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天,怎樣才能留住古詩文“童子功”

●接受美的薰陶, 感受情感的美、事物的美、文化的美, 讓自己能詩意地棲居在現實的土地上。

●不帶功利地、發自內心地喜歡古詩文,

享受它們帶給心靈的陶冶和感悟, 這才是古詩文的“正確打開方式”。

●功利的目標不利於學生對於古詩文的學習與認知。 充分給予自由和空間, 給予耐心的引導, 讓學生從小感受古詩詞的意境, 才是關鍵所在。

春節期間熱播的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塵埃落定。 有關古詩文教育的話題, 卻不該曇花一現, 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

有人說, 詩詞大會找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確打開方式, 也有人說, 它更多只是一場表演, 並不能改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式微的現實。 而更需要關注的是, 在節目播出後, 各種古詩詞培訓班又紮堆湧現, 不少家長大有要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下一個武亦姝和陳更的架勢。

今天, 我們究竟該以怎樣的心態善待傳統文化?又該怎樣為孩子們留住古詩文的“童子功”?節目的熱播及部分選手的成長軌跡,

又會對學校、家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帶來怎樣的啟發與借鑒?

古詩文教育的有用與無用

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上, 引來最多話題的是, 奪得總冠軍的上海復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

這位“00後”少女的古典氣質、機敏反應和從容心態, 讓很多粉絲驚呼她“滿足了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這樣評價:“詩歌的真善美是滲透到她心裡去的。 武亦姝的謙遜不是裝出來的, 而是有詩意在她心中, 她站在那裡氣定神閑的樣子, 詩意就出來了, 這就是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

的確, 如果說武亦姝與大多數同齡人相比有什麼不同, 那就是:別人的書架上擺的都是數理化習題, 她還有一本詩詞;別人崇拜當代富豪明星, 她稱陸遊為“男神”。

不只是武亦姝,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裡, 多位“00後”上海女生亮相, 清一色的學霸, 也是氣質清雅、態度沉著的小美女。 上海中學高二學生薑聞頁,

被問到快要高考了為什麼還來參加節目錄製時, 回答說因為喜歡詩詞而且“學有餘力”。 而她的高考志願, 竟是與古詩詞並不搭邊的金融專業。 文來中學初一女生侯尤雯才13歲, 是從百人團刷入挑戰賽的最小年齡選手——點評老師口中的“‘娉娉嫋嫋十三餘’, 正是豆蔻年華”, 年紀雖小, 卻一樣表現不俗。

大量的古典詩詞記誦積累, 薰陶出了她們身上的某種共性氣質, 也涵養著她們的價值觀、審美方式和表達方式。 即使身在比賽場上, 她們身上也都沒有常見的爭強好勝、少年意氣、敏感緊張。 選手當中的大部分人, 每天讀詩詞不是浪費時間, 而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接受美的薰陶, 感受情感的美、事物的美、文化的美,

讓自己能詩意地棲居在現實的土地上。 ”

對此, 有學者評價, 不是因為古詩文能夠帶來升學評優的便利, 或是贏得競賽榮譽、炫示聰明和成功, 只是不帶功利地、發自內心地喜歡古詩文, 享受它們帶給心靈的陶冶和感悟。 這, 才是選手們的共同之處, 也是古詩文的“正確打開方式”。

正如蒙曼談到的, 對於這個節目的大部分選手來說, “重要的不是詩詞的儲備量, 而是對詩詞的愛, 不是為了背詩詞來參加這個比賽, 而是為了享受詩詞而來。 ”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山也表示, “中華民族是詩的民族, 中國人對詩詞有著獨特的文化情結, 而這份文化情結是當下最值得珍視的。 ”

尋找古詩文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意見,宣佈將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於國民教育始終,中小學課堂和教材更是其中重點。實現目標的時間節點設在2025年。

目標的實現顯然並不容易,有學者分析:原本是“婦孺皆知”的詩詞名篇名句,《中國詩詞大會》經過篩選的百人團也會有大量答錯者。這說明,國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古詩文教育提升空間很大。

如何提升?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看來,在古詩文教育方面,學校是必然的主管道。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在武亦姝所在的復旦附中,傳統文化教育已成風習。她隨口吟誦的《詩經·七月》,學校自編的《中華古詩文閱讀》第一冊翻開就是。全校學生都要研讀《論語》《古文觀止》及諸子百家選篇,每天晨讀古詩詞。

而作為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上海近幾年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投入很大,構建了以“進教材”“進課堂”“進課外”“進網路”“進隊伍建設”“進評價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六進”長效機制,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滬版語文教材加大詩詞等傳統文化比重,相比於全國版教材,詩文篇目更多,如四至六年級的文言文約占課文總量的20%,七至九年級和高中基礎型課程中占40%。

當然,上海的成功經驗中,最值得借鑒的,還不是對於詩文篇目的要求,而是教學理念。

“經常會有家長質疑,高考只占6分的古詩文默寫,為何讓學生花那麼多時間?”復旦附中語文教研組長黃榮華老師坦言,“正是這種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高的產出、最高的分數的功利思想,讓中小學語文教育走偏,讓很多學生喪失了對古詩詞意境的感受能力以及閱讀興趣。”

北大附中語文教師孫玉磊也認為,“功利的目標不利於學生對於古詩文的學習與認知。充分給予自由和空間,給予耐心的引導,讓學生從小感受古詩詞的意境,才是關鍵所在。”

“走近古詩詞,還有一層重要的內容,是要深入瞭解詩詞背後的故事”,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認為,“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們通過閱讀和學習來感受古詩詞的美感和意境,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鋪展人生底色,找到文化認同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讓不少家長立下要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下一個武亦姝和陳更的念頭,要求自家孩子多背古詩,參加社會上舉辦的各種古詩詞培訓班。

對此,專家們雖有欣喜,更多擔憂。在他們看來,幼兒學古詩重在培養語感、陶冶性情,注重形式多樣,絕不應該搶先早學、硬背,不能跟風,盲目增加孩子負擔。

賈煒就提醒家長說,學古詩文不是越早越好,超前讓孩子背詩不符合腦科學發育規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切忌急功近利,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古詩文教育的特點。

“真正喜歡古詩文的,可能在學生中只占30%,其中真正出類拔萃的又只占喜歡者中的30%。”賈煒說,中小學階段,古詩文教育是從學生的興趣、習慣入手,不是讓孩子簡單地背誦,而是在與古人對話中提高審美境界、尋找文化認同。在古詩文積累的過程中,教學形式和評價都要多樣,切忌盲目的早學、搶學,死記硬背,把培養的過程變成應試技術。節目中選手的表現之所以引人矚目,也不在於成績高低,而是在傳統文化薰陶下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良好素質。

有學者指出: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從興趣入手,以志向的培養為重點,以健全的人格培養為目標,既不隨意拔高要求,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又要注重培養學生個性特長,有針對性地佈置作業,讓有興趣的孩子“長板”做得更長。

在孫玉磊看來,在不同的階段,學生所接受的古詩文教育應有區別,“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小學階段,老師可以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詩詞的美,培養他們風雅的氣質。在中學階段,可以通過開設不同層次的詩詞選修課,讓感興趣的同學逐漸提高對於詩詞的鑒賞程度。教育的過程當講求科學性。”

記者在實地採訪中看到,如今,全國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已經注重在古詩文教育中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抓住重點意象,對低年級孩子,用畫“詩畫”、角色扮演、講故事等辦法,增強學習趣味性。除了語文課堂上的琅琅書聲,在很多中小學,還可以聽到同學們在每節課的兩分鐘預備鈴時間內誦讀古詩詞,聲聲入耳,句句入心,在品讀中感悟美好意境,品出內在理趣,涵養品德性情。

“傳統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對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教育,讓古詩文教育真正做到內化於心,才能真正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李山說。

(趙婷玉 虎穆村參與採訪)

尋找古詩文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意見,宣佈將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於國民教育始終,中小學課堂和教材更是其中重點。實現目標的時間節點設在2025年。

目標的實現顯然並不容易,有學者分析:原本是“婦孺皆知”的詩詞名篇名句,《中國詩詞大會》經過篩選的百人團也會有大量答錯者。這說明,國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古詩文教育提升空間很大。

如何提升?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看來,在古詩文教育方面,學校是必然的主管道。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在武亦姝所在的復旦附中,傳統文化教育已成風習。她隨口吟誦的《詩經·七月》,學校自編的《中華古詩文閱讀》第一冊翻開就是。全校學生都要研讀《論語》《古文觀止》及諸子百家選篇,每天晨讀古詩詞。

而作為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上海近幾年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投入很大,構建了以“進教材”“進課堂”“進課外”“進網路”“進隊伍建設”“進評價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六進”長效機制,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滬版語文教材加大詩詞等傳統文化比重,相比於全國版教材,詩文篇目更多,如四至六年級的文言文約占課文總量的20%,七至九年級和高中基礎型課程中占40%。

當然,上海的成功經驗中,最值得借鑒的,還不是對於詩文篇目的要求,而是教學理念。

“經常會有家長質疑,高考只占6分的古詩文默寫,為何讓學生花那麼多時間?”復旦附中語文教研組長黃榮華老師坦言,“正是這種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高的產出、最高的分數的功利思想,讓中小學語文教育走偏,讓很多學生喪失了對古詩詞意境的感受能力以及閱讀興趣。”

北大附中語文教師孫玉磊也認為,“功利的目標不利於學生對於古詩文的學習與認知。充分給予自由和空間,給予耐心的引導,讓學生從小感受古詩詞的意境,才是關鍵所在。”

“走近古詩詞,還有一層重要的內容,是要深入瞭解詩詞背後的故事”,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認為,“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們通過閱讀和學習來感受古詩詞的美感和意境,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鋪展人生底色,找到文化認同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讓不少家長立下要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下一個武亦姝和陳更的念頭,要求自家孩子多背古詩,參加社會上舉辦的各種古詩詞培訓班。

對此,專家們雖有欣喜,更多擔憂。在他們看來,幼兒學古詩重在培養語感、陶冶性情,注重形式多樣,絕不應該搶先早學、硬背,不能跟風,盲目增加孩子負擔。

賈煒就提醒家長說,學古詩文不是越早越好,超前讓孩子背詩不符合腦科學發育規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切忌急功近利,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古詩文教育的特點。

“真正喜歡古詩文的,可能在學生中只占30%,其中真正出類拔萃的又只占喜歡者中的30%。”賈煒說,中小學階段,古詩文教育是從學生的興趣、習慣入手,不是讓孩子簡單地背誦,而是在與古人對話中提高審美境界、尋找文化認同。在古詩文積累的過程中,教學形式和評價都要多樣,切忌盲目的早學、搶學,死記硬背,把培養的過程變成應試技術。節目中選手的表現之所以引人矚目,也不在於成績高低,而是在傳統文化薰陶下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良好素質。

有學者指出: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從興趣入手,以志向的培養為重點,以健全的人格培養為目標,既不隨意拔高要求,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又要注重培養學生個性特長,有針對性地佈置作業,讓有興趣的孩子“長板”做得更長。

在孫玉磊看來,在不同的階段,學生所接受的古詩文教育應有區別,“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小學階段,老師可以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詩詞的美,培養他們風雅的氣質。在中學階段,可以通過開設不同層次的詩詞選修課,讓感興趣的同學逐漸提高對於詩詞的鑒賞程度。教育的過程當講求科學性。”

記者在實地採訪中看到,如今,全國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已經注重在古詩文教育中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抓住重點意象,對低年級孩子,用畫“詩畫”、角色扮演、講故事等辦法,增強學習趣味性。除了語文課堂上的琅琅書聲,在很多中小學,還可以聽到同學們在每節課的兩分鐘預備鈴時間內誦讀古詩詞,聲聲入耳,句句入心,在品讀中感悟美好意境,品出內在理趣,涵養品德性情。

“傳統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對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教育,讓古詩文教育真正做到內化於心,才能真正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李山說。

(趙婷玉 虎穆村參與採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