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吉利車主吐槽新帝豪:除了省油,這車真不咋地

“現在的汽車更新換代很快, 跟我們買手機是一個道理。 買一個性價比合適的, 用兩年, 賣了再換新的, 就挺好的。 ”

這是一位駕駛新帝豪的老司機的心聲,

也是這位姓劉的師傅熱衷於選擇國產車的初衷。

據這位劉師傅介紹, 他的工作時間比較彈性。 在上下班代步之餘, 他會將一半的時間用來做快車司機:“一年大概跑30000公里, 省油、操作性好, 這是我比較看重的。 但說實話, 國產車裡想挑出個滿意的, 還真不容易……”

長城H5:跑了6000公里, 轉手賠了5萬多

這位30歲左右的司機劉師傅, 一直比較青睞國產車。 但吸引他的, 不是眾泰的“國際范兒”、長安的“低價路線”、北汽的“自主情懷”, 而是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性價比。

但顯然, 他還沒有選到一輛較為滿意的車。

他購買的上一台車是長城的H5。 H5在2011年推出時, 打出了“歐盟整車形式認證的中國第一款自主SUV”口號, 外觀與安全配置也相對出眾。

但自從上市以來, “起步費力、爬坡力差、擋把不穩、異響、異味等問題就被吐槽不斷”, 2015年3月, 更是因為燃油泵隱患一次性召回26257輛。 劉師傅直言:“H5確實買失誤了, 我花了14萬多, 買的是四驅的, 2.0T, 真挺費油, 跑到市區外的時候, 一公里得1塊多錢, 一旦車速過百, 油耗幾乎是直線上升的……這都不算, 我覺得它的資料有問題, 扭矩不對。 一般來說, 在上坡的時候, 普通車三擋如果上不動, 換二檔就可以。 但這H5加油不走, 提速提不起來, 必須得換一檔。 ”

這還不算, “開了一年多跑了6000公里, 就沒再開了。 轉手只賣了9萬多, 虧了5萬多, 還專門請人家吃了個飯。 ”

吉利新帝豪:開快了, 是飛(出去)一樣的感覺

在吸取了直線上升的油耗教訓後, 劉師傅選擇了以“省油”著稱的吉利汽車,

而新帝豪也是其銷量黑馬。 2015年, 新帝豪累計銷量超20萬輛, 以8萬元左右的價格對消費者而言的確具有巨大的誘惑力。 新帝豪相比之前的1.8T動力實現了改款, 在1.3T小排量渦輪增壓的動力參數下, 仍獲得了不少用戶口碑。

但無論好壞, 吉利帝豪最大的問題, 是它沒有屬於自己的特點, 沒有特點就沒有亮點, 沒有亮點也就沒有品牌特性, 這對於自主品牌的弘揚來說是致命的。

然而2016年, “同一台車機, 兩個供應商”、“同款車機不同配置”的問題被曝出, 用戶欺詐的罪名也不斷升級, 但之後, 繞過了召回的步驟, 此事不了了之。

劉師傅在入手了這款車後, 發現它離自己的理想還差距甚大:“吉利車確實省油, 上高速能比其他的車省一半,

但各方面表現平平, 說白了, 這車真不咋地。 ”

雖然帝豪在國產自主車中有高性價比的口碑, 但劉師傅還是吐槽了兩點:

首先, 底盤不扎實。

“重底盤的車開慣了, 這車真不敢跑, 否則晃動的厲害, 感覺特別明顯”。 此外, 非獨立懸掛的穩定性也是恍恍惚惚, “進坑地、過斜坎時搖擺的厲害, 高速上最多開100, 再快感覺就要散架了。 ”

其次, 小毛病不斷。

作為10萬元以內國產A級車, 吉利帝豪在同級競品中在配置和外觀上的印象分很高。 但劉師傅還是反復吐槽了它方向盤操控、掉漆、生銹、倒擋難掛、異味等煩心的毛病, 以及在4S店保養和維修中的不順。 “我認識的挺多朋友還是挺認吉利這個牌子的, 但其實這些小毛病還是有很大改進空間的。

”隨後, 劉師傅直言:“感覺吉利始終走大眾化路線, 因此對它的期望不能過多。 不過比H5還是強多了。 ”

的確, 吉利一直以來都走親民化路線, 根據2015年末的資料, 吉利60%的銷售來自二三級市場, 以性價比吸引小康家庭的目光, 並沒有自身高端品牌的樹立。

不過, 2017年第四季度, 吉利耗資百億打造的LYNK&CO將對標一線合資品牌, 以20萬元以上售價爭奪中高端SUV市場, 到時吉利能否填補自己在中高端上的短板, 將成為它後期戰略中的關鍵一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