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央視主持人肖曉琳患直腸癌去世,讓人疑惑中年人怎麼預防和及早發現大腸癌呢?

2017年7月, 央視著名主持人肖曉琳患直腸癌去世, 年僅55歲, 讓人唏噓不已, 肖曉琳曾主持過《觀察與思考》、《焦點訪談》、《社會經緯》、《今日說法》等, 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素有“鐵面美人”的稱號。 就是這樣一位兼才華與美貌於一身的公眾名人, 在中年罹患不幸, 真的是讓人扼腕歎息, 感歎生命無常啊。

肖曉琳

那麼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究竟是怎麼發生, 又該怎樣預防和及早發現呢, 以下就相關知識做一個簡單梳理:

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國近30年明顯升高, 據上海市統計數字, 在1974年-1994年間, 結腸癌發病率男性增加了104%, 女性增加了99%, 每年增加4%左右, 而直腸癌變化不大, 但是在我國, 大腸癌中直腸癌所占比例更高, 約占大腸癌的60-75%左右, 平均發病年齡在45歲左右。

大腸癌的發病原因是什麼呢?

1. 中年男性首先應該注意了

大腸癌發病的中位年齡45歲。 也就是說中年人,

40-50歲之間, 是大腸癌發病的高發年齡, 而且男性多於女性, 所以男同志們應該更要注意了。

2. 肥胖影響的不只是審美

有證據表明, 肥胖與大腸癌發病的密切相關。 調查顯示, 肥胖和腹型肥胖都和大腸腺瘤和大腸癌有著密切的關係。 同樣, 男性肥胖者的發病風險要高於女性。 所以肥胖者應加強鍛煉, 減肥不只是審美的需要哦。

3、過多攝入高脂肪類食品, 纖維素等植物飲食攝入偏少。

過度攝取動物類食品、糖分可增加膽汁的分泌, 纖維素的缺乏可使食物中膽固醇和膽汁酸在腸道內通過速度放慢, 這些人體消化後代謝產物能明顯增加大腸癌的患病率。 調查結果顯示, 大腸癌的發生和死亡率與脂肪極膽固醇偏高的食物攝入量有密切關係, 高發區的人們每天食物中消耗脂肪量在120g以上。

所以, 平素飲食也植物類食物為主, 儘量減少動物類高脂肪、高膽固醇類食物。

4、慢性大腸炎症, 是大腸癌發生的因素之一

患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人發生大腸癌的風險較正常人高4-20倍, 尤其是出血性潰瘍性結腸炎的人群, 惡變風險更大, 病程超過10年者, 癌變的幾率可以達到50%。

5、大腸腺瘤, 一個不可忽視的癌變誘因

大腸腺瘤和大腸癌之間的基因變化相似, 大腸腺瘤的發生率較高, 約占自然人群的10%, 可以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胡管狀絨毛狀腺瘤(混合型),

惡變幾率分別為0.7-10%、20-40%和20%。 所以如果體檢發現有上述腺瘤情況, 最好腸鏡下去掉。

6、遺傳因素是癌變發生的巨大風險

家族性多發腺瘤病不治療在40歲以後100%會發生癌變;結腸息肉、軟組織腫瘤和骨瘤三聯征的患者, 息肉也會10-15年的潛伏期後發生癌變。 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死於大腸癌的風險較正常人高4倍。所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一定注意定期做腸鏡體檢,對於早期發現大腸癌有著重要意義。

7. 精神心理因素與大腸癌的關係

長期的焦慮抑鬱、精神緊張、對環境抵觸,難以自我調節的不良情緒,這些“C型行為”模式可稱為癌症的易患行為模式。其實情緒致病早已是定論,不光是大腸癌,很多的癌症發病原因裡,情緒致病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8、其他致癌因素

膽囊切除術後,大腸癌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另外、接受過盆腔照射、環境因素、吸煙等也和大腸癌的發病有一定的關係。

如何才能發現大腸癌呢?

大腸癌早期可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僅感不適,如出現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隨著癌腫發展,症狀逐漸出現,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等,伴或不伴貧血、發熱和消瘦等全身症狀。所以,出現比較典型的情況,如有大便規律改變、便血、腹痛等症狀,應該提高警惕、及時檢查。

另外常規體檢發現CEA、CA-199升高或持續升高的情況下,也要注意即使排查腸道情況,必要時做腸鏡檢查。

生活中怎樣預防大腸癌呢?

目前大腸癌提倡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主要是生活方式的轉變,勞逸結合,保持開朗、愉悅的身心,堅持鍛煉身體,這個能減少35%的發病;

二級預防:是結直腸癌的篩查,就是腸鏡檢查,尤其是既往發現有大腸息肉的人群,更要注意體檢腸鏡檢查,防止有惡變。這個能減少53%的發病率;

三級預防:指的是萬一不幸患癌,應該科學規範的治療,仍然有部分患者可以治癒或獲得更長的生存時間(以上數字出自美國的調查結果)。

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死於大腸癌的風險較正常人高4倍。所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一定注意定期做腸鏡體檢,對於早期發現大腸癌有著重要意義。

7. 精神心理因素與大腸癌的關係

長期的焦慮抑鬱、精神緊張、對環境抵觸,難以自我調節的不良情緒,這些“C型行為”模式可稱為癌症的易患行為模式。其實情緒致病早已是定論,不光是大腸癌,很多的癌症發病原因裡,情緒致病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8、其他致癌因素

膽囊切除術後,大腸癌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另外、接受過盆腔照射、環境因素、吸煙等也和大腸癌的發病有一定的關係。

如何才能發現大腸癌呢?

大腸癌早期可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僅感不適,如出現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隨著癌腫發展,症狀逐漸出現,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等,伴或不伴貧血、發熱和消瘦等全身症狀。所以,出現比較典型的情況,如有大便規律改變、便血、腹痛等症狀,應該提高警惕、及時檢查。

另外常規體檢發現CEA、CA-199升高或持續升高的情況下,也要注意即使排查腸道情況,必要時做腸鏡檢查。

生活中怎樣預防大腸癌呢?

目前大腸癌提倡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主要是生活方式的轉變,勞逸結合,保持開朗、愉悅的身心,堅持鍛煉身體,這個能減少35%的發病;

二級預防:是結直腸癌的篩查,就是腸鏡檢查,尤其是既往發現有大腸息肉的人群,更要注意體檢腸鏡檢查,防止有惡變。這個能減少53%的發病率;

三級預防:指的是萬一不幸患癌,應該科學規範的治療,仍然有部分患者可以治癒或獲得更長的生存時間(以上數字出自美國的調查結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