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烈日下暴曬勞作4小時不覺苦 中歐班列“保姆團”5年煉成“鐵人團

武漢晚報7月12日訊“一帶一路”唱響全球, 能夠近距離服務“一帶一路”, 是怎樣一種體驗?服務中歐班列晚上, 今年第81趟從武漢發往德國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 就要按時出發了。 它要一路向西, 奔波15天, 行程10700公里。 列車要出發, 這對於吳家山線路工區的職工們來說, 就像慈母要送走遠行的遊子。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他們要做的, 就是臨行“密密縫”——為列車的線路、道閘做全面的體檢和修整。

從9日接到任務, 工長王彤就開始組織作業計畫。 吳家山中心站原是一片奶牛場, 周邊都是成片的黃土, 建站後, 由於是軟基地質, 路基品質不均衡, 排水性能較差;此外, “中歐”班列都是重載列車, 一列車共有50節車廂, 停在鋼軌上往往是從頭到尾看不到盡頭, 專用的第27、28股道日常運用率非常高, 留給王彤他們養護維修的時間和空間都很有限;班列開行頻次不斷增加, 去年還是122列,

今年預計要暴增至少約四分之一, 達160列, 這必然導致線路鋼軌的磨耗和設備的不穩定。

困難重重, 卻難不住動腦筋的人。 為此, 王彤每週都會參加吳家山車站組織召開的站區協調會, 他的任務就是向車站調度申請“站區天窗”。 在“站區天窗”時間段內, 是沒有列車運行的, 這為王彤他們爭取了更多的時間解決安全隱患, 提升設備品質。

“保姆團”修煉成“鐵人團”

7月10日下午14點, 武漢鐵路集裝箱中心站, 全國28個“中歐”班列起點站之一。 這裡驕陽似火, 41歲的工區班長胡建軍帶領9名職工已經線上路上忙活了4個多小時。 測試軌道間距、查看鋼軌的水準高低、檢查螺栓緊固程度、使用機械搗固線路, 10個人分工協作, 為每一寸鋼軌、每一組道岔進行全面“體檢”,

不放過任何一點蛛絲馬跡。

胡建軍已經在吳家山線路工區工作了近10年, 雖然家就在漢陽, 但他平時都住在工區宿舍裡, 只在每週五下午才回家, 周日晚上再回到工區。 和胡建軍一樣, 工區職工們平時都住在工區裡, 他們把這裡看作自己的第二個家。

太陽暴曬不怕, 捨棄陪伴老婆孩子睡工區, 不覺得苦。 這需要怎樣的精神動力?

王彤、胡建軍均表示, “自己的工作能夠跟‘一帶一路’聯繫得這麼緊密, 在家人和朋友面前, 感到很自豪。 這便是幹勁。 ”

握武漢脈搏服務“一帶一路”

中歐班列(武漢)自2012年發出第一列車, 到今年10月就5歲了。 近5年來, 這條穿行於新絲綢之路上的火車線路, 載著“武漢製造”奔向歐洲, 走向世界,

讓武漢製造被全球追捧。 班列更是一年比一年多。

“今年剛剛過了半年, 就已經開始發81列了。 ”橋工段工作人員說, “最早只是裝卸飲料、玩具之類, 現在是更高端的武漢製造, 如汽車、電子產品等。 ”

“這裡是與“一帶一路”貼得最近的地方, 感受的是武漢發展的脈搏”, 胡建軍說, “看著中心站不斷發展壯大, 時間久了, 漸漸的也對這裡有感情了, 根本離不開了。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