓領導消氣兒。

L其實不是一個情商很高、頗有眼色的人, 所以他做這份工作一直做的磕磕絆絆沒少挨領導罵, 做了三年總算在辱駡聲中有了點經驗累積, 但L通過這份工作已經對職場、人心看得非常涼薄。

在他看來, 職場就是交易、鬥爭,

完全沒有感情和雙贏這回事存在;而同事就是隨時會給你背後使絆子的狡詐之徒、領導都是帶著面具的小人, 出事只會自保、完全不念舊情。

第一份工作會塑造我們在職場上的三觀, 你經歷了什麼就會用同樣的態度去看待工作這件事。

2.第一份工作起點的高低會影響我們未來在工作上的各項素質。

我們特別在乎第一份工作是因為懼怕起步錯、步步錯, 後面會慢別人好多年。 確實存在這個問題, 好平臺對職場人帶來的影響與普通平臺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單從收入這項來說, 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收入低, 在現代社會想要逆襲幾乎是難上加難。

男上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卡爾和艾蜜莉·維默斯以美國人口普查局“收入與專案參與調查”的資料為基礎,

分析1981年至2008年期間美國就業者的收入變化情況。

為衡量薪酬升降的範圍, 他們按收入水準把就業者平均分為十個梯度:最低收入者屬於第十梯度, 然後往上是第九梯度, 以此類推直到收入最高的第一梯度。

研究顯示:大多數首份工作薪酬低的人, 幾十年後依然收入不高;而那些一開始就領高薪的人, 則更可能繼續留在社會高收入階層。

起點高、平臺好的第一份工作對畢業生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收入方面, 還包括視野思維、知識技能、人脈儲備、增值空間這四個方面。

好平臺壞平臺視野思維不排斥甚至喜愛目前所處的行業;能夠對目前所處的行業形成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沒有全域觀, 只是單純做完手頭每一件事;無法形成自己的行業看法,習慣人云亦云。知識技能有完善的培訓體系能夠讓你掌握該領域的大部分技能和知識有培訓但更多是自生自滅式的生長人脈儲備能形成行業圈子,有合作和互助鮮少互動和新關係的搭建增值空間螺旋上升,跳槽不是平行移動大多數時候只是在不同地方做相同的事情

普通平臺因為企業格局較小,員工的眼界和圈子被限制;如果一開始進入的企業格局比較大,那麼他以後既可以跳到同等格局的企業,也可以跳到格局較小的企業,未來發展彈性很大。

但現實是想要在第一次工作選擇時就挑選出最好的那份工作往往很難。

在這篇文章裡“最好”的定義是:1.自己喜歡的;2.傳統上的好,即企業實力雄厚、待遇和各方面發展都不錯。

大多數畢業生在讀書期間缺乏實習經歷,基本的工作技能、對行業、職位的瞭解以及對公司的瞭解都很匱乏,所以大部分人缺乏得到一份好工作的競爭力;況且幾乎有很大一部分占比的畢業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一份什麼樣的工作,迷茫是我們走出校門、踏入社會那一刻的標配。

鑒於這種現實情況,我真心說一句,大家大可不必把第一份工作看得如此重要,神化了它的價值。

所有的“第一次”都很重要,但如果真的沒達到理想中的效果,還有“第二次”可以期待。人生是由許多個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拼接組成的,無論是第幾次,它都有價值,卻又實在擔不起“一錘定音”的那種意義。

奧美廣告創始人的大衛·奧格威,一生做過數不計數的工作,學生時代的他因為成績太差被迫退學,第一份工作是見習廚師,但這不妨礙他最後成為“廣告教父”、創辦了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廣告公司。

我們的一生絕不可能僅憑某個“第一次”就永遠定格、不再成長,包括第一份工作,也不具備這種魔力。

更何況,多糟糕的工作只要人不糟糕,都能挖掘出其中的意義和價值。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個團隊合作很差的環境裡開始的。團隊領導懦弱只求當老好人、團隊裡的老員工表面和睦、私下裡互相鬥爭、拆臺,新人不得不忍受老員工的欺壓。

作為新人,如果你不聽他們的話或是開罪了老員工,他們會醜化你的表現報告給領導。可以說,這樣的工作氛圍,一進來就辭職也沒什麼不妥。

但我還是堅持做了一年半才離職,因為這家企業是業內最Top的公司之一,名氣不錯,最主要的是它有比較完善的培訓體系,我希望能夠完全掌握這個行業裡的基本技能後在離開。這份符合傳統定義的“好”、實則問題遍佈的工作給我帶來了兩個重要價值:

第一,學會了吃苦。工作第一年因為走彎路經常熬夜加班的事沒少幹,所以讓我形成了“工作沒有義務讓人輕鬆、愉快”這個觀念。至今我都覺得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它會減少你在職場上的抱怨,把關注點更聚焦在如何解決問題上。

第二,懂得了團隊的重要性。因為第一份工作所在的團隊實在太糟糕,所以在後來的工作中當我遇到好團隊時會加倍珍惜,從而大幅度提升了團隊合作的效率與效果。

所以,無論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什麼,只要你理性看待、努力投入,都不會太差。

重要的不是“第一份”,而是在“第一份”中我們清楚明白自己想要收穫和貢獻的東西是什麼。

如果能夠理清以下五個方面,第一份工作從事什麼行業、在大公司還是小企業差距其實沒有很大。

行業知識與技能

從事行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是否能在短期內掌握。

企業的核心業務

無論企業規模與實力如何,每家公司能夠成立說明它至少有自己的立足之本。作為員工身處其中,你是否能夠開始接觸所在公司的核心業務。

和什麼人一起工作

在一份工作裡,我們接觸到的群體通常有四類:公司CEO(視公司規模大小來決定是否和新人有交集)、直屬上司、團隊成員、客戶。

CEO——也許和新人交集不多,但他決定著一家企業的文化、走向和發展。如果一家企業的做法讓你無法接受,通常CEO也不會成為你想要學習的榜樣、崇拜的對象。

直屬上司和團隊成員——直接決定你的工作品質、心情和進步。

客戶——我們多多少少都要去忍受一些讓自己很抓狂的客戶,但如果大部分客戶你都不喜歡,或者無法談攏合作,那要考慮一下自己是否選對了行業、選對了公司。

如果你在第一份工作中接觸到的四類群體裡有至少兩類是讓你滿意的,那這就不失為一份好工作。

轉行的難度係數

跳槽、轉行、跨做斜杠青年在當今社會都是非常普遍的事。當你選擇了一份工作除了考慮那些常規問題外,不妨也想想這些問題:有朝一日如果不再做這一行,現在學到的本領有多少是能支撐你在另一個行業有所發揮的?轉行的代價和成本有多高?比如從傳統媒體轉去做新媒體運營跨度算小、成本不算高;但從技術崗位轉去做行銷跨度就比較大、付出的代價通常也不低。

很重要的一點:你的內心是否喜歡這份工作、或者退而求其次拋開熱情不談,你是否有意願在這個行業、這家企業“沉下去”真正學點東西。

正如我前文所說,只要人不糟糕也就沒有所謂的糟糕的工作,決定自己心態和成長的,永遠是我們自己。

— THE END —

只是單純做完手頭每一件事;無法形成自己的行業看法,習慣人云亦云。知識技能有完善的培訓體系能夠讓你掌握該領域的大部分技能和知識有培訓但更多是自生自滅式的生長人脈儲備能形成行業圈子,有合作和互助鮮少互動和新關係的搭建增值空間螺旋上升,跳槽不是平行移動大多數時候只是在不同地方做相同的事情

普通平臺因為企業格局較小,員工的眼界和圈子被限制;如果一開始進入的企業格局比較大,那麼他以後既可以跳到同等格局的企業,也可以跳到格局較小的企業,未來發展彈性很大。

但現實是想要在第一次工作選擇時就挑選出最好的那份工作往往很難。

在這篇文章裡“最好”的定義是:1.自己喜歡的;2.傳統上的好,即企業實力雄厚、待遇和各方面發展都不錯。

大多數畢業生在讀書期間缺乏實習經歷,基本的工作技能、對行業、職位的瞭解以及對公司的瞭解都很匱乏,所以大部分人缺乏得到一份好工作的競爭力;況且幾乎有很大一部分占比的畢業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一份什麼樣的工作,迷茫是我們走出校門、踏入社會那一刻的標配。

鑒於這種現實情況,我真心說一句,大家大可不必把第一份工作看得如此重要,神化了它的價值。

所有的“第一次”都很重要,但如果真的沒達到理想中的效果,還有“第二次”可以期待。人生是由許多個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拼接組成的,無論是第幾次,它都有價值,卻又實在擔不起“一錘定音”的那種意義。

奧美廣告創始人的大衛·奧格威,一生做過數不計數的工作,學生時代的他因為成績太差被迫退學,第一份工作是見習廚師,但這不妨礙他最後成為“廣告教父”、創辦了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廣告公司。

我們的一生絕不可能僅憑某個“第一次”就永遠定格、不再成長,包括第一份工作,也不具備這種魔力。

更何況,多糟糕的工作只要人不糟糕,都能挖掘出其中的意義和價值。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個團隊合作很差的環境裡開始的。團隊領導懦弱只求當老好人、團隊裡的老員工表面和睦、私下裡互相鬥爭、拆臺,新人不得不忍受老員工的欺壓。

作為新人,如果你不聽他們的話或是開罪了老員工,他們會醜化你的表現報告給領導。可以說,這樣的工作氛圍,一進來就辭職也沒什麼不妥。

但我還是堅持做了一年半才離職,因為這家企業是業內最Top的公司之一,名氣不錯,最主要的是它有比較完善的培訓體系,我希望能夠完全掌握這個行業裡的基本技能後在離開。這份符合傳統定義的“好”、實則問題遍佈的工作給我帶來了兩個重要價值:

第一,學會了吃苦。工作第一年因為走彎路經常熬夜加班的事沒少幹,所以讓我形成了“工作沒有義務讓人輕鬆、愉快”這個觀念。至今我都覺得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它會減少你在職場上的抱怨,把關注點更聚焦在如何解決問題上。

第二,懂得了團隊的重要性。因為第一份工作所在的團隊實在太糟糕,所以在後來的工作中當我遇到好團隊時會加倍珍惜,從而大幅度提升了團隊合作的效率與效果。

所以,無論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什麼,只要你理性看待、努力投入,都不會太差。

重要的不是“第一份”,而是在“第一份”中我們清楚明白自己想要收穫和貢獻的東西是什麼。

如果能夠理清以下五個方面,第一份工作從事什麼行業、在大公司還是小企業差距其實沒有很大。

行業知識與技能

從事行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是否能在短期內掌握。

企業的核心業務

無論企業規模與實力如何,每家公司能夠成立說明它至少有自己的立足之本。作為員工身處其中,你是否能夠開始接觸所在公司的核心業務。

和什麼人一起工作

在一份工作裡,我們接觸到的群體通常有四類:公司CEO(視公司規模大小來決定是否和新人有交集)、直屬上司、團隊成員、客戶。

CEO——也許和新人交集不多,但他決定著一家企業的文化、走向和發展。如果一家企業的做法讓你無法接受,通常CEO也不會成為你想要學習的榜樣、崇拜的對象。

直屬上司和團隊成員——直接決定你的工作品質、心情和進步。

客戶——我們多多少少都要去忍受一些讓自己很抓狂的客戶,但如果大部分客戶你都不喜歡,或者無法談攏合作,那要考慮一下自己是否選對了行業、選對了公司。

如果你在第一份工作中接觸到的四類群體裡有至少兩類是讓你滿意的,那這就不失為一份好工作。

轉行的難度係數

跳槽、轉行、跨做斜杠青年在當今社會都是非常普遍的事。當你選擇了一份工作除了考慮那些常規問題外,不妨也想想這些問題:有朝一日如果不再做這一行,現在學到的本領有多少是能支撐你在另一個行業有所發揮的?轉行的代價和成本有多高?比如從傳統媒體轉去做新媒體運營跨度算小、成本不算高;但從技術崗位轉去做行銷跨度就比較大、付出的代價通常也不低。

很重要的一點:你的內心是否喜歡這份工作、或者退而求其次拋開熱情不談,你是否有意願在這個行業、這家企業“沉下去”真正學點東西。

正如我前文所說,只要人不糟糕也就沒有所謂的糟糕的工作,決定自己心態和成長的,永遠是我們自己。

— THE END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