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我的黃河岸邊農民兄弟 延長縣天盡頭村採訪記

我的黃河岸邊農民兄弟

——延長縣天盡頭村採訪記

劉偉/文

草長鶯飛三月天, 吹面不寒楊柳風。 在暖暖的春日裡, 帶著濃濃的深情, 走進縹緲與暢然的天盡頭村。

我們相約驅車200多公里從延安到延長縣羅子山鎮天盡頭村。 一路上, 黃河呼嘯的聲音, 讓我們隔著車窗, 好像聽見了黃河水岸的叢林濤聲, 聽見了紅個豔豔的山丹丹花在背窪窪裡開, 聽見了攔羊老漢吼著悠悠的信天遊, 還聽見了農民兄弟旱煙鍋裡吞吐的愁苦與安樂。

人勤春來早。 沿公路邊的村民們正在忙碌地給果樹修剪、拉枝;有的整理原地,

忙忙碌碌開始準備春耕。 紅彤彤的暖陽眏照著黃土高原, 田野裡那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讓過路的行人無不感慨。

天盡頭村距黃河與延河交匯處只有2公里左右, 隔河與山西省相望, 來到村子就好像走到了天的盡頭。 這裡山路阻隔, 出行困難, 交通閉塞, 土地貧瘠, 自古以來就有“天盡頭”之稱。 前幾年, 天盡頭村名更改為“添勁頭村”, 現在又改為天盡頭村。

儘管事前知道這是一個偏僻的村莊, 但是我們仍然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 瘋長的雜草讓人分不清哪裡是荒山, 哪裡是院落。 荒山連著院落, 院落掩眏在荒山叢中, 只有走進了院落, 才清醒地看到村莊的輪廓。 這裡的村民都住在土窯洞裡, 窯洞背靠大山。 不大的院落, 每家都有一口水窖,

水窖上面用水泥和沙子攪拌起打的四角圍起來能遮擋雨水的水泥地板。 每次下雨, 雨水都流進水窖, 下的雪經太陽一曬化成水也流進水窖, 村民們平日就吃下雨、下雪收集到水窖的水。

當我們走進村莊時, 遇到正準備下地幹活的村民王來紅, “我今年50歲, 女兒前幾年出嫁, 家裡就我和老伴兩個人, 種十幾畝地, 主要是紅薯、玉米。 由於我們村地方偏僻, 所以紅薯賣不出去, 多少年來, 我一直有病, 也幹不了重活, 還好養了幾十隻羊補貼家用。 ”王來紅指著後窯仗堆砌的紅薯說。 前幾年, 實施移民搬遷, 因為家裡經濟困難, 沒有收入來源, 就一直生活在村子裡。

“我今年68歲, 擔任村幹部20年。 我們村最火的時候有30多戶140多口人,

現在只剩下7戶12口人, 年齡最小的50歲, 最大的72歲, 其他人都外出打工了。 ”村組長李錦瑞說, 由於村子自然條件太差, 年輕人根本不願意待在村子裡。

站在村莊的鹼畔上, 眺望遠方的山巒, 空曠漣漪, 纏纏綿綿, 一望無際, 波浪般氣勢雄壯磅礴;俯瞰溝壑連綿的山谷, 岩石吐露, 叢草不生, 跌宕起伏。 想聽一聽那洶湧澎湃的濤聲, 想看一看那一往無前的雄渾氣象。 黃河, 你從巴顏額拉山一路走來, 在第一灣的若爾蓋草原, 曲曲折折, 兜兜轉轉, 像率性天真的孩童, 溫柔安靜得在搖籃裡聽著小夜曲沉睡。 你睡的是那麼安靜, 你睡的是那麼靜謐。 你雖然擦肩而過, 但我們仍看不到你雄渾的氣象, 你叢林的濤聲!

站在天盡頭村的山峁上, 我們仰望、傾聽,

那沿黃公路上車輛穿俊, 機器轟鳴, 這條依黃河岸邊新修的公路, 給村民帶來了希望, 也將成為村民走向富裕的光明之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