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廣州地化所揭示塔河油田海相混源油形成模式

本報訊記者從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獲悉, 該所鄒豔榮課題組將化學計量學解析結果用於原油的運移和混合研究, 在塔河油田海相混源油形成過程的研究上取得新認識, 提出了其混合形成模式。 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有機地球化學》雜誌。

混源油在許多含油氣盆地普遍存在, 對其進行解析是油氣成藏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塔河油田位於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帶的次一級構造之上, 是中石化在塔里木盆地海相層最重要的勘探發現。 其海相原油具有混合特徵, 主要來自該區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烴源岩。

鄒豔榮課題組對塔河油田不同層系產出的48個原油樣品的38個生物標參數資料進行了化學計量學分析, 解析出三個端元油(EM)。 結合地質背景, 他們提出:EM1來自寒武系—下奧陶統烴源岩, EM2和EM3分別來自中、上奧陶統烴源岩的早期和晚期生烴。 EM1最早充注至儲層, 經歷了較嚴重的生物降解, 具有高的密度;EM3最晚充注, 為烴源岩生油窗中—後期高成熟產物, 具有相對低的密度。

研究還發現, 三期原油總的運移方向是一致的。 後期原油沿著早期原油充注方向運移, 進入相同的儲層, 並發生混合作用。 它們甚至“驅趕或驅替”已存在的早期原油繼續運移, 從而佔據離充注點(或油源)最近、最有利的儲集空間。

(《中國科學報》2017-07-11 第4版 綜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