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華科大舉行崔崑院士事蹟座談會,老中青三代學人熱議“鋼鐵院士”

楚天都市報訊千錘百煉始成鋼, 砥礪前行又一春。 昨日, 華中科技大學為9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該校材料學院教授崔崑舉行先進事蹟座談會, 華科黨委書記路鋼、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群, 以及崔崑的老同事、當年的學生以及在校生共20余人與會。 老中青三代華科人共同回顧、暢談這位為祖國鋼鐵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鋼鐵院士”的一生, 深入學習他熱忱報國、忠誠愛黨、無私奉獻的精神。 新華社、中國教育報、湖北電視臺以及湖北日報、楚天金報等媒體也前去採訪。

座談會現場 楚天都市報記者劉中燦攝

崔崑院士一生致力於模具鋼的研發, 他先後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近20項, 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5項, 其中國家發明獎二、三、四等獎各1項。

在研究之外, 崔崑還創下了多個 第一:撰寫的《鋼鐵材料、組織與性能》一書, 是我國第一部鋼的“百科全書”; 為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創立了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 為華科培養出第一個博士生……

他碩果累累卻淡泊一生, 從不掛名拿錢;他為人寬厚, 從來沒跟任何人發生過爭執;他一生簡樸而富有愛心, 一件襯衣穿了30多年, 卻將全部積蓄400多萬元用來資助他人; 他黨性堅定, 11年來每次都提前打電話催人來收他的黨費。 他, 儼然一塊至柔至剛的“特殊鋼”。

3月20日, 楚天都市報推出系列報導《科學巨匠百煉成鋼》, 聚焦這位“鋼鐵院士”, 連續3天報導崔崑院士的先進事蹟和高尚品德, 引發了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這幾天我閱讀楚天都市報關于崔崑院士的報導, 深受感動, 感慨良多。 ”座談會上, 華科黨委書記路鋼評價崔崑院士時說:“崔崑院士是個平凡的人,

單看崔老做的每一件事, 我們每個人努努力或許可以做到, 但他這樣做了六七十年, 將平凡做到了極致, 就成為了一個偉大的人。 ”

大師與小事

楚天都市報記者樂毅宋效忠通訊員王瀟瀟

座談會上, 與會者講述了一些發生在崔崑院士身上的小事。 在這些小事的映襯下, 崔老更顯大師風範。

92歲的他有個72歲的院士粉絲

“我是崔老的粉絲。 我要將一些個人目標向崔老看齊, 他說要活到100歲, 我也要努力!”座談會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現年72歲的華科材料學院教授李德群的開場白, 至真至誠。

這位鶴髮童顏的老者坦言, 自己的人生之路深受崔崑影響。 “當年我喊他崔院士, 他不高興, 讓我喊他崔老師;現在我當了院士,

也不喜歡別人喊我李院士, 叫李老師我才開心。 ”

李德群透露, 兩人私交甚好:“我比崔老年輕20歲, 我常跟他說‘您有事吩咐一聲’, 但這聲吩咐還一直沒盼來。 ”有一次崔崑生病, 李德群事後得知還抱怨崔老沒告知他。

對此, 華科材料學院黨委書記史玉升也深有同感。 “院裡有規定, 像崔老這樣的老同志, 如果有需要, 可以隨時尋求院裡幫忙, 但是崔老80多歲時還自己買傢俱, 也不願給別人添麻煩。 ”

一道讓學生50多年難忘的考題

華科材料學院74歲的教授周鳳雲, 是崔崑的學生。 她本科畢業至今已整整52年了, 但仍忘不了崔老在她大四時佈置的一道期末開卷考題——試論碳化物在鋼中的作用。

周鳳雲說, 這道題沒有標準答案, 得融會貫通所有知識才能解答。

而在當時, 開卷考試很少見, 像這類極具開放思維的考試更是不多見。 “當年崔老師就有教學改革的思想, 出的題啟迪學生思維。 ”

作為華科的第一位博士生, 華科電腦學院教授謝長生用“盡心盡責”四個字, 來概括崔崑對待科研和教書育人的態度。 “1978年國務院批准了第一批博士生導師, 崔老師就是其中之一。 那時候什麼都還在摸索時期, 崔老師帶著我們做國家項目, 在實踐中學習。 ”謝長生說。

自掏腰包設立貧困教師互助金

華科材料學院原黨委書記鄭恩焰記憶猶新的, 是崔院士自掏腰包為困難家庭老師設立的互助基金。 “上世紀80年代, 有不少老師家庭困難, 崔老師就拿出個人獎金, 在院裡設困難互助基金。 誰家困難急用錢,就可以從這個基金裡取用,手頭寬鬆時再補上即可。”鄭恩焰說,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因大家收入普遍提高,這個互助基金才取消。

曾管理過互助基金的張傑老師介紹,這筆錢當時解決了很多老師的燃眉之急。“要是沒有這筆錢,一些困難老師家裡可能就揭不開鍋了。”

華科原黨委副書記梅世炎也透露,上世紀80年代,他家裡孩子多負擔重,常得到崔老的接濟:“他時不時給我們送一些衣物、食品,至今我都銘記在心。”

年輕博導受感召願出資參與助學

現年36歲的博士生導師徐鳴教授說,她見過一些和崔老一樣的大家,但能像崔老夫婦那樣,在各自研究領域成果斐然,且一輩子沒拌過嘴的科研伉儷,很少見。“他們的生活智慧和高尚的情操讓我感佩萬分。”徐鳴也當場表態:“我願拿出部分收入,注入到崔老夫婦為貧困學子設立的助學金中。”

2015級本科生苑博洋,決定用實際行動回報崔老對學子的愛。“我們學院有個學生志願者組織,今後,我們將和崔老結對,上門為他們提供服務。”苑博洋說。

八十高齡還在盡責選才

提起崔院士,武漢市科協巡視員張太玲讚歎不已:“他對我們的工作很支持,在80歲至85歲期間,曾4次參加武漢市科協等單位共同組織的優秀科技人才評選,為年輕人成長付出了心血,表現出了高尚的品德。”

2005年,崔院士80歲時,擔任武漢市第二屆科技新秀評選活動的評委。2008年,他還出任武漢市首屆青年科技獎的評委。2007年、2010年,崔院士欣然擔任武漢市首屆和第二屆優秀科技工作者獎評選活動的評委。

每次評選武漢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獎和青年科技獎,需從眾多候選人中評出20人,崔院士非常嚴謹、認真、公道,一個一個地比較、遴選,為青年拔尖科技人才選拔付出了心血。

為早回崗位調快輸液器

本報這組系列報導,在網上也引起了廣泛關注,眾網友對這位“鋼鐵院士”贊佩有加。

網友“pigei”:崔崑院士與朱慧楠教授是令人敬仰的模範夫婦,德高望重,平易近人!兩老愛好也十分廣泛,華工舞會崔老必到,朱老也是華工合唱團主力。他們對待普通學生十分和善,見到晚輩問候,必定站立回話。向兩位老師致敬!

網友“NNZ”:前年12月我在校醫院住院,剛好和崔老同住一間病房。護士讓老先生躺著打點滴,老先生非要坐著打,因為坐著可以看看書。老先生悄悄把輸液器的流速調到最大,護士怨老先生不聽安排,也是擔心老先生的血管受不了,老先生說只是想早點回去做實驗。幾天後,學院院長來看望老先生時,我才知道,坐在隔壁角落裡安安靜靜看書的老爺子居然是院士,敬佩。

誰家困難急用錢,就可以從這個基金裡取用,手頭寬鬆時再補上即可。”鄭恩焰說,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因大家收入普遍提高,這個互助基金才取消。

曾管理過互助基金的張傑老師介紹,這筆錢當時解決了很多老師的燃眉之急。“要是沒有這筆錢,一些困難老師家裡可能就揭不開鍋了。”

華科原黨委副書記梅世炎也透露,上世紀80年代,他家裡孩子多負擔重,常得到崔老的接濟:“他時不時給我們送一些衣物、食品,至今我都銘記在心。”

年輕博導受感召願出資參與助學

現年36歲的博士生導師徐鳴教授說,她見過一些和崔老一樣的大家,但能像崔老夫婦那樣,在各自研究領域成果斐然,且一輩子沒拌過嘴的科研伉儷,很少見。“他們的生活智慧和高尚的情操讓我感佩萬分。”徐鳴也當場表態:“我願拿出部分收入,注入到崔老夫婦為貧困學子設立的助學金中。”

2015級本科生苑博洋,決定用實際行動回報崔老對學子的愛。“我們學院有個學生志願者組織,今後,我們將和崔老結對,上門為他們提供服務。”苑博洋說。

八十高齡還在盡責選才

提起崔院士,武漢市科協巡視員張太玲讚歎不已:“他對我們的工作很支持,在80歲至85歲期間,曾4次參加武漢市科協等單位共同組織的優秀科技人才評選,為年輕人成長付出了心血,表現出了高尚的品德。”

2005年,崔院士80歲時,擔任武漢市第二屆科技新秀評選活動的評委。2008年,他還出任武漢市首屆青年科技獎的評委。2007年、2010年,崔院士欣然擔任武漢市首屆和第二屆優秀科技工作者獎評選活動的評委。

每次評選武漢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獎和青年科技獎,需從眾多候選人中評出20人,崔院士非常嚴謹、認真、公道,一個一個地比較、遴選,為青年拔尖科技人才選拔付出了心血。

為早回崗位調快輸液器

本報這組系列報導,在網上也引起了廣泛關注,眾網友對這位“鋼鐵院士”贊佩有加。

網友“pigei”:崔崑院士與朱慧楠教授是令人敬仰的模範夫婦,德高望重,平易近人!兩老愛好也十分廣泛,華工舞會崔老必到,朱老也是華工合唱團主力。他們對待普通學生十分和善,見到晚輩問候,必定站立回話。向兩位老師致敬!

網友“NNZ”:前年12月我在校醫院住院,剛好和崔老同住一間病房。護士讓老先生躺著打點滴,老先生非要坐著打,因為坐著可以看看書。老先生悄悄把輸液器的流速調到最大,護士怨老先生不聽安排,也是擔心老先生的血管受不了,老先生說只是想早點回去做實驗。幾天後,學院院長來看望老先生時,我才知道,坐在隔壁角落裡安安靜靜看書的老爺子居然是院士,敬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