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共用雨傘失蹤的背後:共用經濟再受打擊 共用變私有?

在共用單車引爆資本市場之後, “共用經濟”迅速擴大到中國的其他領域, 引起一大批公司入局。 這些公司正獲得所謂天使投資人和風投公司的瘋狂注資。 中國共用經濟營業額今年預期可達4.83萬億元人民幣, 預計在2020年前, 能占到GDP的1/10。

然而, 目前中國的共用經濟(某種程度上)已成了“丟失與遭盜”經濟。 繼悟空單車1200輛車丟失90%以致倒閉出局之後, 一家公司僅推出共用雨傘數周後, 30萬把雨傘已丟失十之八九。

這家位於深圳的“共用e傘”公司今年4月在全國11個城市啟動專案, 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 e傘目前收取的押金僅需19元, 租金是0.5元每半小時。

“共用e傘”創始人趙書平說, 他是受到共用單車成功的啟發。 但趙顯然沒有受到丟失雨傘損失(每把60元人民幣)的影響, 仍計畫在今年年底前在全國範圍內投入3000萬把雨傘。

共用經濟的本質是對社會閒置資源進行再次調配, 從而讓大眾廉價即可享用這些資源。

而實際上, 也存在著這樣的一些人, 共用XX掃碼使用了之後, 沒有歸回, 而是損壞或者占為己有, 但是, 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對於共用雨傘來說, 如何盈利一直是大家關注的問題, 而現在的“無故失蹤”問題也不少。 共用雨傘不像共用單車那樣有高頻的使用率, 它的屬性決定了它的投放位置只能在南方城市, 而雨季叫集中的時間一般是在6,7月份, 所以使用率真的很低。 對於現在的丟失問題, 相信只是暫時的而已, 因為隨著更多雨傘的投入, 大街上到處可見這些雨傘, 家裡面放著那麼一把傘似乎也不是什麼明智之舉。

共用雨傘如何盈利呢?其實, 共用雨傘的價值並不完全在於傘的使用,

還在於它所能承載的廣告。 通過租賃廣告收入、雨傘定制、資料增值等方式, 共用雨傘可覆蓋室內室外雙場景, 並以此獲得盈利。 所以即使傘被盜了, 只要被拿出來使用, 就依然能滿足廣告主和共用雨傘自身的品牌訴求, 而這才是共用雨傘真正的商業價值所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