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諾蘭首度執導二戰題材影片,《敦克爾克》在躋身“年度榜單”前已是膠片的史詩

克里斯多夫·諾蘭執導的新片《敦克爾克》昨天正式宣佈引進國內, 將於9月1日起在內地公映。

無論是“時代偉大之作”“教科書級別的執導”等不吝誇張的讚美, 還是諸如“它殘酷、混沌, 讓人毛骨悚然”這樣感性的描述, 影評人們的反響都指向一個事實:諾蘭與他的老搭檔們, 比如《星際穿越》的攝影師霍伊特·范·霍特瑪、配樂大師漢斯·季默, 即將與這部二戰題材影片, 共同登上2017年全球電影的年度榜單, 至少已是“年度最期待”之一。

在它躋身某一個“年度榜單”之前, 諾蘭已經賦予了本片在電影史上的意義。 導演本人對膠片的迷戀早已不是秘密,

但《敦克爾克》將他的膠片體驗提高到全新標杆。 影片有約75%以65毫米IMAX膠片拍攝, 其餘部分用65毫米膠片完成。 整片都用大畫幅膠片拍攝———這在數字時代, 無疑是屬於膠片的史詩。

講述關乎“活下來”的故事, 導演還是那個擅造懸念的諾蘭

《敦克爾克》顧名思義, 講述的是“敦克爾克大撤退”或者說“發動機計畫”, 從一個青年士兵的視角引領觀眾“體驗”人類二戰中著名的轉捩點。 關於二戰題材的影片多如過江之鯽, 單單描述同一歷史事件的就有BBC在2004年拍攝的電視電影 《敦克爾克大撤退》, “卷福”主演;2007年上演的《贖罪》則是基於該歷史背景的愛情故事。 基於此, 當諾蘭的名字與二戰題材相聯, 疑問便隨之而來。 人們很難將那個《記憶碎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的執導者,

與一部戰爭片建立聯繫。 畢竟, 無邊的想像力是諾蘭所長, 回溯真實的世人皆知的歷史, 看上去並非是他所鍾情的。 那麼, 諾蘭是如何動了念想?

“這是人類最偉大的故事之一, 也是我一生中聽到最具懸念的情形。 ”諾蘭曾這樣闡述他的衝動, “有40萬人被困在敦克爾克的海灘上。 他們背後就是海, 家鄉在不遠的26英里之外, 卻可能永遠無法抵達。 對那些官兵來說, 敵人正步步逼近, 你和你的部隊困在地面上、海上, 仿佛只有兩個選擇, 投降或者死亡。 如何選?這是我所認為的懸疑, 也是我在本片裡最感興趣的部分。 以往很多戰爭電影在殺傷力與血腥的表現上已經做到極致了,

我很想走一條不同的路, 體現一樣的殘酷。 ”在他看來, 與其說《敦克爾克》是戰爭片, 毋寧講是一個關乎“活下來”的故事。

從目前發佈的預告片裡, 諾蘭的敘事結構呼之欲出。 他將電影分為海陸空三條線索, 分別由希裡安·墨菲、馬克·裡朗斯, 菲恩·懷特海德、哈裡·斯泰爾斯, 湯姆·哈迪等三組人員演繹大撤退的不同側面。 陸上, 有人被戰鬥機空投的傳單震懾, 淡淡血色紙張上, 粗獷的箭頭將“你”圍攏———“你”已無路可走;沙灘上, 被困的士兵已掙扎了一周, 滿是迷惘而又浩蕩的隊伍一直延綿到沙灘與天的盡頭———絕望比海天相接處更深遠;海裡, 不斷有年輕的人丟盔卸甲地撲進水中, 眨眼就被海浪吞噬———鮮活生命的泯然不到一秒時間;飛往敦克爾克參與營救的英國飛行員,

順利返航與葬身大海之間最多隔著60分鐘———因為燃料只夠一小時。

1940年5月26日傍晚到6月4日上午, 33.8萬英法軍隊從法國北部的敦克爾克橫穿英吉利海峽, 撤退到英國本土。 “這是個脈絡清晰的故事, 但三種視角交叉剪輯會讓敘事變得精巧複雜。 戰爭的場景不外乎海陸空三線, 但戰爭如同濾鏡, 映照出的是人類怎樣直面絕望與希望。 ”北美最大的影票銷售網站Fandango總編輯埃裡克·大衛斯說。

至此, 疑問解開, 諾蘭還是那個擅造懸念、迷戀重構敘事框架的諾蘭。

與昆汀·塔倫蒂諾一樣, 同是膠片攝影的忠實守護人

定檔預告片很短, 才30秒, 但並不妨礙可怖的緊迫感與窒息感撲面而來。

緊迫源於音效, 漢斯·季默的音樂搭配愈來愈急迫的倒計時時鐘滴答, 手法挺俗的, 但無比奏效。 窒息感則得拜攝影所賜。 眾所周知, 諾蘭是電影“原教旨”的信徒, 他迷戀實景, 能不用電腦特效就不用;他更迷戀膠片, 與昆汀·塔倫蒂諾一樣, 是膠片攝影的忠實守護人。 不難想像, 2015年5月26日, 即“敦克爾克大撤退”75周年紀念日那天, 當諾蘭和他的攝影師帶著65毫米IMAX膠片攝像機來到敦克爾克海灘宣佈影片開機時, 那一刻, 真實的歷史發生地、實景的拍攝場面、古舊的大畫幅膠片攝像———組合到一起, 足夠讓癡迷于傳統電影質地的人尖叫好一陣子了。

當今的數位電影世界以及不太久遠的膠片時代裡, 35毫米拍攝都是主流。 65毫米大畫幅的膠片攝像是屬於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史詩片的專利, 比如1959年的 《賓虛》、1962年的《阿拉伯的勞倫斯》等。21世紀以來,膠片漸漸退隱,65毫米膠片更是稀罕得每一部都值得一書。在《敦克爾克》之前,上一個採用65毫米膠片拍攝的,是昆汀的《八惡人》;再上一個部分採用大畫幅膠片的電影,是諾蘭自己的《星際穿越》。

相比普通的35毫米膠片,65毫米膠片拍攝能得到尺寸更大的畫面,解析度也更高,層次、質感更豐富,色彩、影調全都能提升一個檔次。但昂貴的拍攝成本以及更難估算的發行放映成本,阻擋了大畫幅膠片的生路。拿三年前的《星際穿越》為例,65毫米膠片拍攝後再添加5毫米音軌,最終放映的格式是70毫米膠片版本。這些膠片每份重達上百公斤,放映它們的設備更如龐然大物以噸計數。所以,《星際穿越》或者《八惡人》 都只能在全球一小撮影廳實現70毫米膠片放映,絕大多影迷見到的,都是普通數位版、普通膠片版或者IMAX數位版等。《敦克爾克》 也不例外,此次全球僅有125家影院將放映70毫米膠片版本,中國內地引進的為2D、IMAX、中國巨幕、杜比影院等版本。

無緣70毫米膠片版,或有遺憾。但預告片裡,反光鏡中的敵機,如“芭蕾舞般華美”的空戰,還有海天不盡、絕望無邊、擠著滿滿當當人頭、正在承受轟炸的棧橋———每一個鏡頭都叫人相信諾蘭關於他罕見片長的解釋,“107分鐘,看起來不是什麼場面宏大的戰爭巨制,但確是我所追求的‘時時刻刻生死兩端’。”

>>> 連結

關於敦克爾克的銀幕經典

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之間,英法軍隊中33.8萬人從敦克爾克搭船穿越英吉利海峽,撤退到英國本土,史稱“敦克爾克大撤退”,該事件被不少軍事學家稱為“二戰勝利的轉捩點”甚至是“20世紀的轉捩點”。諾蘭新片試圖還原的就是那段歷史。在他之前,還有不少故事片、紀錄片,同樣聚焦二戰歷史上那不可忘卻的紀念。

■《敦克爾克大撤退》1958年,劇情片

1958年的電影 《敦克爾克大撤退》 可能是最早反映那場大撤退的電影,這部明星雲集的劇情片紀實風格較強,撤退的場景營造也非常真實。該片由兩個故事組成:一名英國下士在長官陣亡後擔負起了帶領戰友撤退的重任,他雖一度怯弱,但領著戰友逃脫德軍追殺那一刻,已是煥然一新的一位軍人。另一邊,英國平民被號召起來營救英法聯軍,有人欣然前往,有人踟躕不定……本片大概是“敦克爾克精神”最直白的陳述。

■《敦克爾克:為法國而戰》1989年,紀錄片

紀錄片的推介語裡這樣寫道:只要英語這門語言存在,“敦克爾克”這個單詞就會永遠以崇敬、熾烈的口吻被人們傳頌,儘管歷史上的敦克爾克是充滿著疑問、糾結的軍事奇跡。1989年,英國人推出了這部片長約50分鐘的紀錄片,試圖站在法國人的視角,來解構那個疑似“被英國背叛”的歷史時刻。

■《敦克爾克大撤退》2004年,電視電影

BBC製作的電視電影,長達3個小時,通過半紀錄片半電影的形式展現大撤退全程,從邱吉爾和其他決策者到參與援救的普通民眾都有涉及,資料翔實。而在電影部分,主演為“卷福”。

美中不足的是敦克爾克海灘的場景只占很小的篇幅,似乎BBC也沒打算花大投資來重現那個場景。在評論家看來,這部電視電影裡,情景再現的部分壓制了紀錄片的真實感,遠不如BBC的另一部電視電影《諾曼地登陸》。

比如1959年的 《賓虛》、1962年的《阿拉伯的勞倫斯》等。21世紀以來,膠片漸漸退隱,65毫米膠片更是稀罕得每一部都值得一書。在《敦克爾克》之前,上一個採用65毫米膠片拍攝的,是昆汀的《八惡人》;再上一個部分採用大畫幅膠片的電影,是諾蘭自己的《星際穿越》。

相比普通的35毫米膠片,65毫米膠片拍攝能得到尺寸更大的畫面,解析度也更高,層次、質感更豐富,色彩、影調全都能提升一個檔次。但昂貴的拍攝成本以及更難估算的發行放映成本,阻擋了大畫幅膠片的生路。拿三年前的《星際穿越》為例,65毫米膠片拍攝後再添加5毫米音軌,最終放映的格式是70毫米膠片版本。這些膠片每份重達上百公斤,放映它們的設備更如龐然大物以噸計數。所以,《星際穿越》或者《八惡人》 都只能在全球一小撮影廳實現70毫米膠片放映,絕大多影迷見到的,都是普通數位版、普通膠片版或者IMAX數位版等。《敦克爾克》 也不例外,此次全球僅有125家影院將放映70毫米膠片版本,中國內地引進的為2D、IMAX、中國巨幕、杜比影院等版本。

無緣70毫米膠片版,或有遺憾。但預告片裡,反光鏡中的敵機,如“芭蕾舞般華美”的空戰,還有海天不盡、絕望無邊、擠著滿滿當當人頭、正在承受轟炸的棧橋———每一個鏡頭都叫人相信諾蘭關於他罕見片長的解釋,“107分鐘,看起來不是什麼場面宏大的戰爭巨制,但確是我所追求的‘時時刻刻生死兩端’。”

>>> 連結

關於敦克爾克的銀幕經典

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之間,英法軍隊中33.8萬人從敦克爾克搭船穿越英吉利海峽,撤退到英國本土,史稱“敦克爾克大撤退”,該事件被不少軍事學家稱為“二戰勝利的轉捩點”甚至是“20世紀的轉捩點”。諾蘭新片試圖還原的就是那段歷史。在他之前,還有不少故事片、紀錄片,同樣聚焦二戰歷史上那不可忘卻的紀念。

■《敦克爾克大撤退》1958年,劇情片

1958年的電影 《敦克爾克大撤退》 可能是最早反映那場大撤退的電影,這部明星雲集的劇情片紀實風格較強,撤退的場景營造也非常真實。該片由兩個故事組成:一名英國下士在長官陣亡後擔負起了帶領戰友撤退的重任,他雖一度怯弱,但領著戰友逃脫德軍追殺那一刻,已是煥然一新的一位軍人。另一邊,英國平民被號召起來營救英法聯軍,有人欣然前往,有人踟躕不定……本片大概是“敦克爾克精神”最直白的陳述。

■《敦克爾克:為法國而戰》1989年,紀錄片

紀錄片的推介語裡這樣寫道:只要英語這門語言存在,“敦克爾克”這個單詞就會永遠以崇敬、熾烈的口吻被人們傳頌,儘管歷史上的敦克爾克是充滿著疑問、糾結的軍事奇跡。1989年,英國人推出了這部片長約50分鐘的紀錄片,試圖站在法國人的視角,來解構那個疑似“被英國背叛”的歷史時刻。

■《敦克爾克大撤退》2004年,電視電影

BBC製作的電視電影,長達3個小時,通過半紀錄片半電影的形式展現大撤退全程,從邱吉爾和其他決策者到參與援救的普通民眾都有涉及,資料翔實。而在電影部分,主演為“卷福”。

美中不足的是敦克爾克海灘的場景只占很小的篇幅,似乎BBC也沒打算花大投資來重現那個場景。在評論家看來,這部電視電影裡,情景再現的部分壓制了紀錄片的真實感,遠不如BBC的另一部電視電影《諾曼地登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