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西安」西安鐘鼓樓的歷史:你知道晨鐘暮鼓怎麼敲嗎?

晨鐘暮鼓是中國古代城市生活的象徵。 作為古時候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公共服務手段, 一座像樣點兒的城市都會建有鐘鼓樓,

或單獨的鐘樓、鼓樓。

所謂的“晨鐘暮鼓”, 並不是晨擊鐘、暮擊鼓, 而是指早晨先鳴鐘, 次擊鼓, 晚上則先擊鼓, 後鳴鐘。 早晚二時所擊的鼓, 稱作“曉鼓”與“昏鼓”, 與前節的鐘一樣, 是作為報時之用的。 古時擊鐘報晨, 擊鼓報暮, 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 同時, 夜間擊鼓以報時, “三鼓”, 就是“三更”, “五鼓”就是“五更”, 一夜共報5次。

西安鐘鼓樓是西安鐘樓和西安鼓樓的合稱, 位於西安市中心, 是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結晶的標誌性建築物, 兩座明代建築遙相呼應, 蔚為壯觀。

西安鐘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 原建於今西大街北廣濟街東側, 明萬曆十年移於現址。 鐘樓是一座重簷三滴水式四角攢尖頂的閣樓式建築, 建在用青磚、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 西安鼓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 比鐘樓的建造時間稍早。

作為古城西安標誌性建築之一的鐘鼓樓, 無論是從外形和結構上都可稱得上是明初建築的典範, 足已成為西安人向世人誇耀的家寶, 更是古城西安的驕傲。

相傳乾隆五年重修後, 陝西巡撫張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筆”為鼓樓書寫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聲聞於天”則相傳為咸甯學士李允寬所書。 南北兩幅匾額曾經被譽為兩顆“明珠”鑲嵌在西安的鼓樓之上, 與鼓樓一同飽經風雨的歷練。

但在“文革”時期, 大量文物古建築遭到人為毀壞,

兩牌匾也未能倖免, 西安市民引以為榮的兩顆“明珠”也就在此運動中“告別”了歷史舞臺, “告別”了與其相伴的鼓樓。

1982年, 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著手恢復兩塊牌匾, 開始有關調查研究和取證工作。

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 2005年兩塊匾額重新懸掛在鼓樓之上, 再現40年前的風采。

中國的古代建築反映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博大與深遠, 而樓閣建築又是中國在世界上最多、造型最豐富的建築類型之一。 西安鼓樓是中國現存明代建築中僅次於故宮太和殿、長陵棱恩殿的一座大體量的古代建築, 且在中國同類建築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 無論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性方面都屬於同類建築之冠。

大家都在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