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扒一扒日本商船改航母黑歷史,真如麵包車改貨車般簡單?

最近, 日本國出雲號直升機航母又出動, 與美國尼米茲號航母、印度改自載機巡洋艦的超日王號航母同時參加演習, 上演活的航母發展史。 出雲號直升機航母最大話題是改造為搭載固定翼飛機航母的猜測, 這種做法日本國早有先例, 可追溯到80多年前的“特設航母預備艦”——一種資源窮國、政治小國導致的畸形產物。

1922年-1936年華盛頓條約簽訂後的時期, 被稱為“海軍假日”, 戰列艦、航母等主戰艦艇建造被噸位卡死,

日本國拿出其匠人精神開始精打細算——出臺投機取巧的“特設航母預備艦”思路。 這一思路最早始於1932年的“船舶改善助成計畫”, 對一切在噸位4000噸以上、航速超過15節的新造商船, 可提供助成金補貼, 以備戰時改造成軍艦之需。

轉眼時間到了1936年, 華盛頓條約即將失效, “船舶改善助成計畫”效果有限:大部分是7000噸左右的中型船, 戰時不適合改成航母, 僅適合改成運輸艦或者輔助巡洋艦。 所以, 日本開始尋求可以改成航母的大型商船。 因此, 1937年後, “船舶改善助成計畫”加大對新造大型船舶的補貼力度——6000噸以上、航速超過19節的新造船,

可獲得造價80%的補貼。

其中, 運用於1940年的東京奧運會的大型郵輪:3艘“春日丸”、3艘“三池丸”、2艘“橿(音同江)原丸”, 就是受益者。 後來, 1.7萬噸的“春日丸”改造成大鷹級航母, 2.77萬噸的“橿原丸”改造為隼鷹級航母, 德國商船改成神鷹號, 阿根廷丸改造成海鷹號。 二戰期間, 以郵輪改造的特設航母共計4型7艘, 與美國同時期建造的護航航母數量相比, 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美國一年就建造了50艘的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 除此之外, 還有2級3艘按“特設航母預備艦”要求建造的潛艇支援艦, 後全部改為航空母艦,即祥鳳級(含瑞鳳)、龍風號航母。

大鷹號航母

特設航母相對於艦隊型航母,作戰效能差距極大,尤其是速度慢、載機量少,限制了其作戰使用。而且隨著艦載機的大型化,在沒有彈射器的情況下,特設航母無法升級改造,作戰能力進一步惡化。在艦體設計方面,尤其是重要的防火防爆、水下防禦等方面,成為致命軟肋,可說是進攻有限,防禦為渣,大鷹級只能從事船隊護航、飛機運送等任務。7艘特設航母最終歸宿全部是以悲劇收尾:5艘被潛艇擊沉(大鷹級3艘,隼鷹級1艘,神鷹號),1艘隼鷹級被潛艇魚雷重創,海鷹號空襲受損,後被美軍當靶船再回爐。

客觀來說,這種特設航母思路是少花錢辦大事,理論上有其合理性,但事實證明是想討便宜必吃虧。航母發展過程中三大不可能神話,一個是常規火力與艦載機並重,一個是平戰結合的商船改航母,第三就是潛水型航母,日本人都有嘗試,實踐證明:要麼是不可行要麼是作用有限。戰後多國也進行了類似實踐,蘇聯的載機巡洋艦,英國著名的大西洋運輸者號飛機運輸艦,都是曇花一現,僅是增加了多樣性。

保留203MM重炮的加賀號航母

英國著名的大西洋運輸者號飛機運輸艦

80年後,出雲號改裝同樣面臨這樣的局限性。首先是航空保障設備先天不足。內置升降機,甲板強度不足,油料及彈藥存儲有限,限制了艦載機出動速度與載機載荷。二是難以搭載配套特種機。艦體尺寸限制,出雲號無法搭載固定翼預警機、電子干擾機、加油機,離開這些機型,艦載機只是個航母保衛者。三是沒有固定翼艦載機人員儲備。艦載機飛行員培養週期特別漫長,不是三五年就能獲得的核心資源,對此日本人有切身體會。

艦載機夥伴加油

有意思的是,日本國航母史雖然久遠,但地位一直在戰列艦等戰鬥艦艇之下。在二戰前,花大量資源建造戰列艦,航母譜系則相當混亂,多由巡洋艦、戰列艦、潛艇支援艦、商船改裝,即便是利用航母取得了珍珠港的偷襲勝利,還一直追求匠人精神的極致——建造大和級戰列艦,來尋求艦隊決戰勝利,這種思維局限性不亞于波蘭騎兵對陣德國坦克。

被美軍擊沉的大和號戰列艦

目前,日本國有3艘大隅級兩栖攻擊艦、2艘日向級直升機航母、2艘出雲級直升

機航母,但尷尬亦然:想成為力量投送平臺但沒有海軍陸戰隊,想改成航母又先天不足。更無奈的是,日本國黃鼠狼下豆杵子——一代不如一代,平成死宅遠不如昭和鬼子,而且資源窮國、政治小國的閹割狀態繼續存在,太監終究生不出兒子。

後全部改為航空母艦,即祥鳳級(含瑞鳳)、龍風號航母。

大鷹號航母

特設航母相對於艦隊型航母,作戰效能差距極大,尤其是速度慢、載機量少,限制了其作戰使用。而且隨著艦載機的大型化,在沒有彈射器的情況下,特設航母無法升級改造,作戰能力進一步惡化。在艦體設計方面,尤其是重要的防火防爆、水下防禦等方面,成為致命軟肋,可說是進攻有限,防禦為渣,大鷹級只能從事船隊護航、飛機運送等任務。7艘特設航母最終歸宿全部是以悲劇收尾:5艘被潛艇擊沉(大鷹級3艘,隼鷹級1艘,神鷹號),1艘隼鷹級被潛艇魚雷重創,海鷹號空襲受損,後被美軍當靶船再回爐。

客觀來說,這種特設航母思路是少花錢辦大事,理論上有其合理性,但事實證明是想討便宜必吃虧。航母發展過程中三大不可能神話,一個是常規火力與艦載機並重,一個是平戰結合的商船改航母,第三就是潛水型航母,日本人都有嘗試,實踐證明:要麼是不可行要麼是作用有限。戰後多國也進行了類似實踐,蘇聯的載機巡洋艦,英國著名的大西洋運輸者號飛機運輸艦,都是曇花一現,僅是增加了多樣性。

保留203MM重炮的加賀號航母

英國著名的大西洋運輸者號飛機運輸艦

80年後,出雲號改裝同樣面臨這樣的局限性。首先是航空保障設備先天不足。內置升降機,甲板強度不足,油料及彈藥存儲有限,限制了艦載機出動速度與載機載荷。二是難以搭載配套特種機。艦體尺寸限制,出雲號無法搭載固定翼預警機、電子干擾機、加油機,離開這些機型,艦載機只是個航母保衛者。三是沒有固定翼艦載機人員儲備。艦載機飛行員培養週期特別漫長,不是三五年就能獲得的核心資源,對此日本人有切身體會。

艦載機夥伴加油

有意思的是,日本國航母史雖然久遠,但地位一直在戰列艦等戰鬥艦艇之下。在二戰前,花大量資源建造戰列艦,航母譜系則相當混亂,多由巡洋艦、戰列艦、潛艇支援艦、商船改裝,即便是利用航母取得了珍珠港的偷襲勝利,還一直追求匠人精神的極致——建造大和級戰列艦,來尋求艦隊決戰勝利,這種思維局限性不亞于波蘭騎兵對陣德國坦克。

被美軍擊沉的大和號戰列艦

目前,日本國有3艘大隅級兩栖攻擊艦、2艘日向級直升機航母、2艘出雲級直升

機航母,但尷尬亦然:想成為力量投送平臺但沒有海軍陸戰隊,想改成航母又先天不足。更無奈的是,日本國黃鼠狼下豆杵子——一代不如一代,平成死宅遠不如昭和鬼子,而且資源窮國、政治小國的閹割狀態繼續存在,太監終究生不出兒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