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中國式相親價目表:我兒子才33,不考慮沒北京戶口的姑娘,有戶口殘疾也行

作者: 費知

門當戶對是鐵律

“你們外地人怎麼還那麼多事兒, 能找個北京的夠不錯的了, 還挑什麼啊。 ”

中山公園的相親角, 一位元替兒子找對象的北京大爺,

正理直氣壯地訓斥一位剛剛拒絕了自己的姑娘。

同樣的場景可能出現在天壇、玉淵潭、陶然亭或是朝陽公園。 無數慕名而來的大爺大媽, 彙聚在北京的各大公園, 只為親自操辦兒女的終身大事。

▲儘管天氣炎熱, 仍有大量老年人自帶板凳和相親材料,

到中山公園相親角替兒女相親。

攝影/費知

儘管聲名遠播, 但相親角的成功率其實並不高。 “現在大多人數人都比較浮, 這人太多了, 都挑花眼了。 ”一位大爺說。

在相親角, 被徵婚的大多是75後和80後的城市中產, 以大專、本科學歷為主, 北大博士、清華碩士、美國名校也不少見。 他們或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 或是有著北京戶口的外地人, 多數早就在北京定居, 憑藉不錯的收入或家庭背景, 在房價高企的北京擁有至少一套獨立住房。

門當戶對是這裡的鐵律。 在詳細列出的相親條件裡, 戶籍、收入、房產、學歷等硬性條件被格外看重。

“京籍、未婚、有房、經濟條件好”早已是相親市場的標配, 有的還提出“名校本科以上”、“父母有工作的純老北京”,

還有的甚至要求“中共黨員”、“知識份子家庭”等。

照片是極少見到的。 一如相親條件裡對性格、人品、身高、長相、興趣愛好等方面的描述, 對自己兒女通通都是“帥男”、“美女”, 對對方則永遠是籠統地要求“人品好”、“溫柔大方”。

“給孩子相親就像上班一樣, 搬個板凳坐了多少年才找著一個。 ”這些著急的父母霸佔著公園深處的一片樹蔭, 生把公園變成了人才市場和兒女交易市場。

▲擺在地上的徵婚簡歷五花八門, 有人稱自己“曾為世界多國總統、元首及聯合國秘書長作貼身英文翻譯”, 也有來為自己相親的推拿師傅, 持一彩打的紅底白字展板, 上書“專治脊柱糾正, 跌打損傷”, 並配上一張身著太極服的練功照。

“我們不找外地的”:外地人的徵婚簡歷都扔樹根下

“我們家兒子不缺房子、不缺車也不缺錢, 就是身高比她家要求矮了1釐米, 她家就挑這挑那的, 她家姑娘就那條件還挑什麼, 北京的不也才掙幾千塊錢麼, 他們家搞不好還是農轉非呢, 誰看不起誰啊。 ”

李大媽給兒子相中了一個“條件一般的”北京姑娘, 對方在某中學做行政崗位, 月入三四千元, 家住朝陽花虎溝。 姑娘的母親十分挑剔, 嫌棄李大媽的兒子是外地戶口、身高矮, 這讓她非常不爽。

她的兒子今年33歲, 曾是一名銷售, 後來花了3萬元自學電腦續了大本, 現在是一名月薪2萬元的程式師, 有房有車, 就是沒有北京戶口。

李大媽曾想介紹一個在外企工作的山東女孩給兒子, 但兒子卻再三強調一定要找“北京的,

沒負擔的”。

“他覺得, 外地人掙再多也要背好多年房貸, 萬一對方父母是農村的, 沒有醫保和退休金, 生病照顧還要他管, 以後有了孩子也不好上學, 還得花錢報課外班, 但找個北京的就省事多了。 ”

這是李大媽第三次來到相親角, 和第一次時的焦慮相比, 她的心態已經平和了許多。 她已經看清了:在這裡, 高薪和車房遠不及一本北京戶口來得誘人。

因此, 她早已放棄對未來兒媳的過高期望, 只求對方父母好相處、不嫌棄兒子就行了。

戶籍和地域間的相互踩踏在相親角展現得尤為赤裸淋漓。 在相親角的老北京們眼中, 京籍和京戶有著天壤之別, 就像清朝的鑲黃旗和正黃旗之分一樣。 雖然二者都享受著北京戶口應有的一切待遇, 但京籍才是身份證110開頭的正宗北京人,京戶再怎麼努力也是外地人,有著地域、口音、生活習慣、婚嫁習俗、過年探親的懸殊之分。

活躍在相親角的老人們,識別戶口和身份的嗅覺極其敏銳。這些城裡的老北京總能在三言兩語間準確地辨別出京外口音。即便京郊人或外地人講溜了普通話、吃透了兒化音,也糊弄不了他們。

“你哪兒人啊?”

這是許多精明的北京土著大爺大媽們問的第一句話。

只要察覺對方帶著或輕或重的口音,他們便果斷擺擺手:“我們不找外地的!”哪怕對方早就舉家遷居北京、拿到戶口也無濟於事。

至於連北京戶口也沒有的外地人,在相親角則處於絕對弱勢地位。

在天壇公園,那些沒有北京戶口的外地人只能接受區別對待,他們的相親資料都整齊地堆在相親角附近的樹根下。就像一個被孤立的群體,和北京大爺大媽的背包、水壺為伴,無人問津。

▲天壇公園,非京戶外地人的相親資料被整齊地擺在樹根下,和北京大爺大媽的手提袋、水杯為伍。攝影/費知

可以輕度殘疾,但屬羊的絕對不行!

3年前,王大爺在天壇公園給兒子相了一個牡丹江姑娘,兩人感情穩定,2年就發展到談婚論嫁的地步。但提親時,女方母親卻索要20萬彩禮錢,不給就不嫁了,這讓兒子很受挫。畢竟在北京,嫁女兒是完全沒有彩禮一說的。兩家在彩禮問題上相持不下,最後不歡而散。

“我們不是看不起外地人,但有些外地人確實動機不純,拿我們當跳板!”大爺大媽的警惕並非全無根據。在天壇公園相親角,一個身高不足1米65、大專文憑的東北小夥執意要找一個北京姑娘,他特地在擇偶要求一欄注明,對方有輕度殘疾也可以。

另一位外地大媽則堅持要給兒子找個北京媳婦,圖的就是方便二字。“找個北京的,家裡有房有車的,我們生活就不用擔心了。”

對戶籍的執著,在上海的相親市場中也是常態。一位上海大媽在浦東世紀公園的相親活動中,看到一些來自安徽、南京的父母陪著女兒大喊:“我們要做上海人,我們要找上海老公,我們要把那邊房子賣了來上海,要在上海生第三代、第四代,要在上海生活下去!”

▲一個東北小夥在相親條件中寫著,“征:北京戶口,沒有遺傳的輕度殘疾也可以”。

攝影/費知

但是,這種對外地人的警惕,有時會蛻變為一種激進的排外姿態,甚至對已經取得北京戶口的外地人,也充滿了敵意。

“外地人目的是什麼?他們大量湧進北京,想盡辦法跟北京人搞,占北京的便宜,占戶口、占房子、占錢,什麼都有了,最後又跟你離婚!”一位路過的北京大爺憤懣地說。

不過,一些大爺大媽也逐漸意識到,上哪兒找那麼多符合自家條件的北京孩子,於是他們 “退而求其次”,把標準放寬到最起碼得有北京戶口。

至於那些連戶口都沒有的外地人,“可以考慮特別優秀的”,至少幾張放在地上的相親要求是這麼寫的。

但有時,相親角中條件優越的京籍徵婚者,也會被一些看似無厘頭的理由淘汰掉。

今年26歲的北京姑娘彭順利是少數出現在相親角的年輕人之一,京籍京戶、三環有房、985高校碩士的她立刻招來不少大爺大媽的關注。但當聽說彭順利出生於1991年、屬羊時,大爺大媽只得惋惜地表示,“你什麼條件都好,要是不屬羊我肯定選你當兒媳婦了!”

彭順利萬萬沒想到,戶口、房子、學歷竟然敗給了自己的屬相。

在相親角,其他十一生肖永遠淩駕於羊之上。由於不少大爺大媽對“十羊九不全”的民間說法深信不疑,他們認為屬羊的人(尤其是女性)命不好,不是中途喪偶,就是沒兒沒女,即便其他條件再合適,只要屬羊,也一律不考慮。

▲根據媒體估算,北京市戶口價值54萬;房產價值根據2017年5月各區縣新房、二手房均價,和北京市婚房平均成交面積60至90平方米計算;學歷價值根據求學成本計算。

連房都沒有,也敢來相親?

早年間,外地小夥劉東風喜歡上一個北京女孩,女孩家住協和醫院對面,屬於二環,距離天安門也不遠。

有一天,談到兩人未來可能性的時候,北京姑娘的一句話讓劉東風徹底斷絕了幻想,再也不考慮兩人的任何可能性:

“我要是跟你住到四環外,以後還怎麼走親戚!”

原來,並不是買了北京的房就能娶到北京姑娘,房子所在的區縣、環數更為重要。

雖然隨著北京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四環附近早已寸土寸金,但在如今的相親角,這仍是一條鐵律。

▲在一排徵婚資料中,一位元姑娘表示,自己在西城二環有獨立的學區房,這樣的住房條件在相親角備受青睞。攝影/費知

掃過一排排相親資訊就會發現,那些房子位於市中心或教育高地的父母,都會自信地亮出“家在附近”、“三環有房”、“崇文三居”等資訊,引來不少家長駐足觀看。

而對只寫著“有獨立住房”的人,不少大爺大媽會單刀直入地詢問對方住房位置,一聽說是五環外或遠郊區縣的,他們便板著臉匆匆離開。

一位元兒子在公安系統工作的北京大媽為了顯示自家資本雄厚,稱自家搬遷後得了三四套房子。“我跟我兒子說,條件不怎麼好的家庭的女孩子我就特別不願意要,那家的父母都比自己低,萬一圖個什麼的將來怎麼過日子。”

偶然路過的呂大媽聽後不屑地說,“房多了不起啊,指不定都在通縣(雖然已貴為北京行政副中心,通州在老北京口中,只配叫“通縣”),不照樣娶不著媳婦!”

▲中山公園相親角的三位大爺大媽坐在一起交流相親經驗。攝影/費知。

一位山東大媽被呂大媽的京腔吸引過來,像不動產調查一樣打聽起呂大媽家的住房情況,哪個區的、幾環的、多少平米甚至幾居室都沒放過。

聽聞呂大媽想給女兒找個有房的女婿後,山東大媽仍不肯放棄,“你們是北京人應該去搖公租房啊,石景山郭公莊那邊就不錯(編者注:實為豐台區),以後俺跟兒子和你閨女住公租房就不用在郊區生活了。”

當然,許多時候背景調查是以一種含蓄的方式展開的。

老人們最常用的開場白便是,“天兒不早了,您趕緊回去吧,一會兒別趕上晚高峰,再耽誤您回家”。以地鐵為例,如果對方車程半小時內就能到家,說明房子基本都在三環附近,車程在一小時內的基本都在城六區居住,而一小時以上的,往往住在五環外。

類似的問題還有“孩子有沒有車”、“車好不好停”、“停車費貴不貴”,來推斷對方的房子位於中高檔商業社區還是老舊社區。

在相親角,房子也分出三六九等:北京房主看不起外地房主(比如燕郊),城六區房主看不起郊區房主,城北的看不起城南的,環數低的看不起環數高的,學區房的看不起非學區房的,新商品房的看不起老房改房的,住樓房的看不起住平房的,沒拆遷的看不起拆遷分房的,三居室的看不起兩居室的……

至於還在還房貸或連沒房都沒有的人,在相親角幾無立錐之地。除非是容貌極其出眾的女性,而男性,無論條件再好,都“100%不考慮”。

為守護階級而相親 為共用資源而結婚

“男孩免費登記啦,快來登記看女孩資訊!”

大拍賣式的口號出自天壇公園相親角的兩位“情報販子”。她們專門負責收集兒女的個人資訊和擇偶條件,按出生年份和性別分為多冊,男性是藍紙,女性是粉紙,年齡橫跨70後-95後。想要看別人的資訊,必須先登記。

由於相親市場中的男生太少,男孩父母可以免費登記查看女孩資訊,而女孩父母則必須交10元報名費才能享受同等待遇。

雖然這一“霸王條款”帶有明顯的歧視味道,且“情報販子”手中資訊的真實性也無法保證,但仍有不少家長願意掏這個錢。畢竟,若能從中尋覓到未來女婿,10元投資真不能算高。

家長們一邊一本本翻著異性資訊,一邊還不時要求查看與自家兒女同齡的同性資訊,暗自掂量著自家兒女在相親角中的位置和競爭力。

▲天壇公園的“情報販子”攤點是人氣最旺的地方之一。攝影/費知

在相親角,房子、戶口、薪酬、工作單位(公務員、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家庭環境(知識份子還是工薪家庭)和學歷等硬性條件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先天就帶著社會階層和經濟實力的烙印。

在經營公號時,燕子發現,一些有房有車的男士,即便年紀偏大,也不乏眾多90後女性追求者,而那些有車沒房的男生往往無人問津。女生則正相反,那些長得漂亮的女生更容易獲得關注,而事業有成、學歷又高的女強人卻鮮有人聯繫。

“門當戶對很重要,在相親中排第一位。”

燕子說,不管是在中老人為主的相親角,還是年輕人紮堆的8分鐘集體相親或婚戀網站,只要一涉及到相親和婚姻,就勢必牽扯出太多現實話題。

在相親的邏輯下,結婚並非僅為了愛情和生育,還為了進行資源分享,比如房子、社會地位、教育和醫療資源。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年輕人在相親時會關注顏值和共同語言,但最後談得最多的,還是戶口、房子、學歷和家庭背景。

▲來相親角前,燕子特地設計並列印了一張橫幅,上邊有著單身朋友的擇偶資訊和二維碼。這種嶄新的相親方式引來不少大爺大媽圍觀,他們還沒學會掃碼關注,只能好奇地在一旁詢問。攝影/費知

燕子和大爺大媽之間代溝巨大,帶著點東北口音的她向跟一位大爺解釋年輕人要看眼緣時,大爺卻反問道:你還介紹演員?但他們卻對門當戶對的重要性有著完全一致的意見。

不能高攀,更不能屈尊,即便同是“門當戶對”的中產家庭,階級內部的分化與競爭暗流湧動,激烈而殘酷。

▲各大公園的相親角勢必都有精英區或海歸區,多是高學歷、高收入的城市中產。

相親角中的每個人都在守衛自己所在的階層:誰也不想找條件不如自己、相對低層次的家庭,因為他們懼怕下滑,懼怕好不容易才積累的財富被人佔用;誰也都在尋找條件略優於自己、相對高層次的家庭,因為他們也期待上升。但這種上升十分有限,他們絕不找條件優越太多的家庭,因為他們害怕被對方看不起,說話都不硬氣。

歸根到底,相親還是一場盛大的個人行銷和階層買賣,房子、戶口這些硬性條件都是擺在桌面上的交易籌碼。

— THE END —

但京籍才是身份證110開頭的正宗北京人,京戶再怎麼努力也是外地人,有著地域、口音、生活習慣、婚嫁習俗、過年探親的懸殊之分。

活躍在相親角的老人們,識別戶口和身份的嗅覺極其敏銳。這些城裡的老北京總能在三言兩語間準確地辨別出京外口音。即便京郊人或外地人講溜了普通話、吃透了兒化音,也糊弄不了他們。

“你哪兒人啊?”

這是許多精明的北京土著大爺大媽們問的第一句話。

只要察覺對方帶著或輕或重的口音,他們便果斷擺擺手:“我們不找外地的!”哪怕對方早就舉家遷居北京、拿到戶口也無濟於事。

至於連北京戶口也沒有的外地人,在相親角則處於絕對弱勢地位。

在天壇公園,那些沒有北京戶口的外地人只能接受區別對待,他們的相親資料都整齊地堆在相親角附近的樹根下。就像一個被孤立的群體,和北京大爺大媽的背包、水壺為伴,無人問津。

▲天壇公園,非京戶外地人的相親資料被整齊地擺在樹根下,和北京大爺大媽的手提袋、水杯為伍。攝影/費知

可以輕度殘疾,但屬羊的絕對不行!

3年前,王大爺在天壇公園給兒子相了一個牡丹江姑娘,兩人感情穩定,2年就發展到談婚論嫁的地步。但提親時,女方母親卻索要20萬彩禮錢,不給就不嫁了,這讓兒子很受挫。畢竟在北京,嫁女兒是完全沒有彩禮一說的。兩家在彩禮問題上相持不下,最後不歡而散。

“我們不是看不起外地人,但有些外地人確實動機不純,拿我們當跳板!”大爺大媽的警惕並非全無根據。在天壇公園相親角,一個身高不足1米65、大專文憑的東北小夥執意要找一個北京姑娘,他特地在擇偶要求一欄注明,對方有輕度殘疾也可以。

另一位外地大媽則堅持要給兒子找個北京媳婦,圖的就是方便二字。“找個北京的,家裡有房有車的,我們生活就不用擔心了。”

對戶籍的執著,在上海的相親市場中也是常態。一位上海大媽在浦東世紀公園的相親活動中,看到一些來自安徽、南京的父母陪著女兒大喊:“我們要做上海人,我們要找上海老公,我們要把那邊房子賣了來上海,要在上海生第三代、第四代,要在上海生活下去!”

▲一個東北小夥在相親條件中寫著,“征:北京戶口,沒有遺傳的輕度殘疾也可以”。

攝影/費知

但是,這種對外地人的警惕,有時會蛻變為一種激進的排外姿態,甚至對已經取得北京戶口的外地人,也充滿了敵意。

“外地人目的是什麼?他們大量湧進北京,想盡辦法跟北京人搞,占北京的便宜,占戶口、占房子、占錢,什麼都有了,最後又跟你離婚!”一位路過的北京大爺憤懣地說。

不過,一些大爺大媽也逐漸意識到,上哪兒找那麼多符合自家條件的北京孩子,於是他們 “退而求其次”,把標準放寬到最起碼得有北京戶口。

至於那些連戶口都沒有的外地人,“可以考慮特別優秀的”,至少幾張放在地上的相親要求是這麼寫的。

但有時,相親角中條件優越的京籍徵婚者,也會被一些看似無厘頭的理由淘汰掉。

今年26歲的北京姑娘彭順利是少數出現在相親角的年輕人之一,京籍京戶、三環有房、985高校碩士的她立刻招來不少大爺大媽的關注。但當聽說彭順利出生於1991年、屬羊時,大爺大媽只得惋惜地表示,“你什麼條件都好,要是不屬羊我肯定選你當兒媳婦了!”

彭順利萬萬沒想到,戶口、房子、學歷竟然敗給了自己的屬相。

在相親角,其他十一生肖永遠淩駕於羊之上。由於不少大爺大媽對“十羊九不全”的民間說法深信不疑,他們認為屬羊的人(尤其是女性)命不好,不是中途喪偶,就是沒兒沒女,即便其他條件再合適,只要屬羊,也一律不考慮。

▲根據媒體估算,北京市戶口價值54萬;房產價值根據2017年5月各區縣新房、二手房均價,和北京市婚房平均成交面積60至90平方米計算;學歷價值根據求學成本計算。

連房都沒有,也敢來相親?

早年間,外地小夥劉東風喜歡上一個北京女孩,女孩家住協和醫院對面,屬於二環,距離天安門也不遠。

有一天,談到兩人未來可能性的時候,北京姑娘的一句話讓劉東風徹底斷絕了幻想,再也不考慮兩人的任何可能性:

“我要是跟你住到四環外,以後還怎麼走親戚!”

原來,並不是買了北京的房就能娶到北京姑娘,房子所在的區縣、環數更為重要。

雖然隨著北京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四環附近早已寸土寸金,但在如今的相親角,這仍是一條鐵律。

▲在一排徵婚資料中,一位元姑娘表示,自己在西城二環有獨立的學區房,這樣的住房條件在相親角備受青睞。攝影/費知

掃過一排排相親資訊就會發現,那些房子位於市中心或教育高地的父母,都會自信地亮出“家在附近”、“三環有房”、“崇文三居”等資訊,引來不少家長駐足觀看。

而對只寫著“有獨立住房”的人,不少大爺大媽會單刀直入地詢問對方住房位置,一聽說是五環外或遠郊區縣的,他們便板著臉匆匆離開。

一位元兒子在公安系統工作的北京大媽為了顯示自家資本雄厚,稱自家搬遷後得了三四套房子。“我跟我兒子說,條件不怎麼好的家庭的女孩子我就特別不願意要,那家的父母都比自己低,萬一圖個什麼的將來怎麼過日子。”

偶然路過的呂大媽聽後不屑地說,“房多了不起啊,指不定都在通縣(雖然已貴為北京行政副中心,通州在老北京口中,只配叫“通縣”),不照樣娶不著媳婦!”

▲中山公園相親角的三位大爺大媽坐在一起交流相親經驗。攝影/費知。

一位山東大媽被呂大媽的京腔吸引過來,像不動產調查一樣打聽起呂大媽家的住房情況,哪個區的、幾環的、多少平米甚至幾居室都沒放過。

聽聞呂大媽想給女兒找個有房的女婿後,山東大媽仍不肯放棄,“你們是北京人應該去搖公租房啊,石景山郭公莊那邊就不錯(編者注:實為豐台區),以後俺跟兒子和你閨女住公租房就不用在郊區生活了。”

當然,許多時候背景調查是以一種含蓄的方式展開的。

老人們最常用的開場白便是,“天兒不早了,您趕緊回去吧,一會兒別趕上晚高峰,再耽誤您回家”。以地鐵為例,如果對方車程半小時內就能到家,說明房子基本都在三環附近,車程在一小時內的基本都在城六區居住,而一小時以上的,往往住在五環外。

類似的問題還有“孩子有沒有車”、“車好不好停”、“停車費貴不貴”,來推斷對方的房子位於中高檔商業社區還是老舊社區。

在相親角,房子也分出三六九等:北京房主看不起外地房主(比如燕郊),城六區房主看不起郊區房主,城北的看不起城南的,環數低的看不起環數高的,學區房的看不起非學區房的,新商品房的看不起老房改房的,住樓房的看不起住平房的,沒拆遷的看不起拆遷分房的,三居室的看不起兩居室的……

至於還在還房貸或連沒房都沒有的人,在相親角幾無立錐之地。除非是容貌極其出眾的女性,而男性,無論條件再好,都“100%不考慮”。

為守護階級而相親 為共用資源而結婚

“男孩免費登記啦,快來登記看女孩資訊!”

大拍賣式的口號出自天壇公園相親角的兩位“情報販子”。她們專門負責收集兒女的個人資訊和擇偶條件,按出生年份和性別分為多冊,男性是藍紙,女性是粉紙,年齡橫跨70後-95後。想要看別人的資訊,必須先登記。

由於相親市場中的男生太少,男孩父母可以免費登記查看女孩資訊,而女孩父母則必須交10元報名費才能享受同等待遇。

雖然這一“霸王條款”帶有明顯的歧視味道,且“情報販子”手中資訊的真實性也無法保證,但仍有不少家長願意掏這個錢。畢竟,若能從中尋覓到未來女婿,10元投資真不能算高。

家長們一邊一本本翻著異性資訊,一邊還不時要求查看與自家兒女同齡的同性資訊,暗自掂量著自家兒女在相親角中的位置和競爭力。

▲天壇公園的“情報販子”攤點是人氣最旺的地方之一。攝影/費知

在相親角,房子、戶口、薪酬、工作單位(公務員、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家庭環境(知識份子還是工薪家庭)和學歷等硬性條件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先天就帶著社會階層和經濟實力的烙印。

在經營公號時,燕子發現,一些有房有車的男士,即便年紀偏大,也不乏眾多90後女性追求者,而那些有車沒房的男生往往無人問津。女生則正相反,那些長得漂亮的女生更容易獲得關注,而事業有成、學歷又高的女強人卻鮮有人聯繫。

“門當戶對很重要,在相親中排第一位。”

燕子說,不管是在中老人為主的相親角,還是年輕人紮堆的8分鐘集體相親或婚戀網站,只要一涉及到相親和婚姻,就勢必牽扯出太多現實話題。

在相親的邏輯下,結婚並非僅為了愛情和生育,還為了進行資源分享,比如房子、社會地位、教育和醫療資源。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年輕人在相親時會關注顏值和共同語言,但最後談得最多的,還是戶口、房子、學歷和家庭背景。

▲來相親角前,燕子特地設計並列印了一張橫幅,上邊有著單身朋友的擇偶資訊和二維碼。這種嶄新的相親方式引來不少大爺大媽圍觀,他們還沒學會掃碼關注,只能好奇地在一旁詢問。攝影/費知

燕子和大爺大媽之間代溝巨大,帶著點東北口音的她向跟一位大爺解釋年輕人要看眼緣時,大爺卻反問道:你還介紹演員?但他們卻對門當戶對的重要性有著完全一致的意見。

不能高攀,更不能屈尊,即便同是“門當戶對”的中產家庭,階級內部的分化與競爭暗流湧動,激烈而殘酷。

▲各大公園的相親角勢必都有精英區或海歸區,多是高學歷、高收入的城市中產。

相親角中的每個人都在守衛自己所在的階層:誰也不想找條件不如自己、相對低層次的家庭,因為他們懼怕下滑,懼怕好不容易才積累的財富被人佔用;誰也都在尋找條件略優於自己、相對高層次的家庭,因為他們也期待上升。但這種上升十分有限,他們絕不找條件優越太多的家庭,因為他們害怕被對方看不起,說話都不硬氣。

歸根到底,相親還是一場盛大的個人行銷和階層買賣,房子、戶口這些硬性條件都是擺在桌面上的交易籌碼。

— THE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