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活在數據裡

鄭海嘯

天已漸漸變藍, 戶外的空氣也一定好起來了, 但“墨蹟天氣”的資料還沒更新, 仍是顯示“重污染”, 所以還是繼續待在家裡為好。

儘管今天的身體有些疲倦, 真想躺一躺, 但一想到“運動健康”的排行榜, 這麼少的“步數”肯定無法突圍, 只好強打精神奮力“刷步”。

我們已經越來越活在資料裡了。 有人認為, 人類對資料的依賴可以追溯到鐘錶的發明。 《技藝與文明》的作者芒福德說, 鐘錶是一種動力機械, 其產品是分和秒。 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圖, 也不是大自然的產物, 而是人類運用自己創造出來的機械和自己對話的結果。

我們學會了漠視日出日落和季節更替, 因為在一個由分分秒秒組成的世界裡, 大自然的權威已經被取代了。 自從鐘錶被發明以來, 人類生活中便沒有了永恆。 鐘錶不懈的滴答聲代表的是上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的日漸削弱。 也就是說, 鐘錶的發明引入了一種人和上帝之間進行對話的新形式, 而上帝似乎是輸家。 波茨曼認為, 也許摩西“十誡”中還應該再加上一誡:你不可製作任何代表時間的機械。

波蘭導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執導的電視劇《十誡》是現代版的十誡, 第一集的劇情是:八歲的巴伯家門前有一個小湖, 冬天他喜歡在那裡滑冰。 但冰的厚度是不一定的, 只有厚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在冰面上安全地玩耍。

巴伯的爸爸是一位數學家, 精通電腦, 相信一切都能夠用電腦方程式運算出來, 比如門前小湖的冰面厚度就可這樣算出。 耶誕節前, 小巴伯想去滑冰, 他按照爸爸的教導打開電腦詢問計算結果, 電腦說, “Iam ready.”於是他穿上爸爸給他的聖誕禮物冰鞋, 上了冰面。 正當他歡快玩耍的時候, 湖上的冰破了, 巴伯葬身湖底。

人類生活的資料化大概已是大勢所趨, 而對資料的運用也成了天大的難題。 我們不能因為對資料的迷信而變得更加愚蠢, 也不能因此而失去與大自然對話的能力, 更不願讓心愛的巴伯葬身湖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