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熱愛」綠絨蒿、杜鵑、龍膽,她有一支會開花的筆

比起純藝術家用畫筆去表現植物的意蘊和美態, 展示每一樣植物中所蘊含的資訊, 才是植物繪畫中更重要的方面。

生命禁區的花卉

綠絨蒿,

有另一個讓人耳熟能詳的名字, 叫做“喜馬拉雅藍罌粟”。 隸屬罌粟科的綠絨蒿, 常年生長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上, 屬於高山花卉。 在那流石灘一般的地貌上, 冬天常年被冰雪覆蓋, 夏天便裸露出經過一萬年風化的石頭, 大型的植物很難在這樣的地表上生存, 唯餘下一些低矮的灌木或是草植。 看似寸草不生的戈壁灘上, 到了夏天, 卻開出一些豔麗的花來。 可是由於高山上的雪融期非常短暫, 這些高山花卉就要在儘量短的時間內, 努力地開花, 吸引到傳粉者。 因此, 大部分高山花卉都呈現出藍色或是紫色, 甚至比養在溫室中的花, 開得更大、更絢麗, 開在這連人類和動物都難以生存的地方。

很久以前, 李茜便對綠絨蒿早有耳聞, 大概是因為她生長在雲南大理, 這個離自然環境最為親近的地方。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 大理是一個無論你往哪個方向, 隨便走走都有可能走到山裡去的地方:“小時候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概念, 因為這是滲透在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十幾年的積累, 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情感, 你根本不會意識到你就身處在其中。 ”

由於綠絨蒿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地方, 即便是在雲南大理, 也難得一見。 倒是在英國留學的時候, 李茜發現英國培育了很多綠絨蒿。 在100多年前, 英國曾有過一段園藝品種爆發的時期, 當時英國派出了很多“植物獵人”, 到世界各地去收集植物, 如今很多難覓蹤跡的植物, 在這裡倒可能見得到真身。 這些經過培育的花朵, 多來自原生種, 培育者篩選綠絨蒿的優良性狀, 將其作為人工選育種, 既用於園藝, 又用於科研。

高山上的綠絨蒿

而第一次見到野生的綠絨蒿, 倒更有幾分偶然的成分。 從英國畢業之後, 李茜並沒有馬上開始專職植物繪畫師的生涯, 因為她覺得此時的自己還不能完全依靠植物繪畫生活。 在這個時候, 她見到了奚志農, 這個用鏡頭記錄動物界的大咖, 此時正在拍攝一部有關於金絲猴的紀錄片, 拍攝的地點集中在塔城滇金絲猴國家森林公園和白馬雪山一帶。 這個海拔不僅是金絲猴的家域範圍,

也是高山花卉盛開的地方。 於是, 李茜便跟隨奚志農, 踏上了一年半的野外拍攝之旅:“野外的自由度是很大的, 一切都有變數。 但是, 在野外, 我可以真正把我所學的東西結合實踐。 ”

在紀錄片拍攝的大部分時間, 李茜都住在保護區的野外監測站。 如果要到野外追猴,就需要在野外紮營了。在白馬雪山,金絲猴的家域範圍有100平方公里,都是大河溝的地形,加上猴子的機敏性很高,如果漫無目的地尋找,可能一整年也未必能看到猴子。這就需要當地人的説明,在這裡聚居的藏族和傈僳族的老人們,多懷有獵人的技巧:“他們從很遠的地方,就能聽見猴子折斷樹枝的聲音,然而我們完全聽不到。”

每回拍攝之前,都要花大功夫進行撒網式的勘探取景。比如有一次去德欽拍攝挖蟲草,五月底六月初的天氣,在海拔五千米左右的地方,扛著攝像機,還拖著搭起來有四五米長的搖臂,每天跟著當地人去更遠的地方挖蟲草:“一共拍了7天,雖然我的高反並不強烈,但是感覺大腦要停止運轉了。幹了這個工作以後,再去跑馬拉松,輕輕鬆松的。”

不過,也就是在為紀錄片取景的時候,李茜終於第一次看到了野生的綠絨蒿。那是在白馬雪山的高處,山下的工作人員幾乎已經看不到李茜的身影,就在這時,李茜看見了一窩黃色的全緣葉綠絨蒿:“那天天氣還下雨,我第一次體會到了‘觀花旅遊團’的心情,還是蠻感動的。雖然它沒有園藝種那麼起眼,甚至還有點殘缺。”李茜回憶道。

一個理科女生的小“熱血”

如果從狹義的角度定義“植物繪畫師”這個職業,那麼全國上下大概就只有30多個專門從事植物繪畫師行業的人。這些植物繪畫師是當時編纂植物志的時候,以一種師徒相傳的傳統教學模式繼承下來的。由於近年來,攝影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人一致認定的口徑是,植物繪畫師是一個不再被需要的行業了,它的一部分功能已經被攝影替代。似乎,這是一個人人都在唱衰的職業。所以,李茜始終被不同的人追問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會選擇走這條路?

她想了想之後回答說,這個契機或許是因為從前看過的一個公益廣告,廣告的大意是不希望未來的後代,只能通過繪畫最後一次認識這個植物。當時看到這個廣告的李茜,是又年輕,又感動,加上從小愛畫畫的底子,頓時熱血地覺得這就是她的路了。

不過,在目前國內的學科體系中,植物學仍然分散在農學、園林等學科之中,不是一門單獨的專業。李茜在大學本科的專業,學的也不是植物,而是應用化學,因為當時覺得,理工科似乎更能培養出一個“有用”的人。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李茜開始覺得,理工科的知識雖然也給了自己很多回報感,但是卻不像有全身心投入的火花,這麼一來,總覺得還是缺點什麼,她稱這“大概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吧”。

所以,真正對植物繪畫有所瞭解,還是在去英國做交換生的時候:“我不會說,我是因為喜歡植物,所以才開始從事這份職業。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見識多了、眼界開闊了之後,我才知道我擅長這個,碰巧我又願意為它花費時間,進行大量練習,其實一步一步下來,是水到渠成的過程。”

因瞭解而喜歡

為了要當植物繪畫師,李茜自己在英國申請了一個植物學的碩士學位,她笑說,受過專業訓練之後,就更少有感性化的語言了:“看到一朵花,我的第一反應不是花很美什麼的,而是把它歸類。這朵花屬於什麼屬什麼種,把它歸類到小抽屜裡。專業的訓練可能改變了我的思考方式吧。”

所以,比起純藝術家用畫筆去表現植物的意蘊和美態,對於李茜來說,展示每一樣植物中所蘊含的資訊,才是植物繪畫中更重要的方面。比如,在她的作品中,除了畫完整的植物形態,還附帶顯微結構、解剖結構等等。所以去山中采風的時候,拍攝好一朵花就顯得尤為重要。李茜采風的地方,往往集中在雲南西北部,與西藏接壤的梅裡雪山、白馬雪山一帶。一是因為,她所喜歡的高山花卉,大多分佈在這個區域周圍。二是因為就白馬雪山而言,雪山的一側是瀾滄江,另一側是金沙江,由於天然的地理環境的阻隔,這裡生物的演化獨特性程度特別高,就像是大海中的孤島一般。高山花卉的花期往往很短暫,只有在六、七月的時候,才能看到花開的勝景:“它們抓緊開,我們就抓緊看,因為那裡差不多可以算是生命的禁區了。”

為了詳細記錄一朵花的形態和資訊,一朵花至少要拍三張照片,一張標準照,一張單朵花的正面,還有一張側面。有時,李茜會把一朵花進行側面解剖,或者把花切開,用10倍左右的放大鏡,看花中的子房和心皮排列方式:“我畫綠絨蒿的時候,去野外采風,有時拍攝得很仔細,連花中的小蟲也看得到。因為,我在繪畫的過程中,要反復研究這些材料。”

有一句話叫做距離產生美,李茜卻恰恰相反,她所喜歡的綠絨蒿、杜鵑、龍膽,都是因為她足夠瞭解它們,知道它們生長在哪裡,什麼時候開花,有怎樣的習性和內部結構。比如,杜鵑就有非常多的種類,矮灌叢的杜鵑開出的花極小,而在冷杉林裡,又會長一些大型灌木叢杜鵑。這個種類的杜鵑開起花來特別猛,一個花序裡能開一二十朵花,一開就花團錦簇,形成一個巨大的花球。有時甚至只見花朵,不見樹葉,像是著火了一樣,所以杜鵑也是非常著名的園藝品種,因為它開起來太絢麗了,裝飾性很強,讓人欲罷不能。只要季節去對了,整個山丘,從腳下到望不到邊的遠處,全是杜鵑花開花的樣子,有時還能看見太陽鳥來采杜鵑的花蜜:“我喜歡它們,可能因為我對它們瞭解得夠深。反倒是對玫瑰之類的,我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李茜說。

如果要到野外追猴,就需要在野外紮營了。在白馬雪山,金絲猴的家域範圍有100平方公里,都是大河溝的地形,加上猴子的機敏性很高,如果漫無目的地尋找,可能一整年也未必能看到猴子。這就需要當地人的説明,在這裡聚居的藏族和傈僳族的老人們,多懷有獵人的技巧:“他們從很遠的地方,就能聽見猴子折斷樹枝的聲音,然而我們完全聽不到。”

每回拍攝之前,都要花大功夫進行撒網式的勘探取景。比如有一次去德欽拍攝挖蟲草,五月底六月初的天氣,在海拔五千米左右的地方,扛著攝像機,還拖著搭起來有四五米長的搖臂,每天跟著當地人去更遠的地方挖蟲草:“一共拍了7天,雖然我的高反並不強烈,但是感覺大腦要停止運轉了。幹了這個工作以後,再去跑馬拉松,輕輕鬆松的。”

不過,也就是在為紀錄片取景的時候,李茜終於第一次看到了野生的綠絨蒿。那是在白馬雪山的高處,山下的工作人員幾乎已經看不到李茜的身影,就在這時,李茜看見了一窩黃色的全緣葉綠絨蒿:“那天天氣還下雨,我第一次體會到了‘觀花旅遊團’的心情,還是蠻感動的。雖然它沒有園藝種那麼起眼,甚至還有點殘缺。”李茜回憶道。

一個理科女生的小“熱血”

如果從狹義的角度定義“植物繪畫師”這個職業,那麼全國上下大概就只有30多個專門從事植物繪畫師行業的人。這些植物繪畫師是當時編纂植物志的時候,以一種師徒相傳的傳統教學模式繼承下來的。由於近年來,攝影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人一致認定的口徑是,植物繪畫師是一個不再被需要的行業了,它的一部分功能已經被攝影替代。似乎,這是一個人人都在唱衰的職業。所以,李茜始終被不同的人追問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會選擇走這條路?

她想了想之後回答說,這個契機或許是因為從前看過的一個公益廣告,廣告的大意是不希望未來的後代,只能通過繪畫最後一次認識這個植物。當時看到這個廣告的李茜,是又年輕,又感動,加上從小愛畫畫的底子,頓時熱血地覺得這就是她的路了。

不過,在目前國內的學科體系中,植物學仍然分散在農學、園林等學科之中,不是一門單獨的專業。李茜在大學本科的專業,學的也不是植物,而是應用化學,因為當時覺得,理工科似乎更能培養出一個“有用”的人。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李茜開始覺得,理工科的知識雖然也給了自己很多回報感,但是卻不像有全身心投入的火花,這麼一來,總覺得還是缺點什麼,她稱這“大概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吧”。

所以,真正對植物繪畫有所瞭解,還是在去英國做交換生的時候:“我不會說,我是因為喜歡植物,所以才開始從事這份職業。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見識多了、眼界開闊了之後,我才知道我擅長這個,碰巧我又願意為它花費時間,進行大量練習,其實一步一步下來,是水到渠成的過程。”

因瞭解而喜歡

為了要當植物繪畫師,李茜自己在英國申請了一個植物學的碩士學位,她笑說,受過專業訓練之後,就更少有感性化的語言了:“看到一朵花,我的第一反應不是花很美什麼的,而是把它歸類。這朵花屬於什麼屬什麼種,把它歸類到小抽屜裡。專業的訓練可能改變了我的思考方式吧。”

所以,比起純藝術家用畫筆去表現植物的意蘊和美態,對於李茜來說,展示每一樣植物中所蘊含的資訊,才是植物繪畫中更重要的方面。比如,在她的作品中,除了畫完整的植物形態,還附帶顯微結構、解剖結構等等。所以去山中采風的時候,拍攝好一朵花就顯得尤為重要。李茜采風的地方,往往集中在雲南西北部,與西藏接壤的梅裡雪山、白馬雪山一帶。一是因為,她所喜歡的高山花卉,大多分佈在這個區域周圍。二是因為就白馬雪山而言,雪山的一側是瀾滄江,另一側是金沙江,由於天然的地理環境的阻隔,這裡生物的演化獨特性程度特別高,就像是大海中的孤島一般。高山花卉的花期往往很短暫,只有在六、七月的時候,才能看到花開的勝景:“它們抓緊開,我們就抓緊看,因為那裡差不多可以算是生命的禁區了。”

為了詳細記錄一朵花的形態和資訊,一朵花至少要拍三張照片,一張標準照,一張單朵花的正面,還有一張側面。有時,李茜會把一朵花進行側面解剖,或者把花切開,用10倍左右的放大鏡,看花中的子房和心皮排列方式:“我畫綠絨蒿的時候,去野外采風,有時拍攝得很仔細,連花中的小蟲也看得到。因為,我在繪畫的過程中,要反復研究這些材料。”

有一句話叫做距離產生美,李茜卻恰恰相反,她所喜歡的綠絨蒿、杜鵑、龍膽,都是因為她足夠瞭解它們,知道它們生長在哪裡,什麼時候開花,有怎樣的習性和內部結構。比如,杜鵑就有非常多的種類,矮灌叢的杜鵑開出的花極小,而在冷杉林裡,又會長一些大型灌木叢杜鵑。這個種類的杜鵑開起花來特別猛,一個花序裡能開一二十朵花,一開就花團錦簇,形成一個巨大的花球。有時甚至只見花朵,不見樹葉,像是著火了一樣,所以杜鵑也是非常著名的園藝品種,因為它開起來太絢麗了,裝飾性很強,讓人欲罷不能。只要季節去對了,整個山丘,從腳下到望不到邊的遠處,全是杜鵑花開花的樣子,有時還能看見太陽鳥來采杜鵑的花蜜:“我喜歡它們,可能因為我對它們瞭解得夠深。反倒是對玫瑰之類的,我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李茜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