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四川成都都江堰,以為很大,原來就是一個小小的水閘

來自某熱心驢友分享:

成都坐了30分鐘的動車, 來到了都江堰景區。 看到都江堰的大門我心想好大啊!原本以為都江堰就是一個小小的水閘, 而現在我才知道都江堰是一個非常大的景區。

步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古代治水的著名人物雕像, 有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他們站立道路兩旁, 仿佛在歡迎每一位參觀者。

接著參觀的是二王廟, 是來紀念李冰父子而修成的, 那為什麼叫二王廟呢?因為李冰原為成都郡太守, 後皇帝看他父子倆人治水有功, 封李冰為敷澤興濟通佑王, 李冰獅子李二郞為王。 二王廟因此得名。

繼續住前走, 我們來到了寶瓶口, 寶瓶口在兩座山中間, 李冰沒有治水時岷江、長江的支流的水就必須聚集在這裡, 這裡很容易發生洪水, 而成都等地也經常是乾旱, 李冰父子決定開山引水, 把水通到成都等地。 但過去也沒有挖土機、炸藥,

那怎麼開山昵?原來聰明的李二郞想了一種辦法:先在山靠水多的那一頭放高大的網竹排(網竹排能在洪水地區排洪, 因為網竹排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石頭, 水要想從網竹排通過必須穿過大大小小的石頭的空隙, 讓水變成一條條小的細流)然後把山頂、山腰、山根都火, 接再掛兩根粗大的木頭在兩山旁往裡撞, 要撞下來一點碎石, 再鬆開掛網竹排的繩子, 讓倒下利用水的衝擊力把山撞開。 撞開的石頭可防洪修渠。

沿江邊走五、六百米,我們來到那了被人們稱為“魚嘴”的分水堤。

聽導遊說,分水堤是都江堰工程的中心,它因大堤前端形如魚頭而得名“魚嘴”,正是這個大魚的“魚嘴”,抬頭迎向岷江上游,將洶湧的江水一分為二,分東、西兩股江水,西股叫外江,是岷江的主流以,主要用於排洪、排沙和防洪,東股叫內江,用於灌溉管道。系統的總幹渠,渠首就是“寶瓶口”。“寶瓶口”再分為大大小小的河道、溝渠,組成了縱橫交錯的巨型扇形水系網,灌溉著岷江下游的成都平原。

都江堰的“魚嘴”分水分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量等問題,消除了岷江水對成都平原的禍患。成都平原從此活野千里,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 接著來到了飛沙堰。飛沙堰是利用離心力將內江殘存沙石拋入江外,外江的飛沙堰高度超過內江河床2.15米。當內江水量上漲時多餘的洪水會從飛沙堰自行溢出,爆發特大灌水時飛沙堰還會自行決堤,駕馭著奔騰不羈的岷江水。 偉大的都江堰工程解決了乾旱、洪水的問題,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傑作!

沿江邊走五、六百米,我們來到那了被人們稱為“魚嘴”的分水堤。

聽導遊說,分水堤是都江堰工程的中心,它因大堤前端形如魚頭而得名“魚嘴”,正是這個大魚的“魚嘴”,抬頭迎向岷江上游,將洶湧的江水一分為二,分東、西兩股江水,西股叫外江,是岷江的主流以,主要用於排洪、排沙和防洪,東股叫內江,用於灌溉管道。系統的總幹渠,渠首就是“寶瓶口”。“寶瓶口”再分為大大小小的河道、溝渠,組成了縱橫交錯的巨型扇形水系網,灌溉著岷江下游的成都平原。

都江堰的“魚嘴”分水分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量等問題,消除了岷江水對成都平原的禍患。成都平原從此活野千里,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 接著來到了飛沙堰。飛沙堰是利用離心力將內江殘存沙石拋入江外,外江的飛沙堰高度超過內江河床2.15米。當內江水量上漲時多餘的洪水會從飛沙堰自行溢出,爆發特大灌水時飛沙堰還會自行決堤,駕馭著奔騰不羈的岷江水。 偉大的都江堰工程解決了乾旱、洪水的問題,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傑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