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周武林:緩解“兒科醫生荒”,新增專業還不夠

日前, 教育部公佈了2016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 記者注意到, 在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中, 包括首都醫科大學、河北醫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鄭州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在內的20所高校今年均新增了兒科學專業, 其中安徽中醫藥大學開設了中醫兒科學。 (3月21日人民網)

據有關統計, 我國每千名兒童的醫生數為0.43人, 不僅遠低於國外(為美國的1/6), 與全國平均每千人配備2.06名醫師水準相比也相去甚遠。 隨著“二孩時代”的來臨, 這種“兒科醫生荒”會更加嚴重地困擾醫院和年輕家長們。

緩解這種狀況,

增加兒科醫生是一種很直接的應對方法, 20所高校新增兒科學專業其目的就是在此。 其出發點是好的, 但我們不能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 更應該看到兒科醫生少的深層次原因。 依筆者想來, 一是待遇低;二是當前“醫患”關係緊張。 不解決這兩個問題, 新增的兒科學專業學生就很可能轉科甚至轉行。

兒科醫生待遇低是不爭的事實。 兒科醫生收入相比其他科室、其他行業少得多, 會使一部分人離開, 而剩下的會壓力更大、工作更累、風險更高, 整個行業就成了一個“閉環”, 兒科醫生會越來越少。 這迫切需要相關部門改革現有的醫療薪酬體系, 合理增加兒科醫生的收入, 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隊伍中來。 醫生多了, 壓力大、工作累等事情就會迎刃而解,

醫生也會騰出更多時間放在服務、醫療效果上面, 相應的工作風險也會更低。

醫患關係緊張會使許多人對兒科醫生這個行業望而卻步。 其形成有多種原因, 除去兒科醫生收入低導致的工作時間長、情緒差、壓力大之外。 像醫生中個別“害群之馬”、醫院收費相對過高、家長對小孩的溺愛、醫學新疾病的出現、小孩不會表達、媒體推波助瀾等等。 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政府應加大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 合理配置衛生資源, 健全醫保體制, 加大財政對醫療保障體系的投入, 解決家長看病的後顧之憂;兒科醫生這個群體需提高自身醫學素養, 規範執業行為, 要有“醫者仁心”的心態;家長要有尊重醫生、醫學的精神,

對待孩子就醫要有平常心, 要明白“關心則亂”的道理;媒體更需牢記自己的使命, “謹言慎行”, 不要“大驚小怪”。

同時我們必須看到, 醫患關係只是大家之間普通關係的一種, 不能因為患者是兒童, 從而使關係情緒化、複雜化。 而這需要中國的兒科醫生們、家長們互相理解, 互相信任、互相包容。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和明天, 一定要切實保障好他們的身心健康。 而合理數量的兒科醫生是必不可少的, 由新增專業開始, 急需全社會去開動智慧破解“兒科醫生告急”的這個難題。

稿源:湖北日報網

作者:周武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