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洋博物館藏拓片 線裝抄本詳述鄭和下西洋壯舉

天津北方網訊:為紀念2005年7月11日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經國務院批准, 將每年的7月11日確立為中國“航海日”, 作為國家的重要節日固定下來, 同時也作為“世界海事日(3月17日)”在中國的實施日期。

中華海洋文明的興起與繁榮 鄭和與王景弘

待國家海洋博物館開館以後, 在中華海洋文明的興起與繁榮展廳設有“鄭和下西洋”展覽單元, 從人員組成、船隊編制、通航四海等方面詳細介紹這一在中華海洋文明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 觀眾通過實物、圖文資料、雕塑、模型相結合的展示, 感受中華海洋文明的壯麗輝煌。

中華海洋文明的興起與繁榮 鄭和船隊編制

鄭和(1371-1433), 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 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1405年到1433年, 鄭和先後七次奉欽命, 率領一支堪稱15世紀世界上最龐大的遠洋船隊——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 以過人的膽識和非凡的智慧, 歷經千難萬險, 縱橫於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廣闊水域, 遠達紅海與非洲東海岸, 遍訪亞非三十多個國家與地區, 率先在人類歷史上實現了輝煌壯麗的洲際遠航。 鄭和船隊在造船技術、船隊規模、航海技術、後勤保障、通信聯絡、航海里程等方面,

在當時都引領世界航海先機, 為其後風起雲湧的世界航海事業積累了豐富經驗。

館藏明代茅元儀輯《武備志》 明抄本

在世界航海史上, 鄭和下西洋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 七下西洋的壯舉, 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

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繫, 與所到國建立了和平友好關係;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 也兼收並蓄, 海納百川, 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與亞非各國的商貿往來中, 互利互惠, 互通有無, 開拓了亞非國際貿易, 做出了重大貢獻。

國家海洋博物館收藏有明代茅元儀輯《武備志》的皮紙線裝明抄本最後一卷卷二百四十, 其中收錄有《鄭和航海圖》。 原圖呈一字形長卷, 收入《武備志》時改為書本式, 自右而左, 有圖20頁, 共40幅, 最後附“過洋牽星圖”二幅。 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 其中外域地名有300個, 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 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誌、灘、礁、山脈和航路等。 其中明確標明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

鄭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國先進航海科技光輝, 表現了中國古代人的偉大智慧, 從而創造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程。

國家海洋博物館還收藏有清中期《鄭和行香碑》拓片。 鄭和行香碑在福建泉州靈山聖墓回廊右側, 系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 來此祭告行香後, 屬下為之所立的記事碑。 碑文內容記述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廝等國, 來此行香, 希望得到靈聖庇佑。 忽魯謨廝是在有關鄭和航海的史書文獻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地名之一, 在今伊朗東南米納布附近, 扼波斯灣出口處, 為古代交通貿易要衝。 泉州靈山聖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跡。 唐武德年間(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傳教, 卒葬靈山。碑文內容充分反映了鄭和作為伊斯蘭教徒在出海前祈求庇護、航行平安的習俗,也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見證。(通訊員白黎璠)

卒葬靈山。碑文內容充分反映了鄭和作為伊斯蘭教徒在出海前祈求庇護、航行平安的習俗,也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見證。(通訊員白黎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