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李振忠:“葛宇路”何以“官方”了四年?

7月13日《法制晚報》報導:近日, 一篇《如何在北京擁有一條以自己命名的路》的文章在網路上熱傳。 文中稱, 一位名叫葛宇路的學生于2013年起就在地圖上尋找沒有命名的空白路段, 然後貼上自製的“葛宇路”路牌。 接著就被高德地圖等軟體收錄, 這條本來無名的道路就能夠以“葛宇路”這個人名來命名。

首先這是一個網路時代, 而網路時代的大背景就是所有線民都依託網路來生存並獲得資訊。 “葛宇路”這條原本無名道路之所以誕生, 其實就相當於一片從來沒有人開墾的處女地, 一個叫葛宇路的人去開墾了,

去命名了, 去掛牌了, 然後這條道路終於有了名字, 然後的然後就是所有人都在使用這樣一個似是而非的人名命名的道路。 居民用了, 快遞的用了, 計程車司機用了, 所有用得著這條道路資訊的線民們也在網路上用了, 這就是這條道路所有的故事。

“葛宇路”與藝術似乎並無關聯。 假如說所有的現實行為網路行為可以稱之為藝術則另當別論。 葛宇路與“塗鴉”有關, 但至少這種塗鴉存在有益的一面, 即便民功能。 一條道總不能被市民百姓公眾稱之為“甲路和乙路中間夾著的那條道”, 也不能總被稱之為第幾個路口沒有名字那條道。 它終於要有個大名才行才便利才便民, 否則一個城市多了這麼幾條無名路之後, 那恐怕就離無秩序無規劃蠻荒城市不遠了。

這其實在某些新建道路新建社區都存在同樣的問題。 一個社區未必會被地圖軟體所收錄, 只有好事線民與地圖網路有了互動, 才可能在互動的基礎上被地圖網路收錄。 而當這個新社區新道路未被命名之時, 它就永遠是一條無名路無名社區“未知區域”, 這與前述中的“蠻荒城市”何其相似?

關於“葛宇路”其實只存在兩個關鍵問題, 其一, 該路何以“官方”了四年之久?魯迅先生文章中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葛宇路”本來就是路, 叫的人多了, 也就成了路名, 有問題嗎?沒有問題。 如果說有問題, 那只能反證規劃部門存在極其嚴重的懶政。 該路名從誕生起已經四年,

被地圖和網路官方了四年, 怎麼到了當下, 就反而成了“私自”?該路名被葛宇路私自之前和私自之後, 規劃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的人士們, 你們都做了什麼官方的正名工作?

其二, 葛宇路何去何從?以即成事實論, 葛宇路已經成為網路大名, 以功能論, 葛宇路只有功沒有過。 如果硬要說其有錯, 那只能說普通線民不該在此“塗鴉”。 但新建社區和道路, 恰恰存在著這種早期的互動。 如此漫長的時間段內, 規劃部門們沒有作出任何反應, 你們的互動又在哪裡?根據《北京市地名管理辦法》相關規定, 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 依法依規論之, 該地名恐怕難以繼續, 但相關規劃部門必須作出是否懶政才導致了私自成為“官方”的解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