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祖宗到底是怎麼算出“三伏天”的?90%的人都不知道

今日入伏

讓我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兒

就是“熱”

熱到連呼吸都出汗

熱到馬上就要“融化”

……

隨著一大波高溫天氣來臨

最熱的“三伏天”也到啦

全國將“高燒入伏”

想想都感覺“熱到無法生存”

...

而且今年三伏天還是“加長版”

從7月12日

一直到8月20日才出伏

意不意外

驚不驚喜

那麼什麼是三伏天呢?

每年的三伏天如何計算呢?

就讓小編為大家揭曉謎底吧!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 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

“三伏天”計算方法

夏至三庚數頭伏, 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 那你知道什麼是"庚"嗎?

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併記載時間。

天干的數字有10個, 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 地支的數字是12個, 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把天干與地支相配, 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交叉配合60次, 故稱60花甲子。

“三庚”就是遇上三個“庚”字,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

由於天干是10個, 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 一年365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 今年某一天庚日, 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 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 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

今年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是6月22日, 然後第3個庚日剛好是今天, 所以今天就是頭伏啦。

第四個庚日開始為中伏(二伏), 中伏天數不固定, 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 中伏為10天, 有6個庚日時, 中伏為20天。

今年的三伏之所以是變態加長版的40天, 正是因為夏至到立秋之間有6個庚日, 也就是中伏有20天。 分別是 6月22日(庚辰日), 7月2日(庚寅日), 7月12日(庚子日), 7月22日(庚戌日), 8月1日(庚申日), 8月11日(庚午日)

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末伏(三伏)。

今年的三伏時間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中央氣象臺連續發佈

高溫黃色預警

全國高溫範圍將繼續擴大

局地可達40℃

此次高溫天氣過程

持續時間長、局部強度大

北方的高溫以晴熱為主

而南方的高溫以悶熱為主

今年的夏天註定是要

“水深”“火熱”迴圈播放

……

沒有最熱只有更熱

接下來的日子

我國許多地方

↓↓↓

不說了

小編要去學包冰鎮餃子了!

今年的夏天註定是要

“水深”“火熱”迴圈播放

……

沒有最熱只有更熱

接下來的日子

我國許多地方

↓↓↓

不說了

小編要去學包冰鎮餃子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