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寒門不出貴子,要怪父母不夠努力?

最近被北京文科高考狀元熊軒昂的一番話以及後續源源不斷的評論刷屏。 他說, 農村地區越來越難考出來, 我是中產家庭孩子,

生在北京, 在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 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儘管對部分奮鬥中的人來說, 可能很紮心, 但我覺得熊同學說的都是大實話, 是根據自己切身感受而來。

昨天還看到一個觀點, 講“寒門難出貴子, 是對奮鬥者的公平”, 說“寒門的父母無知懶惰, 自己造就了貧窮, 卻嫉妒不甘心, 要求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 這是對那些通過拼搏, 給孩子創造良好成長條件的人的不公平。 ”

但拋開地區、階層、經濟條件等差異, 單把鍋全甩給父母, 這無疑是一碗沒有良心的毒雞湯。

上面批判的“寒門父母”, 是類似《我愛我家》裡“紀春生”父母一樣的人物, 導致紀春生家破人亡, 只能當個被社會拋棄的“二混子”。

老付:你弄成今天這個樣子, 家裡就不管你嗎?

春生:管啊。 就說我爹吧, 單位管得比較嚴, 他得老在那裡盯著。

老付:看看看看。 這就是為了事業而耽誤了子女教育的典型例子。 你父親在哪裡工作?

春生:監獄……

老付:就說嘛。 改造犯人是一項極其牽扯精力的工作。

春生:可不是嘛。

要不人家員警說, 讓他把自己管好就行, 不讓他管我。

老付:說了半天, 你父親是犯人啊。

老付:那你母親呢?

春生:我娘可是個傳奇人物, 當年幫我爹偷高壓線的時候, 電死了。 也算犧牲在工作崗位上吧。

老付:這不是造孽嗎!那組織上呢?你們村裡鄉里就不管你嗎?

春生:管啊, 在社辦企業給我找了個工作。

老付:這就對了, 在我們的社會裡, 孤兒不孤啊。 你去了嗎?

春生:去了, 工休太短, 工時太長, 一共幹了倆月我就不幹了, 不幹了。

老付:那你可以考慮去做生意嘛, 你看很多個體戶倒騰蔬菜水果, 都發財了。

春生:我這人天生心慈手軟, 騙不了人。

老付:那就老老實實回家務農!種地也可以發家致富。

春生:我這肉皮子嫩, 太陽一曬就長毒瘡。

老付:那當農民工怎麼樣?

春生:我一接觸揚灰就過敏, 喘……喘……

老付:那你乾脆出家算了, 當和尚最清閒!

春生:我頓頓得吃肉……

“紀春生”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形象, 因為無知懶惰導致了貧窮的情況的確存在, 但並不普遍, 更多的情況是因為窮, 條件有限, 見識受到了局限。

儘管是“寒門”, 但出人頭地的願望始終是有的。 不論是初高中還是大學, 我接觸到很多來自所謂“寒門”的同學, 他們的父母往往是這樣的囑託:家裡窮, 我們使勁供養你, 希望你能出人頭地, 你能讀到哪裡家裡就供到哪裡。

“你可能委屈, 可能不服, 但你被淘汰了。 ”當年馬東在央視經典節目《挑戰主持人》中送別沒一個選手時的經典臺詞。

這個世界上, 努力了並不必然成功,

人生總是所有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

上一代人面朝黃土背朝天, 物質條件沒多少改善是現實;但見識短淺從來不是一種罪, 這些父母們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責任, 亦沒有懶惰, 所以, 不能說這是一個消極的故事。

現在的社會輿論對豪門與寒門的標籤化, 實際上也反映了中國家長普遍的焦慮和脆弱。 對社會上升階梯的不信任, 賦予了孩子最大的壓力。

所以, 問題的關鍵不在對寒門或者豪門這樣家庭條件的不斷強調, 而在於:條件既定, 寒門之子要如何做?

“條件”從來不是絕對的, 永遠有“比不過”的人。

有個說法, 我們不可能用十年二十年的時間, 趕上別人三代的積累。 我出身的家庭是“寒門”, 我的條件不如別人, 追趕無望, 那是否就該放棄奮鬥了?

“你這一代不行,還要考慮下一代啊!”

現實中,奮力躋身城市中產的年輕人,努力為孩子入託入學創造條件,有的甚至在朋友圈不斷奉承老師,忍得種種不滿,只為老師能多照顧一下孩子。

而這些,卻也總抵不過“條件”在孩子中的攀比。“貴門”之上,還有更大的富貴優越。我們都明白這些道理,只是,泥沙俱下,不進則退,不能不做。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都想圍繞自己,自上而下地建立一條鄙視鏈和一個交際圈,維繫自己和下一代存在的更高意義。

其實,哪怕不考慮下一代,為我們自己,也得知道為更好的生活奮鬥,是一種正確。

我當時所在的大學,當時新生入學選擇宿舍也是各取所需。

條件好一點的選擇新樓,住宿費高一點;條件不好的或者覺得沒必要多花錢的同學,就住在老樓。

並沒有高人一等或低人一頭的感覺,因為大部分人都明白:大學4年住得舒適與否,並非決定後續人生道路的核心因素。當時已經如是,以現在95後群體的獨立性,他們對自身的關注,超越了對家庭的關注。

人生和人生之間並沒有太多的可比性,更好的“條件”,是相對概念的,在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判斷和選擇。

迷茫是暫時的,抱怨更沒什麼用。

中山大學副教授肖瑜在《南方週末》發佈文章說,相當一部分寒門子弟即使憑藉努力進了名牌大學,他們也是大學裡最迷茫的一批人。

沒有了目標,自然就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動力。

回想以前,發現的確是這樣的。在四線城市以下,大家在初高中被灌輸最多的就是,“現在好好努力,上了大學就是出人頭地了,你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不止我,包括當年我們學校出身農村家庭的全省高考狀元L,在大學裡也經歷了很長一段迷茫期。用他的話來說,那時候進了北大,發現落後北京的孩子不是一星半點,是隔著一條銀河。

人家早已經玩得很6的電腦,我是高考查分時才第一次用!怎麼辦?只能花時間來補上。“不得不承認,玩得好的同學始終是大牛啊。當然,最後我也不差。”

艾青說,饑餓是可怕的,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年幼的學會憎恨。這裡的饑餓,可以看作任何天然的缺失,由此導致情緒失控。

失去目標的孩子、失意的孩子,要麼把自己封閉在“殼”裡,覺得社會要對他的現狀負責;要麼,度過迷茫期,在就業、升學深造這些大方面,逐步明確目標。

最怕的就是心態高不成低不就,猶猶豫豫。我所看到更多的人在踐行後者。

畢竟,除了轉移了我們的注意力,耗費了我們的精力,讓我們站在原地,目送別人越走越遠。抱怨並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好。

很多人會說:我奮鬥了,但總感覺比別人差啊。

網友L曾經問我,他沒讀過大學,中專畢業後直接在職場打拼,收入還可以。

最近看很多同學曬自己更大名校的畢業照或者博士錄取通知書,忽然覺得人生沒有經歷這些,很遺憾,有些失落。

有些先天條件是註定的,不可提前選擇的,也就不排除有人春風得意,甚至躺贏在起跑線上。但仔細想想,除了讓我們在翻看朋友圈時感到有些失落,我們和別人的交集再沒有更多了。

用別人的照片,給自己的心靈設下結界,實在是最不明智的。

《絕代雙驕》裡,擁有“惡人谷”那樣的家庭條件,自己臉上還有條長長傷疤,武功也沒有絕頂高的小魚兒,嫉妒花無缺到抓狂,並且認為,對比之下難以逾越的條件差距,是初戀情人鐵心蘭移情別戀的核心原因。

用謝遜的話評論:賊老天實在是不公!

小魚兒很晚才知道,花無缺除了武功,什麼都缺,他才是被羡慕的那一個。

人就是這樣,在關注別人的擁有時,會把自己的資本看得如塵埃般卑微。網友L眼熱別人,卻不知道,別人還在愁以後的就業,還在羡慕他豐富的閱歷和成績。一個人如果放棄了自己的擁有,會被全世界拋棄。

人易富而難貴。貴,是一種修養,是對自我的認知,不以寒門或者豪門來作為必然條件,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自我認知。

在我看來,這種寒門豪門的標籤化對比,本身就是一種話語權的爭奪,爭奪社會鄙視鏈中盡可能靠上的位置。我們都在努力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我們希望的不是消滅不公,而是希望能在不公中佔據有利位置。

殘酷但真實。因為從古至今,國內國外,社會資源的分配從來就不是絕對公平的。豪門條件好的,能靠父母的當然要靠父母,這是天性,這樣也才不浪費得天獨厚的條件。

所以,像熊軒昂這樣的同學,真實可愛,有修養。當然,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也大有人在。

差距就在一個根本的自我認知。

人生,最難的是把自己當做一個普通人來處世。不自卑,不自負。自卑容易導致放棄,自負則自視過高,失落憤懣。

看自己是一個普通人,不當自己是落魄世間、懷才不遇的能人,才是立世的前提。有個觀點我很贊同:幸福不是別人能給的,是自己的主觀感受。因為從生理層面,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不是雙向選擇的結果,而是“被帶來”的。

朋友F告訴我,以前,算命的瞎子告訴家裡人說,你家孩子是當公務員的料,說不定可以做到“省級”呢。人總是願意聽好話,這樣的“命運指引”,若有若無地存在著,被他和家裡人當成冥冥中的註定。

後來,經受了考研失敗、父親去世這樣連續的打擊,那種無力感,讓他慢慢接受了“我就是一個普通人”的現實。

“人總有力有不逮時,我沒法給家人一個大富大貴的未來,但我可以做到今天比昨天過得好一點,讓他們不擔心;因為條件所限,我沒法在父母面前盡孝,但每天一個電話的問候卻總可以堅持。”

後來,他的人生反倒是水到渠成。

把自己當成普通人的人,其實是真正不普通的。因為他可以接受不完美,在心裡有預期的情況下,去發揮自己的能量。定位落實了,起跳才有力度。或者再換一個說法,誰都想成功,不喜歡失敗。但真正的成功,基本不是好條件如影隨形“喂”出來的,而是輸得起的人,輸了再來,變成更好的自己。不論寒門或豪門,莫不如是。這是一種獨立性的思維。

朱利安·巴恩斯說,人生的真諦,只有在時間晚到無法改變人生時才會形成。

一切都未晚,人生,從來不必用寒門或富貴來固化。

文/ 網易 曲一刀

那是否就該放棄奮鬥了?

“你這一代不行,還要考慮下一代啊!”

現實中,奮力躋身城市中產的年輕人,努力為孩子入託入學創造條件,有的甚至在朋友圈不斷奉承老師,忍得種種不滿,只為老師能多照顧一下孩子。

而這些,卻也總抵不過“條件”在孩子中的攀比。“貴門”之上,還有更大的富貴優越。我們都明白這些道理,只是,泥沙俱下,不進則退,不能不做。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都想圍繞自己,自上而下地建立一條鄙視鏈和一個交際圈,維繫自己和下一代存在的更高意義。

其實,哪怕不考慮下一代,為我們自己,也得知道為更好的生活奮鬥,是一種正確。

我當時所在的大學,當時新生入學選擇宿舍也是各取所需。

條件好一點的選擇新樓,住宿費高一點;條件不好的或者覺得沒必要多花錢的同學,就住在老樓。

並沒有高人一等或低人一頭的感覺,因為大部分人都明白:大學4年住得舒適與否,並非決定後續人生道路的核心因素。當時已經如是,以現在95後群體的獨立性,他們對自身的關注,超越了對家庭的關注。

人生和人生之間並沒有太多的可比性,更好的“條件”,是相對概念的,在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判斷和選擇。

迷茫是暫時的,抱怨更沒什麼用。

中山大學副教授肖瑜在《南方週末》發佈文章說,相當一部分寒門子弟即使憑藉努力進了名牌大學,他們也是大學裡最迷茫的一批人。

沒有了目標,自然就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動力。

回想以前,發現的確是這樣的。在四線城市以下,大家在初高中被灌輸最多的就是,“現在好好努力,上了大學就是出人頭地了,你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不止我,包括當年我們學校出身農村家庭的全省高考狀元L,在大學裡也經歷了很長一段迷茫期。用他的話來說,那時候進了北大,發現落後北京的孩子不是一星半點,是隔著一條銀河。

人家早已經玩得很6的電腦,我是高考查分時才第一次用!怎麼辦?只能花時間來補上。“不得不承認,玩得好的同學始終是大牛啊。當然,最後我也不差。”

艾青說,饑餓是可怕的,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年幼的學會憎恨。這裡的饑餓,可以看作任何天然的缺失,由此導致情緒失控。

失去目標的孩子、失意的孩子,要麼把自己封閉在“殼”裡,覺得社會要對他的現狀負責;要麼,度過迷茫期,在就業、升學深造這些大方面,逐步明確目標。

最怕的就是心態高不成低不就,猶猶豫豫。我所看到更多的人在踐行後者。

畢竟,除了轉移了我們的注意力,耗費了我們的精力,讓我們站在原地,目送別人越走越遠。抱怨並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好。

很多人會說:我奮鬥了,但總感覺比別人差啊。

網友L曾經問我,他沒讀過大學,中專畢業後直接在職場打拼,收入還可以。

最近看很多同學曬自己更大名校的畢業照或者博士錄取通知書,忽然覺得人生沒有經歷這些,很遺憾,有些失落。

有些先天條件是註定的,不可提前選擇的,也就不排除有人春風得意,甚至躺贏在起跑線上。但仔細想想,除了讓我們在翻看朋友圈時感到有些失落,我們和別人的交集再沒有更多了。

用別人的照片,給自己的心靈設下結界,實在是最不明智的。

《絕代雙驕》裡,擁有“惡人谷”那樣的家庭條件,自己臉上還有條長長傷疤,武功也沒有絕頂高的小魚兒,嫉妒花無缺到抓狂,並且認為,對比之下難以逾越的條件差距,是初戀情人鐵心蘭移情別戀的核心原因。

用謝遜的話評論:賊老天實在是不公!

小魚兒很晚才知道,花無缺除了武功,什麼都缺,他才是被羡慕的那一個。

人就是這樣,在關注別人的擁有時,會把自己的資本看得如塵埃般卑微。網友L眼熱別人,卻不知道,別人還在愁以後的就業,還在羡慕他豐富的閱歷和成績。一個人如果放棄了自己的擁有,會被全世界拋棄。

人易富而難貴。貴,是一種修養,是對自我的認知,不以寒門或者豪門來作為必然條件,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自我認知。

在我看來,這種寒門豪門的標籤化對比,本身就是一種話語權的爭奪,爭奪社會鄙視鏈中盡可能靠上的位置。我們都在努力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我們希望的不是消滅不公,而是希望能在不公中佔據有利位置。

殘酷但真實。因為從古至今,國內國外,社會資源的分配從來就不是絕對公平的。豪門條件好的,能靠父母的當然要靠父母,這是天性,這樣也才不浪費得天獨厚的條件。

所以,像熊軒昂這樣的同學,真實可愛,有修養。當然,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也大有人在。

差距就在一個根本的自我認知。

人生,最難的是把自己當做一個普通人來處世。不自卑,不自負。自卑容易導致放棄,自負則自視過高,失落憤懣。

看自己是一個普通人,不當自己是落魄世間、懷才不遇的能人,才是立世的前提。有個觀點我很贊同:幸福不是別人能給的,是自己的主觀感受。因為從生理層面,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不是雙向選擇的結果,而是“被帶來”的。

朋友F告訴我,以前,算命的瞎子告訴家裡人說,你家孩子是當公務員的料,說不定可以做到“省級”呢。人總是願意聽好話,這樣的“命運指引”,若有若無地存在著,被他和家裡人當成冥冥中的註定。

後來,經受了考研失敗、父親去世這樣連續的打擊,那種無力感,讓他慢慢接受了“我就是一個普通人”的現實。

“人總有力有不逮時,我沒法給家人一個大富大貴的未來,但我可以做到今天比昨天過得好一點,讓他們不擔心;因為條件所限,我沒法在父母面前盡孝,但每天一個電話的問候卻總可以堅持。”

後來,他的人生反倒是水到渠成。

把自己當成普通人的人,其實是真正不普通的。因為他可以接受不完美,在心裡有預期的情況下,去發揮自己的能量。定位落實了,起跳才有力度。或者再換一個說法,誰都想成功,不喜歡失敗。但真正的成功,基本不是好條件如影隨形“喂”出來的,而是輸得起的人,輸了再來,變成更好的自己。不論寒門或豪門,莫不如是。這是一種獨立性的思維。

朱利安·巴恩斯說,人生的真諦,只有在時間晚到無法改變人生時才會形成。

一切都未晚,人生,從來不必用寒門或富貴來固化。

文/ 網易 曲一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