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超級高鐵”,中美下一場PK戰?

美國的“超級環1號”是黑科技還是偽科技?

13日, 全球科技圈都被一項黑科技刷屏了:美國初創企業“超級環1號”(Hyperloop One)近日宣佈, 他們首次在真空環境中對其超級高鐵技術進行了全面測試。 外界在感歎這一技術成功測試的同時, 也有不少聲音在懷疑, 這到底是將改變人們生活的黑科技, 還是披著炫酷外衣的偽科技呢?

“超級高鐵”首次全面測試

據路透社13日報導, 美國超級高鐵技術初創公司“超級環1號”當天宣佈, 公司12日首次在真空環境中對其超級高鐵技術進行了全面測試:該公司的超級高鐵車輛利用磁懸浮技術,

在位於內華達州的測試場地實現了113公里的時速, 在真空管道裡行駛了5.6秒。 公司聯合創始人謝爾文·皮謝瓦表示, 此次測試主要是為了檢驗全真空條件下超級高鐵的狀況, 測試達到預期目標。

“超級環1號”公司表示, 未來數月將繼續在500米長的DevLoop車道上進行測試, “以驗證新一代元器件和軟體”。 在下一階段的測試中, 車輛將以更高的速度在更長的測試車道上行駛, 目標是將時速提升到402公里。

所謂的“超級高鐵”是美國SpaceX公司創始人馬斯克提出的概念, 是將膠囊列車置於真空運輸管道進行高速行駛, 理論上列車時速可達到1200公里。

挑戰才剛剛開始

英國天空新聞台引述“超級環1號”公司的聲明說, 該系統安全性比客機高,

建造和維護成本比高鐵低, 人均能源使用量跟自行車類似。

“超級環1號”公司打算在全美建造11條管道路線, 總長4506公里, 當中最短的為波士頓到普羅維登斯, 鐵路長度103公里;最長的旅程為夏延到休士頓, 距離1853公里。 更激動人心的是, “超級環1號”能把英國倫敦和愛丁堡間的行程縮短到45分鐘, 美國洛杉磯和三藩市之間則只需30分鐘左右。 可能很多中國人對於這些距離不是很有概念, 如果按最大理論速度——1200公里時速估算, 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1小時左右。

“超級環1號”的真空管道

但看起來很美的技術是不是在這次測試之後, 就距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呢?美國“每日來電”網站報導說, 科學家們指出了超級高鐵面臨的幾大挑戰。

首先, 一旦真空管道出問題, 或者超級高鐵出故障, 就可能造成整車人死亡, 和太空飛船在太空中出現事故的死亡情形一樣。

其次, 將數百萬立方米的空氣從管道中抽出是個巨大技術挑戰, 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這種設備。

再次, 如果真空管道建在沙漠裡, 熱脹冷縮將會導致運行超級高鐵的管道破裂。

此外, 這種超級高鐵很容易成為恐怖襲擊的對象。 最後, 一條短程超級高鐵的造價就超過1000億美元, 這麼巨大的經濟成本使得建造超級高鐵很不划算。

美國“前沿”科技網站稱, 在開啟運輸革命前, 超級高鐵還需要克服多種挑戰。 在美國上馬新專案非常難, 特別是像超級高鐵這樣造價如此昂貴、工程如此巨大的專案。 超級高鐵是全新的技術, 沒有任何道路建設補助、土地徵用等鐵路運輸享有的優先權。

北方交通大學機電學院軌道車輛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岳建海在接受環環(ID:huanqiu-com)採訪時表示, 短程線型的真空管道不具備商用普及意義。 “中國高鐵八縱八橫的規劃說明, 只有鐵路實現了網狀連接才更有價值。

但真空管道高鐵如何連接, 目前還沒有看到相應的驗證和技術答案。 ”

中國也在預研“超級高鐵”

近兩年關於使用真空管技術來建設超級高鐵成為新的技術熱點。 美國公司已經展示了試驗性的方案, 而中國也在加緊對於這一技術的預研。 嶽建海說, 中國在高鐵技術研究最為領先的兩所院校西南交通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技術跟蹤和探索。

臺灣《旺報》報導說, 真空管磁懸浮列車早已在大陸西南交通大學完成載人環形軌道測試。 專家預估2023年後, 大陸部分一線城市有望出現這種列車。 文章稱, 大陸研製的真空管磁浮列車, 未來時速可達2900公里。

膠囊列車

另據報導,中國首條海底真空隧道軌道交通工程也似乎呼之欲出。根據國內媒體報導,浙江謀劃建全球首條海底超級高鐵,全長10公里,初步地質方案已完成。該超級高鐵選址在舟山。這條“海底真空隧道”,連接舟山魯家峙和桃花島,全長10公里,一旦建成,它有望成為全球首條海底超級高鐵。今年4月,包括多位院士在內的眾多專家來到舟山普陀,就建設世界首條海底真空懸浮隧道進行技術研討。

執筆:任重 倪浩 劉揚

膠囊列車

另據報導,中國首條海底真空隧道軌道交通工程也似乎呼之欲出。根據國內媒體報導,浙江謀劃建全球首條海底超級高鐵,全長10公里,初步地質方案已完成。該超級高鐵選址在舟山。這條“海底真空隧道”,連接舟山魯家峙和桃花島,全長10公里,一旦建成,它有望成為全球首條海底超級高鐵。今年4月,包括多位院士在內的眾多專家來到舟山普陀,就建設世界首條海底真空懸浮隧道進行技術研討。

執筆:任重 倪浩 劉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