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特別關注」鎮江特教中心上頭條啦!

1.點擊上方藍字“掌握中國特教”訂閱;

2.訂閱成功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查看往期內容;

2016年鎮江教育“十大新事”評選中, “鎮江市特教中心率先在全國開啟特殊教育藝術康復探索”成為30件候選新事之一;由該校編著的全國首本為重殘孩子送教上門的規範指導手冊也即將出版發行……近年來,

鎮江市特教中心以“讓殘障學生有尊嚴地生活”為辦學目標, 持續開展殘障學生常態化社區融合教育實驗, 積極探索殘障學生融合康復、融合教學和融合職訓的新路徑, 為每一名殘障學生提供適切的教育。 該項目2015年被列為江蘇省基礎教育首批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 這也是鎮江市唯一入選的項目。

聯盟協作, 搭建融合平臺

在鎮江城西的雲台山麓有一處歷史遺跡——西津渡古街。 這條街全長約1000米, 是目前鎮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也最完好的地方。 採訪期間,

記者走進了其中的一家“馬副官的茶店”, 小店古樸雅致, 茶桌旁坐著一對雙胞胎姑娘。 見有人來, 其中一女孩笑盈盈地起身迎客。 點完茶不一會兒工夫, 女孩送茶前來, 微笑著輕聲說:“請用茶, 小心燙。 ”此時, 記者並未想到這兩個女孩竟是鎮江市特教中心培智部的學生。

學生在“馬副官的茶店”實訓

“這家茶館是江蘇省殘疾人聯合會認定的殘疾人文化創業示範基地, 也是鎮江市特殊教育愛心協作聯盟單位, 常年接收我校學生前來實習。 ”鎮江市特教中心校長助理徐彬告訴記者, 這家茶店與殘疾人的聯繫由來已久:馬副官從小家境貧寒, 北伐時期追隨先驅投身革命。 日本投降後, 他在鎮江西津渡偶遇了一名用心泡茶的聾啞女子, 並被其深深吸引。 於是馬副官在西津渡留了下來, 和心愛的女子一起開了這個小茶店, 專門為在渡口遇到困難的行人提供暖茶和點心。

學生在西餐廳品西餐、學禮儀

在鎮江, 像“馬副官的茶店”這樣暖心的企事業單位還有很多。 “依靠教師辦學校, 依靠社會辦特教。 ”鎮江市特教中心校長吳善亮介紹說, 自2015年7月起, 在鎮江市文明辦、教育局、民政局、殘聯、慈善總會等部門的支持下, 該校通過簽訂融合教育協定、建立特教愛心協作聯盟等形式, 協調醫院、普通學校、超市、博物館等單位主動向特教師生開放社區資源,

為殘障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提供多元的實踐平臺。 “目前, 參與鎮江市特殊教育愛心協作聯盟的單位已有23家, 除了醫院、學校等開展融合康復和教學必不可少的單位外, 還有公園、銀行、圖書館、公交公司等, 幾乎涵蓋了社會各行各業, 常態化社區融合教育支持體系已初步建立起來。 ”吳善亮說。

教師帶領學生在社區開展康復訓練

據瞭解,在特教愛心協作聯盟的平臺上,鎮江市特教中心改變以往以學校為中心的靜態化傳統教學模式,以打造“學校教學社區化和社區教育課堂化”的雙向融合課程為導向,將單一的學科課程豐富為集康復、生活、藝術、職業等為一體的多元課程,初步構建了社區融合教育的校本化課程體系。以學校教學社區化課程為例,該校按照“分科教學——學科整合——社區實踐”的操作流程,先在校園中進行基本文化和以生活為中心的認知教學,在此基礎上通過帶領學生去超市、車站、銀行、醫院等場所,開展社會生活必備技能的教學和運用,引導殘障學生融入社區大環境,讓其充分體驗普通人的生活。

職訓實踐,降低融合“坡度”

從小患有輕度腦癱的孫孝凡曾是鎮江市特教中心的一名學生,可如今的他已成為該市丁卯橋路康佳苑社區附近愛馳汽車美容中心的“老闆”。接待顧客、洗車上蠟、收費開票……孫孝凡對一整套洗車行的工作流程駕輕就熟。“去年12月的營業額有9000元,今年1月份少一些,但也有6000多元。”他開心地沖記者說。

“現在的孝凡自信、陽光,店也經營得不錯,我們對他很滿意。”孫孝凡的父親孫國順告訴記者,3年前進入特教中心的職業高中學習時,兒子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汽車美容專業。遇到有車的教師他常會主動問一句:“老師,今天我有洗車課,需要我幫你洗車嗎?”就這樣,經過兩年的學習,孫孝凡克服了自身的困難,練就了一身汽車美容本領。之後,學校推薦孫孝凡到鎮江一家汽車美容店實習,孰料,實習還不到兩個月,他就不想去了。實習跟蹤教師瞭解後發現,雖然孫孝凡的洗車技能已很熟練,但從學校到社會,教師的指令和客戶的要求差異很大,同學之間和同事之間的相處方式也不同,這讓孫孝凡在實習過程中受到了一些挫傷。

學生在愛馳汽車美容中心實訓

“這種初出校園的落差對正常學生而言,或許在短時間內就能克服,但可能會造成殘障學生自我閉塞,不再願意與外界交流。”吳善亮告訴記者,為降低殘障學生融入社會生活的“坡度”,讓其在鍛煉技能的同時逐步接觸各類人群,學校研究後決定,再開設一家屬於學校的實習基地。就這樣,坐落在丁卯橋路上的愛馳汽車美容店誕生了。自2015年上半年開張以來,這裡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殘障學生,同時到這裡來洗車的客戶也多了一份愛心和寬容。

學校師生表演長嘴壺

不僅如此,針對殘障學生因生活能力存在障礙,難以融入社會生活,特別是勞動就業能力明顯不足等現實問題,鎮江市特教中心還初步構建了以實踐性和操作性為主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其中面向高中培智學生的專業包括餐飲服務、汽車美容、中式烹飪和家政服務,面向高中聽障學生的專業包括電腦運用、中式麵點、西點烘焙和工藝美術。“因人而異的專業設置和社區化的課堂教學,打破了‘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圍牆式’教育,讓殘障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有效獲取文化知識、生存技能,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為今後自食其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吳善亮說。

普特融通,鋪平入世通道

近日,鎮江特教中心聾部與鎮江市第四中學共同開展了“同享一片藍天,共織美好人生”融合教育活動,鎮江四中的孩子們把風格綺麗的衍紙藝術帶進了特教中心,與聽障學生們一起製作衍紙作品。嬌豔欲滴的“鮮花”、振翅欲飛的“蝴蝶”、金光閃閃的“戒指”……多彩的紙片在孩子們的指尖飛舞,一幅幅作品栩栩如生。“四中學生教得認真,我們的孩子也學得努力。通過這次活動,我校的孩子學到了技藝、開闊了眼界,普校的學生們則感受到了聽障學生身上的那股韌勁,在快樂合作中孩子們之間的心理距離也被拉近了。”鎮江市特教中心聾部教師周燕說。

普特融合,殘健同樂

鎮江市特教中心副校長王玉蘭告訴記者,在融合教育的過程中,該校除了邀請普校師生走進學校開展融合教育外,也定期組織殘障學生走進普校、走向社會,讓他們在更大範圍內與同齡人和各類社會人群接觸、融合。如在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期間,學校會積極與普通中小學學生、鎮江高校的大學生和社會志願團隊聯合舉辦“少兒春晚”“殘健融合、繼承傳統”“中秋明月”等活動,每年的活動次數都不低於30場。

此外,結合世界殘疾人日、全國助殘日等殘疾人紀念日,該校還聯合鎮江市文明辦、民政局、慈善總會、殘聯等單位,共同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區,開展“文明助殘、自強感恩”等系列教育活動,每年不少於12場。“這樣高頻次、有針對性的融合教育活動有效提升了我校殘障學生融入社會的意願和能力。”王玉蘭說。

近年來,鎮江市到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少年不斷增多,為了給這些學生提供切實有效的隨班就讀條件,鎮江特教中心定期對該市隨班就讀試點校的資源教師開展康復技能培訓,並在試點校開展特殊教育課題研究時予以指導,還會專派特教骨幹直接參與課題研究。

“新版《殘疾人教育條例》提出要大力推廣融合教育,這也是全球特殊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我們開展殘障學生常態化社區融合教育實驗,目的就是鋪就殘障學生融入社會的‘綠色通道’,讓他們習得有效康復、生活自理、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實現選擇性就業,更有尊嚴地生活。”吳善亮說。

教師帶領學生在社區開展康復訓練

據瞭解,在特教愛心協作聯盟的平臺上,鎮江市特教中心改變以往以學校為中心的靜態化傳統教學模式,以打造“學校教學社區化和社區教育課堂化”的雙向融合課程為導向,將單一的學科課程豐富為集康復、生活、藝術、職業等為一體的多元課程,初步構建了社區融合教育的校本化課程體系。以學校教學社區化課程為例,該校按照“分科教學——學科整合——社區實踐”的操作流程,先在校園中進行基本文化和以生活為中心的認知教學,在此基礎上通過帶領學生去超市、車站、銀行、醫院等場所,開展社會生活必備技能的教學和運用,引導殘障學生融入社區大環境,讓其充分體驗普通人的生活。

職訓實踐,降低融合“坡度”

從小患有輕度腦癱的孫孝凡曾是鎮江市特教中心的一名學生,可如今的他已成為該市丁卯橋路康佳苑社區附近愛馳汽車美容中心的“老闆”。接待顧客、洗車上蠟、收費開票……孫孝凡對一整套洗車行的工作流程駕輕就熟。“去年12月的營業額有9000元,今年1月份少一些,但也有6000多元。”他開心地沖記者說。

“現在的孝凡自信、陽光,店也經營得不錯,我們對他很滿意。”孫孝凡的父親孫國順告訴記者,3年前進入特教中心的職業高中學習時,兒子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汽車美容專業。遇到有車的教師他常會主動問一句:“老師,今天我有洗車課,需要我幫你洗車嗎?”就這樣,經過兩年的學習,孫孝凡克服了自身的困難,練就了一身汽車美容本領。之後,學校推薦孫孝凡到鎮江一家汽車美容店實習,孰料,實習還不到兩個月,他就不想去了。實習跟蹤教師瞭解後發現,雖然孫孝凡的洗車技能已很熟練,但從學校到社會,教師的指令和客戶的要求差異很大,同學之間和同事之間的相處方式也不同,這讓孫孝凡在實習過程中受到了一些挫傷。

學生在愛馳汽車美容中心實訓

“這種初出校園的落差對正常學生而言,或許在短時間內就能克服,但可能會造成殘障學生自我閉塞,不再願意與外界交流。”吳善亮告訴記者,為降低殘障學生融入社會生活的“坡度”,讓其在鍛煉技能的同時逐步接觸各類人群,學校研究後決定,再開設一家屬於學校的實習基地。就這樣,坐落在丁卯橋路上的愛馳汽車美容店誕生了。自2015年上半年開張以來,這裡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殘障學生,同時到這裡來洗車的客戶也多了一份愛心和寬容。

學校師生表演長嘴壺

不僅如此,針對殘障學生因生活能力存在障礙,難以融入社會生活,特別是勞動就業能力明顯不足等現實問題,鎮江市特教中心還初步構建了以實踐性和操作性為主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其中面向高中培智學生的專業包括餐飲服務、汽車美容、中式烹飪和家政服務,面向高中聽障學生的專業包括電腦運用、中式麵點、西點烘焙和工藝美術。“因人而異的專業設置和社區化的課堂教學,打破了‘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圍牆式’教育,讓殘障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有效獲取文化知識、生存技能,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為今後自食其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吳善亮說。

普特融通,鋪平入世通道

近日,鎮江特教中心聾部與鎮江市第四中學共同開展了“同享一片藍天,共織美好人生”融合教育活動,鎮江四中的孩子們把風格綺麗的衍紙藝術帶進了特教中心,與聽障學生們一起製作衍紙作品。嬌豔欲滴的“鮮花”、振翅欲飛的“蝴蝶”、金光閃閃的“戒指”……多彩的紙片在孩子們的指尖飛舞,一幅幅作品栩栩如生。“四中學生教得認真,我們的孩子也學得努力。通過這次活動,我校的孩子學到了技藝、開闊了眼界,普校的學生們則感受到了聽障學生身上的那股韌勁,在快樂合作中孩子們之間的心理距離也被拉近了。”鎮江市特教中心聾部教師周燕說。

普特融合,殘健同樂

鎮江市特教中心副校長王玉蘭告訴記者,在融合教育的過程中,該校除了邀請普校師生走進學校開展融合教育外,也定期組織殘障學生走進普校、走向社會,讓他們在更大範圍內與同齡人和各類社會人群接觸、融合。如在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期間,學校會積極與普通中小學學生、鎮江高校的大學生和社會志願團隊聯合舉辦“少兒春晚”“殘健融合、繼承傳統”“中秋明月”等活動,每年的活動次數都不低於30場。

此外,結合世界殘疾人日、全國助殘日等殘疾人紀念日,該校還聯合鎮江市文明辦、民政局、慈善總會、殘聯等單位,共同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區,開展“文明助殘、自強感恩”等系列教育活動,每年不少於12場。“這樣高頻次、有針對性的融合教育活動有效提升了我校殘障學生融入社會的意願和能力。”王玉蘭說。

近年來,鎮江市到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少年不斷增多,為了給這些學生提供切實有效的隨班就讀條件,鎮江特教中心定期對該市隨班就讀試點校的資源教師開展康復技能培訓,並在試點校開展特殊教育課題研究時予以指導,還會專派特教骨幹直接參與課題研究。

“新版《殘疾人教育條例》提出要大力推廣融合教育,這也是全球特殊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我們開展殘障學生常態化社區融合教育實驗,目的就是鋪就殘障學生融入社會的‘綠色通道’,讓他們習得有效康復、生活自理、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實現選擇性就業,更有尊嚴地生活。”吳善亮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