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和你聊聊鄂爾多斯這70年!

從落後走向進步

從荒涼走向繁榮

從封閉走向開放

從貧瘠走向富裕

從單一走向多元

回首過去

七十年的追求

七十年的奮鬥

七十年的耕耘

七十年的收穫

這是一部鄂爾多斯

櫛風沐雨的創業史

也是一部鄂爾多斯

自強不息的發展史

自治區成立的70年輝煌歷程, 也是鄂爾多斯市解放思想, 開拓創新, 同心同德, 砥礪奮進的70年。 特別是改革開放後, 鄂爾多斯市抓住發展機遇, 創造了很多個全區第一, 第一個實行了以土地承包為核心內容的農村改革;第一個借助引進大型國企神華集團發展能源產業;第一個實施煤電能源轉換戰略項目……“鄂爾多斯溫暖全世界”的廣告語讓這個歷史悠久卻又名不見經傳的地區家喻戶曉。 經濟規模強勁擴張, 經濟結構更加合理,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鄂爾多斯成為全國改革開放30年十八個典型地區之一和全國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五個典型城市之一,

創造了一個地區由貧窮落後到文明富裕的發展奇跡, 成就了一個內陸偏遠地區富民強市的宏偉夢想!

1978年春, 達拉特旗耳字壕公社社員趙醜女個人承包集體土地, 開啟農村改革的序幕。

鄂爾多斯報刊登了盟委書記千奮勇的《包產到戶是伊盟農民擺脫困境走向富裕的道路》文章。

從落後走向進步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經濟總量跨越發展。 1947年,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只有500萬元, 到1978年增加到34633萬元, 列全區各盟市第7位。 1996年—2010年,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到23.8%, 經濟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速度最快, 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

以前:商業實行統購統銷, 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圖為農村牧區的供銷社分銷店。

現在:一批高新技術項目落地投產,成為資源型經濟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2016年4月15日,中煤蒙大年產50萬噸工程塑料項目投料開車,填補鄂爾多斯市空白。

黨的十八大以後,鄂爾多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增強持續發展的動力、活力和競爭力,保持了年均9.1%的經濟增速,實現了平穩發展。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417.9億元,連續六年領跑全區,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列全國地級市第一位。

財政奏響華彩篇章。1950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僅為92萬元,人均2.2元,經過長足發展,2001年突破10億元。進入新世紀,我市經濟快速發展,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到2016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451億元,是1950-1999年累計收入的9.7倍,占全區公共預算收入的1/5,列各盟市第1位,列全國地級市第28位。人均財政收入2.2萬元,是1950年的1萬倍。財政支出也由過去的重建設轉為重民生,特別是“十二五”以來70%的財政支出用在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產業結構全面升級。改革開放前,產業結構以農牧業為主。1947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90∶8∶2,農牧業在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在整個90年代,全市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4.7%,工業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1993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31.9﹕38.2﹕29.9,第二產業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實現了由農牧業為主向以工業經濟為主的歷史性轉變。到1998年,第三產業發展加速,產業結構逐漸調整為23.9﹕49.3﹕26.8的“二三一”模式,形成了以二、三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到2016年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為2.4﹕55.7﹕41.9,逐步形成“一產穩中求進、二產轉型升級、三產做大做優”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以前:1955年,伊盟成立農牧業生產合作社,發展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圖為農民將牲畜作價加入生產合作社。

現在: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烏蘭烏素嘎查牧民溫都瑪創辦全旗首個蒙漢雙語電子商務平臺“百戈麗”開通。圖為溫都瑪在整理牧民網上預定的貨品。

從荒涼走向繁榮

城鄉建設日新月異

解放初期,全市只有一個東勝縣,是個占地不過0.25平方公里的小土城,有百十間小土房,與大部分旗之間都是坑窪不平的羊腸小徑連接,生產和生活條件艱苦。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鄂爾多斯市不斷擴大投資規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地區發展環境持續改善,交通更加便捷順暢,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高等公路四通八達。從改革開放至“十五”初期,全市公路交通建設以“通”為主,即打通市府所在地與其他旗府等相互之間的通道。2004年包頭至東勝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高等級公路實現了零的突破。截至2016年底,公路里程由1949年的138公里增加到22840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2399公里,高等級公路通達所有旗區。

以前:東勝的馬路。

現在:四通八達的道路。

鐵路建設精彩嬗變。1986年全長170.15公里的包神鐵路破土動工,它的建設結束了鄂爾多斯市無鐵路的歷史。經過30年發展,2016年全市鐵路通車里程達2001公里,成為全國鐵路通車里程最長的地級市。

以前:1987年9月18日,東勝煤炭外運北通道、伊克昭盟首條鐵路包神鐵路建成通車。圖為首趟列車開行典禮。

現在:2016年5月15日,呼和浩特東站始發的D6767次列車抵達東勝西站,鄂爾多斯迎來動車時代,與一線城市共同奔跑。圖為下車的旅客用手機定格這歷史的瞬間。

航空樞紐逐步形成。2005年奠基建設,2007年通航,2016年開通首條國際航線。目前共有14家航空公司參與運營,運營航線39條,其中國際航線7條,通達韓國、泰國、俄羅斯3個國家,國內通航城市32座,依託“經西飛”“經石飛”“經津進京”等多款產品擴大通航城市44座。已累計運送旅客達1124.2萬人次,鄂爾多斯機場升級為國際機場,國際航空口岸正式對外開放,正逐步成為西北地方航空樞紐。

鄂爾多斯市搭建轉型發展,走向世界的空中通道。繼開通韓國大邱和仁川、泰國國際航線後,2016年8月15日,鄂爾多斯機場開通直飛俄羅斯伊爾庫茨克航線。

能源供給由弱變強。作為經濟發展血液的重要基礎產業,能源產業得到高度重視並快速發展。原煤產量由1949年的0.1萬噸擴大到2016年的5.7億噸,年均增長21.9%,成為全國煤炭產量最高的地級城市;發電量由1960年的4.3萬千瓦時增加到710.9億千瓦時;電力裝機總容量突破2000萬千瓦;天然氣產量299億立方米;甲醇523.1萬噸,煤制油104.3萬噸;正在積極建設國家清潔能源暨現代煤化工基地。

以前:1992年9月8日,亞州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國家西電東送北通道電源點達拉特發電廠開工建設。

現在:鄂爾多斯電子冶金集團矽鐵合金年產能130萬噸,為世界最大的矽鐵合金生產項目。

郵電通訊迅猛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全市的郵電通信事業發展相對較慢,全市只有一部舊的通訊機。改革開放以後,郵電通訊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服務種類不斷豐富,資訊化水準不斷提高。郵電業務總量由1952年的0.7萬元增加到2016年20.8億元,固定電話使用者10.8萬戶,手機電話使用者208.8萬戶,其中,4G行動電話用戶111.9萬戶,互聯網普及率53.6%。國家智慧城市、資訊消費試點城市、“寬頻中國”示範城市建設扎實推進。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1978年全盟市鎮人口僅有10.7萬人,城鎮化率僅為10.5%。2001年國務院批准撤盟設市,是鄂爾多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加快了我市城市化建設進程。2006年7月,市委、市政府駐地搬遷至康巴什,構築了“東——康——阿”一體化的新發展格局。截至2016年,全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6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5.53萬人,城鎮化率提高到73.54%。“一市三區”中心城區面積163平方公里,人口近70萬人,率先在公共交通、電力保障等方面實現一體化運營。各旗府所在地和重點城鎮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逐步完善,農村牧區面貌煥然一新,獲評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範地區。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也得到大幅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實力顯著增強,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康巴什成為全國首個AAAA級城市景區。

達拉特旗王愛召鎮西社村新貌

現在的康巴什

從封閉走向開放

互利共贏新格局逐步構建

自治區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8年來,鄂爾多斯市充分利用區位、自然資源等優勢,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準,極大地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外貿規模不斷擴大。全市的對外貿易從50年代開始,主要是出口硫磺、皮毛等產品,1999年進出口總額突破1億美元,到2016年進出口商品總額達12.77億美元。出口產品已由過去的自然資源和羊絨製品增加到以矽鐵、機電產品、服裝為主的6大類幾十個品種,進口也由以紡織機械及零件為主轉變為以錳礦砂及其精礦資源、機械設備、高新技術及產品和電腦集成製造技術。同時,鄂爾多斯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先行開展業務,綜合保稅區獲批,多元化的對外貿易市場格局基本形成。

以前:1988年8月22日,伊盟鄉鎮企業公司購買10節火車皮在烏海發運站運煤,收穫煤炭運銷第一桶金。

現在:2017年2月14日,國務院下達了國函〔2017〕22號批復,同意設立鄂爾多斯綜合保稅區。鄂爾多斯綜合保稅區是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第一家綜合保稅區。

招商引資成就斐然。1978年引進日本設備技術興建的伊克昭盟羊絨衫廠,是全區第一個招商引資及經濟技術創新專案,拉開了我市招商引資大幕,隨後神華、准能等企業不斷湧入。2000年以來,全市緊緊抓住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及國內外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主動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項目和資金。“十五”以來全市國內(區外)引資項目1304項,到位資金5468.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42.9億美元。

以前:1979年5月25日,伊克昭盟在全區率先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日本技術建起伊克昭盟羊絨衫廠,改變了中國只能出口原絨的歷史。

現在: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鄂爾多斯汽車總裝車間。

從貧瘠走向富裕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70年來,全市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也正共用著發展成果,生活講品質,養老醫療有保障,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生活品質不斷提高。解放初期老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經過30年的奮鬥,到1978年全市城鄉居民收入為279元和194元,基本實現吃飽穿暖。進入21世紀,全市經濟步入快速發展期,城鄉居民收入也大幅提高,到2016年,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0221元和15480元,是1978年的144.2倍和79.8倍,年均增長14%和12.2%。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由1978年的6.7平方米、8.1平方米提高到38.3平方米和46.4平方米。與此同時,居民消費領域不斷拓展,文化教育等支出比重不斷上升,汽車、住房、通訊、教育等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家用汽車74輛,農牧民擁有家用汽車52輛。

以前: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圖為東勝縣城的家庭婦女組建的制鞋合作社。

現在:鄂爾多斯集團從粗紡到分梳,從企業標準到行業標準,提升了在世界羊絨產業的話語權。圖為現代化羊絨衫生產線。

社會保障全面推進。1994年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以後,全市穩步推進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為重點的配套改革,新型統一的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初步建立。經過20年的快速發展,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會和諧程度也不斷提高。到2016年,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35.7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52.2萬人,養老保險覆蓋率為42.9%;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68.4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91.9萬人,醫療保險覆蓋率為78.2%。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534元和414元。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完善,整體保障水準進入全區前列。

從單一走向多元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市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基礎薄弱,水準低下,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經過70年來的不懈努力,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顯著增強。

科技成果日漸豐碩。1947年科技事業一片空白,在1978-1986年,經鑒定驗收和部分推廣應用的科研成果專案142項,促進了科技事業的飛速發展。2016年末,全市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40項,全年提交專利申請1529件,其中,授權專利913件。先後被國家確定為全國技術創新示範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和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鄂爾多斯市國禮陶瓷有限公司是首家將航太數控技術應用於陶瓷生產工藝中,集陶瓷產、學、研一體的高檔日用陶瓷、禮品瓷生產企業。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1949年,全盟只有一所中學,在校學生192人,小學16所,在校學生2215人,文盲率95.79%。改革開放以後,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在全區率先實行了九年義務基礎教育並不斷普及,2007年後陸續創辦了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內蒙古民族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和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刷新了沒有高等院校的歷史空白。人口文化素質逐年提高,2010年文盲率已下降為5.44%。到2016年全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4所,普通中專和職業高中(含成人中專)13所,普通中小學199所,幼稚園308所。擁有在校學生32.8萬人,是1978年1.4倍,平均每個學校學生622人,是1978年5.1倍。學前教育入園率提高到96%;高考普通類本科上線率達到69.4%,位居全區第二。

孩子們在操場上快樂的讀書。

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緩慢、物資匱乏,人們偏重物質上的追求,造成精神文化生活極度貧乏。改革開放後期,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水準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目前,全市已成功舉辦26項國內重要體育賽事;《森吉德瑪》、《庫布其》等57部優秀文藝作品獲國家和自治區獎項;博物館、圖書館、大劇院、202個社區全民健身點免費向公眾開放,已成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區。

以前:烏審旗烏蘭牧騎是內蒙古自治區一類烏蘭牧騎。圖為1965年烏審旗烏蘭牧騎參加全國文藝匯演時的劇照。

現在: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樣,圖為演員們在排練節目。

醫療服務日趨完善。解放初期,全市衛生條件十分落後,缺醫少藥,人民健康水準低下。伴隨著改革開放,全市衛生事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6年全市地方財政用於醫療衛生支出達29億元,擁有衛生機構1773所、衛生技術人員13308人、床位數11022張,分別是1978年的7.2倍、5.1倍和4.3倍。市—旗—鄉—村四級衛生服務網路日趨完善,1100餘家兩定醫療機構建立醫保統一結算通道,拓寬了群眾就醫管道。

回首過去,七十年的追求,七十年的奮鬥,七十年的耕耘,七十年的收穫。這是一部櫛風沐雨的創業史,也是一部自強不息的發展史!審視現在,今天的鄂爾多斯經濟實力更加雄厚,基礎條件更加完善,幹部群眾彙聚起了更加強勁的正能量,解放思想、幹事創業的勁頭更足、步伐更大!展望未來,鄂爾多斯200多萬各族人民有信心、有能力為全區科學發展做出新的貢獻,把鄂爾多斯建設成為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上的璀璨明珠!

來源/鄂爾多斯新聞網

【伊金霍洛旗天氣】週三 7月12日 農曆六月十九,今天多雲,18℃~37℃,南風2級;明天多雲,22℃~36℃,南風3到4級。

覺得不錯,請點贊↓↓↓

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圖為農村牧區的供銷社分銷店。

現在:一批高新技術項目落地投產,成為資源型經濟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2016年4月15日,中煤蒙大年產50萬噸工程塑料項目投料開車,填補鄂爾多斯市空白。

黨的十八大以後,鄂爾多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增強持續發展的動力、活力和競爭力,保持了年均9.1%的經濟增速,實現了平穩發展。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417.9億元,連續六年領跑全區,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列全國地級市第一位。

財政奏響華彩篇章。1950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僅為92萬元,人均2.2元,經過長足發展,2001年突破10億元。進入新世紀,我市經濟快速發展,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到2016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451億元,是1950-1999年累計收入的9.7倍,占全區公共預算收入的1/5,列各盟市第1位,列全國地級市第28位。人均財政收入2.2萬元,是1950年的1萬倍。財政支出也由過去的重建設轉為重民生,特別是“十二五”以來70%的財政支出用在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產業結構全面升級。改革開放前,產業結構以農牧業為主。1947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90∶8∶2,農牧業在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在整個90年代,全市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4.7%,工業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1993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31.9﹕38.2﹕29.9,第二產業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實現了由農牧業為主向以工業經濟為主的歷史性轉變。到1998年,第三產業發展加速,產業結構逐漸調整為23.9﹕49.3﹕26.8的“二三一”模式,形成了以二、三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到2016年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為2.4﹕55.7﹕41.9,逐步形成“一產穩中求進、二產轉型升級、三產做大做優”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以前:1955年,伊盟成立農牧業生產合作社,發展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圖為農民將牲畜作價加入生產合作社。

現在: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烏蘭烏素嘎查牧民溫都瑪創辦全旗首個蒙漢雙語電子商務平臺“百戈麗”開通。圖為溫都瑪在整理牧民網上預定的貨品。

從荒涼走向繁榮

城鄉建設日新月異

解放初期,全市只有一個東勝縣,是個占地不過0.25平方公里的小土城,有百十間小土房,與大部分旗之間都是坑窪不平的羊腸小徑連接,生產和生活條件艱苦。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鄂爾多斯市不斷擴大投資規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地區發展環境持續改善,交通更加便捷順暢,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高等公路四通八達。從改革開放至“十五”初期,全市公路交通建設以“通”為主,即打通市府所在地與其他旗府等相互之間的通道。2004年包頭至東勝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高等級公路實現了零的突破。截至2016年底,公路里程由1949年的138公里增加到22840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2399公里,高等級公路通達所有旗區。

以前:東勝的馬路。

現在:四通八達的道路。

鐵路建設精彩嬗變。1986年全長170.15公里的包神鐵路破土動工,它的建設結束了鄂爾多斯市無鐵路的歷史。經過30年發展,2016年全市鐵路通車里程達2001公里,成為全國鐵路通車里程最長的地級市。

以前:1987年9月18日,東勝煤炭外運北通道、伊克昭盟首條鐵路包神鐵路建成通車。圖為首趟列車開行典禮。

現在:2016年5月15日,呼和浩特東站始發的D6767次列車抵達東勝西站,鄂爾多斯迎來動車時代,與一線城市共同奔跑。圖為下車的旅客用手機定格這歷史的瞬間。

航空樞紐逐步形成。2005年奠基建設,2007年通航,2016年開通首條國際航線。目前共有14家航空公司參與運營,運營航線39條,其中國際航線7條,通達韓國、泰國、俄羅斯3個國家,國內通航城市32座,依託“經西飛”“經石飛”“經津進京”等多款產品擴大通航城市44座。已累計運送旅客達1124.2萬人次,鄂爾多斯機場升級為國際機場,國際航空口岸正式對外開放,正逐步成為西北地方航空樞紐。

鄂爾多斯市搭建轉型發展,走向世界的空中通道。繼開通韓國大邱和仁川、泰國國際航線後,2016年8月15日,鄂爾多斯機場開通直飛俄羅斯伊爾庫茨克航線。

能源供給由弱變強。作為經濟發展血液的重要基礎產業,能源產業得到高度重視並快速發展。原煤產量由1949年的0.1萬噸擴大到2016年的5.7億噸,年均增長21.9%,成為全國煤炭產量最高的地級城市;發電量由1960年的4.3萬千瓦時增加到710.9億千瓦時;電力裝機總容量突破2000萬千瓦;天然氣產量299億立方米;甲醇523.1萬噸,煤制油104.3萬噸;正在積極建設國家清潔能源暨現代煤化工基地。

以前:1992年9月8日,亞州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國家西電東送北通道電源點達拉特發電廠開工建設。

現在:鄂爾多斯電子冶金集團矽鐵合金年產能130萬噸,為世界最大的矽鐵合金生產項目。

郵電通訊迅猛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全市的郵電通信事業發展相對較慢,全市只有一部舊的通訊機。改革開放以後,郵電通訊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服務種類不斷豐富,資訊化水準不斷提高。郵電業務總量由1952年的0.7萬元增加到2016年20.8億元,固定電話使用者10.8萬戶,手機電話使用者208.8萬戶,其中,4G行動電話用戶111.9萬戶,互聯網普及率53.6%。國家智慧城市、資訊消費試點城市、“寬頻中國”示範城市建設扎實推進。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1978年全盟市鎮人口僅有10.7萬人,城鎮化率僅為10.5%。2001年國務院批准撤盟設市,是鄂爾多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加快了我市城市化建設進程。2006年7月,市委、市政府駐地搬遷至康巴什,構築了“東——康——阿”一體化的新發展格局。截至2016年,全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6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5.53萬人,城鎮化率提高到73.54%。“一市三區”中心城區面積163平方公里,人口近70萬人,率先在公共交通、電力保障等方面實現一體化運營。各旗府所在地和重點城鎮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逐步完善,農村牧區面貌煥然一新,獲評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範地區。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也得到大幅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實力顯著增強,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康巴什成為全國首個AAAA級城市景區。

達拉特旗王愛召鎮西社村新貌

現在的康巴什

從封閉走向開放

互利共贏新格局逐步構建

自治區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8年來,鄂爾多斯市充分利用區位、自然資源等優勢,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準,極大地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外貿規模不斷擴大。全市的對外貿易從50年代開始,主要是出口硫磺、皮毛等產品,1999年進出口總額突破1億美元,到2016年進出口商品總額達12.77億美元。出口產品已由過去的自然資源和羊絨製品增加到以矽鐵、機電產品、服裝為主的6大類幾十個品種,進口也由以紡織機械及零件為主轉變為以錳礦砂及其精礦資源、機械設備、高新技術及產品和電腦集成製造技術。同時,鄂爾多斯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先行開展業務,綜合保稅區獲批,多元化的對外貿易市場格局基本形成。

以前:1988年8月22日,伊盟鄉鎮企業公司購買10節火車皮在烏海發運站運煤,收穫煤炭運銷第一桶金。

現在:2017年2月14日,國務院下達了國函〔2017〕22號批復,同意設立鄂爾多斯綜合保稅區。鄂爾多斯綜合保稅區是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第一家綜合保稅區。

招商引資成就斐然。1978年引進日本設備技術興建的伊克昭盟羊絨衫廠,是全區第一個招商引資及經濟技術創新專案,拉開了我市招商引資大幕,隨後神華、准能等企業不斷湧入。2000年以來,全市緊緊抓住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及國內外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主動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項目和資金。“十五”以來全市國內(區外)引資項目1304項,到位資金5468.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42.9億美元。

以前:1979年5月25日,伊克昭盟在全區率先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日本技術建起伊克昭盟羊絨衫廠,改變了中國只能出口原絨的歷史。

現在: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鄂爾多斯汽車總裝車間。

從貧瘠走向富裕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70年來,全市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也正共用著發展成果,生活講品質,養老醫療有保障,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生活品質不斷提高。解放初期老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經過30年的奮鬥,到1978年全市城鄉居民收入為279元和194元,基本實現吃飽穿暖。進入21世紀,全市經濟步入快速發展期,城鄉居民收入也大幅提高,到2016年,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0221元和15480元,是1978年的144.2倍和79.8倍,年均增長14%和12.2%。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由1978年的6.7平方米、8.1平方米提高到38.3平方米和46.4平方米。與此同時,居民消費領域不斷拓展,文化教育等支出比重不斷上升,汽車、住房、通訊、教育等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家用汽車74輛,農牧民擁有家用汽車52輛。

以前: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圖為東勝縣城的家庭婦女組建的制鞋合作社。

現在:鄂爾多斯集團從粗紡到分梳,從企業標準到行業標準,提升了在世界羊絨產業的話語權。圖為現代化羊絨衫生產線。

社會保障全面推進。1994年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以後,全市穩步推進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為重點的配套改革,新型統一的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初步建立。經過20年的快速發展,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會和諧程度也不斷提高。到2016年,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35.7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52.2萬人,養老保險覆蓋率為42.9%;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68.4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91.9萬人,醫療保險覆蓋率為78.2%。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534元和414元。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完善,整體保障水準進入全區前列。

從單一走向多元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市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基礎薄弱,水準低下,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經過70年來的不懈努力,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顯著增強。

科技成果日漸豐碩。1947年科技事業一片空白,在1978-1986年,經鑒定驗收和部分推廣應用的科研成果專案142項,促進了科技事業的飛速發展。2016年末,全市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40項,全年提交專利申請1529件,其中,授權專利913件。先後被國家確定為全國技術創新示範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和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鄂爾多斯市國禮陶瓷有限公司是首家將航太數控技術應用於陶瓷生產工藝中,集陶瓷產、學、研一體的高檔日用陶瓷、禮品瓷生產企業。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1949年,全盟只有一所中學,在校學生192人,小學16所,在校學生2215人,文盲率95.79%。改革開放以後,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在全區率先實行了九年義務基礎教育並不斷普及,2007年後陸續創辦了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內蒙古民族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和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刷新了沒有高等院校的歷史空白。人口文化素質逐年提高,2010年文盲率已下降為5.44%。到2016年全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4所,普通中專和職業高中(含成人中專)13所,普通中小學199所,幼稚園308所。擁有在校學生32.8萬人,是1978年1.4倍,平均每個學校學生622人,是1978年5.1倍。學前教育入園率提高到96%;高考普通類本科上線率達到69.4%,位居全區第二。

孩子們在操場上快樂的讀書。

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緩慢、物資匱乏,人們偏重物質上的追求,造成精神文化生活極度貧乏。改革開放後期,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水準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目前,全市已成功舉辦26項國內重要體育賽事;《森吉德瑪》、《庫布其》等57部優秀文藝作品獲國家和自治區獎項;博物館、圖書館、大劇院、202個社區全民健身點免費向公眾開放,已成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區。

以前:烏審旗烏蘭牧騎是內蒙古自治區一類烏蘭牧騎。圖為1965年烏審旗烏蘭牧騎參加全國文藝匯演時的劇照。

現在: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樣,圖為演員們在排練節目。

醫療服務日趨完善。解放初期,全市衛生條件十分落後,缺醫少藥,人民健康水準低下。伴隨著改革開放,全市衛生事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6年全市地方財政用於醫療衛生支出達29億元,擁有衛生機構1773所、衛生技術人員13308人、床位數11022張,分別是1978年的7.2倍、5.1倍和4.3倍。市—旗—鄉—村四級衛生服務網路日趨完善,1100餘家兩定醫療機構建立醫保統一結算通道,拓寬了群眾就醫管道。

回首過去,七十年的追求,七十年的奮鬥,七十年的耕耘,七十年的收穫。這是一部櫛風沐雨的創業史,也是一部自強不息的發展史!審視現在,今天的鄂爾多斯經濟實力更加雄厚,基礎條件更加完善,幹部群眾彙聚起了更加強勁的正能量,解放思想、幹事創業的勁頭更足、步伐更大!展望未來,鄂爾多斯200多萬各族人民有信心、有能力為全區科學發展做出新的貢獻,把鄂爾多斯建設成為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上的璀璨明珠!

來源/鄂爾多斯新聞網

【伊金霍洛旗天氣】週三 7月12日 農曆六月十九,今天多雲,18℃~37℃,南風2級;明天多雲,22℃~36℃,南風3到4級。

覺得不錯,請點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