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世界上最美的“墓地”

提到墳墓, 很多人都會有陰森恐怖的刻板印象。 其實無論是古今中外, 墳墓對於人或家族的意義都很大, 世界上有很多名人的墳墓或者公墓中,
都蘊藏了深厚的美學情懷。

作為每一個人結束一生勞苦、最後得以休息長眠的地方, 墳墓也有著各式各樣的美。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優美的墓地, 說不定也會成為你的下一個旅遊目的地唷!

快樂墓園(羅馬尼亞)

特色:彩色的墓碑

這是由旅遊博主Merlin和Rebecca于羅馬尼亞旅遊時, 發現的墓園, 它沒有大多數墓園的沉悶與灰暗, 反而色彩繽紛, 宛如一座美麗的公園。

這座墓園位於羅馬尼亞西北部的潘塔村(Săpânţa), 它被稱為快樂墓園(The Merry Cemetery)。 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座座五顏六色的墓碑, 墓碑上的手工彩繪描述死者去世的原因, 死者的黑白遺像用卡通畫像取代。

1977前以前, 快樂墓園裡墓碑上的刻版畫是由當地的藝術家Stan Ioan Pătraş打造, 他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就開始這項藝術工作。 Pătraş過世之後, 由他最得意的徒弟繼續這項事業。 經由Pătraş與徒弟的改造, 每座墓碑訴說著亡者的人生, 不再只是一塊冷冰冰的石頭, 而是亡者留下給後人的回憶。

在快樂墓園裡的每座墓碑都刻畫著亡者的生平故事,也有簡單的墓誌銘介紹亡者。

有些墓碑包含著兩個故事,其中一面描繪他們生前的工作,另一面則描繪他們死亡的原因。埋在快樂墓園的有木匠、農夫、軍人、家庭主婦、老師、音樂家等等,他們都來自潘塔村。

一手打造這座繽紛墓園的Pătraş過世後也埋在這裡。因為Pătraş的裝飾藝術,墓園、死亡變得不再陰森可怕、悲傷沉重,亡者都在這座墓園裡相聚、重逢,從此歡樂地長眠在快樂墓園裡。

奧之院(日本關西)

特色:紅葉之美

奧之院是弘法大師的靈廟,也是弘法大師最後的長眠之處。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創始人弘法大師,法名空海,俗名佐伯真魚,密宗灌頂法名遍照金剛,諡號弘法大師。他是日本佛教歷史中最重要的一位僧侶,曾發願永不入滅,在高野山內堂入定留身。

奧之院路上筆直的參道,也是諸多日本戰國名將長眠之處。

高野山上有超過20萬座的墳墓,其中包括日本戰國時代著名將軍織田信長,本多忠勝,上杉謙信。這些響噹噹的人物過世後都一起到高野山當鄰居,眼前這座墳墓是武將前田利長的墓園,前田利家是織田家重要的家老,豐臣秀吉手下五大老之一,連德川家康也要讓他三分。

奧之院道上處處可以見到五輪塔,五輪塔由五大元素所組成。佛教界認為宇宙由地、水、火、風、空五種要素所組成,由下往上,方形代表地,圓形代表水,三角形代表火,半月形代表風,最上則是陀羅尼寶珠代表空。每個元素都刻有相應的梵文,這也代表了高野山在生死之間生生不息,迴圈複始。

禦廟橋是由三十六片橋板構成,加上橋邊護欄,總共37根,代表金剛界37尊,日本佛教對於建築意涵十分講究。禦廟橋前方是高野山最神聖之處——“奧之院禦廟”,如今真言宗的信徒們仍相信弘法大師在奧之院禦廟的石窟中等待彌勒佛的下生。

禦廟橋下河川名為玉川,是奧之院參道的第三條川,也是日本傳統中所稱的三途川,代表隔絕生死兩界的河,遊客一旦度過了那三途川,也就是進入了亡者的世界,傳說玉川這是劃分冥界與人間的一條河,如果你想留在陽間就千萬不要過橋。

離開燈籠堂後方,可以見到一處小型禦廟,這就是弘法大師的長眠之處,禦廟旁有香火蠟燭及花束,此處是奧之院最為神聖的地方。

繼續往前走,位於燈籠堂正殿下方有一處地宮,地宮佈滿著無數的小佛雕像神龕,地宮是奧之院的納骨塔,走在地宮內是一層一層的回廊,小佛雕像是1984年舉行1150周年時由信眾捐贈的,地宮內供奉弘法大師使用過的念珠及金剛杵。

聖路易斯1號公墓(新奧爾良)

特色:巫毒女皇之墓

在新奧爾良埋葬一個人可真不容易,水位太高,一下雨埋好的墓地就露出來了,所以他們只能將計就計,讓死者的墳墓位於地上,並於1789年開放了聖路易斯1號公墓。

新奧爾良的墓葬與美國其它地方全然不同,個個都是地上“懸棺”。這倒不是因為新奧爾良的人多麼念舊,無法忘懷死者所以給他們建築了“死靈之城”,而是新奧爾良這片地方,地表下面就是大沼澤,多挖幾尺墳墓就進水了,總不能把先人的軀體泡在水裡吧。這點上,新奧爾良的傳統又和加勒比眾多島國風俗類似了。

這個公墓之所以有名,除了新奧爾良得天獨厚的美景之外,還因為這裡埋葬了眾多“怪胎”、變態殺手和巫師。新奧爾良一直是美國南方的巫術重地,關於這裡的恐怖傳說也為這片墓地蒙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

白色的墓室裡,有些覆蓋著悲傷的雕像,周邊則是熟鐵製作的大門,幽靈般的美麗的墓地經常在電影中出現,最出名的是《逍遙騎士》。公墓跟種族多樣化的新奧爾良一樣變化多端,如今是路易斯安那非裔美國人遺產線上的一個網站,而先前則是天主教墓地,當然它的變遷可並不止這些。

這裡最有名氣的長眠者可能是19世紀的巫毒祭師瑪利亞·利維,據說她的遺物都還在格萊比韻墳地中,為她舉辦的神秘祭也留在了那裡。瑪利亞的身世一直是個謎。據說她是1794年出生在法屬區的,具有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三重血統,集各家巫術之長為一身,修煉成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巫毒皇后。【關於她的巫術劇透下周奉上】

這位“皇后”不僅巫術厲害,最厲害的是通曉當時各種前衛髮型,常常給顯赫貴婦們當形象指導;同時她還開有妓院,研製春藥,組織淫蕩的群交遊戲,服務於上層社會的達官貴人。

利用這許多明暗關係網,馬利亞掌握了政界商界要人的多方機密,並以此作為自己發達的政治資本,獲得了無以倫比的財富聲譽與名望。這位一代巫皇死亡之後,據無數傳奇報導,人們仍然常常看見她的身姿出現在法屬區街頭……

新奧爾良老城,與這些死靈之城共同經歷著那些火災、戰亂、瘟疫、颶風、洪水的洗禮,在時光的腳步中依然用古老的爵士樂淺吟低唱著,歎息著,譜寫著新的傳奇。

海格特公墓(英國倫敦)

特色:破敗之美,吸血鬼出沒,馬克思之墓

被葬在淒風苦雨的倫敦,總覺孤苦伶仃,難以安眠。位於倫敦北部的海格特墓園,始建於1839年,分東西兩區,至今仍在營運,但西墓園已幾近頹垣,40多年前更盛傳這個園區有吸血鬼出沒。

而東墓園則相對整齊,更是馬克思之墓的所在,常年吸引不少社會主義信徒前來朝聖。不少碑石以逝者最愛的事物為製作靈感,雖是碑石,卻也像是藝術品,是看得見的思念。

歐洲有很多葬有名人的墓園,但海格特墓園的賣點正是衰敗。對,日久失修及雜草叢生,成為了西墓園的最大特色,不少對探險有濃厚興趣的遊客,對這裡趨之若鶩,而要一探究竟,必須參加導賞團。

整個海格特墓園有5萬3千個墳墓,單是西墓園已占地17畝,如沒人帶領,很難找到特色墓地,加上很多墳墓已破爛不堪或崩塌,亂跑亂爬很易發生意外,唯有跟緊導覽員最安全。

由入口拾級而上,只見兩旁都是凋零的墓碑,爬滿藤蔓,很多墓地已沒有子孫來修繕或拜祭了。導覽員主要參觀3個特色建築,第一個是埃及大道,大拱門口兩旁,排列著埃及式蓮柱,穿進去後,兩邊都是墓室,天空被密林蓋過,即使是大白天但仍覺幽森,墓室鐵門深鎖,如果說吸血鬼就住在裡面,一點也不奇怪。

在西墓園的“心臟”黎巴嫩圈裡,一棵百年古杉樹在建築物內圈拔地而起,似把大傘覆蓋著墓地,設計師特意把樹種在中央,就是為了展示堂皇的氣派。黎巴嫩圈共有20個墓房,同樣以鐵門鎖上,大部分門框都有埃及風格的山形牆,與埃及大道互相呼應,相比起埃及大道,黎巴嫩圈不算恐怖,走著倒似在逛花園,令人心情放鬆。

在相對整潔的東墓園中,馬克思墓並不難找,從入口處沿左走便能直達,遠處已可見到他老人家的巨頭雕像,遊客亦聚集在此處拍照。馬克思於1883年逝世,當時他的葬禮非常簡單,只有11人參加,並與妻子合葬于一個小小的方格中,後來被遷葬到海格特墓園,此後便成為這裡的招牌。

一個主張社會主義、批判資本主義的思想家,墓碑寫上“所有工人團結起來”(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最後被風光大葬還擁有一個宏偉的雕像,其實頗為諷刺。

拉雪茲神父公墓(法國巴黎)

特色:眾多名人安葬于此

拉雪茲神父公墓安葬了許多世界級的文化名人。其中有浪漫鋼琴家、作曲家蕭邦、歌劇《卡門》和《阿萊城姑娘》的作曲比才、義大利歌劇作曲家羅西尼和貝利尼、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雨果、劇作家莫里哀、王爾德,畫家德拉克羅瓦等等都長眠於此。

拉雪茲公墓位於巴黎東部,占地44公頃,正式名稱是“東部公墓”。這裡曾是“太陽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在位)的懺悔神父——耶穌會士拉雪茲的豪華別墅。拉雪茲深得路易十四的寵信,掌握宗教事務長達34年之久,這幢別墅就是路易十四賜給他的。

1804年這裡改為公墓,人們習慣地稱之為拉雪茲神父公墓。據統計,拉雪茲神父公墓目前是巴黎14座墓地中最大的一座,200年來累計安葬一百萬名死者;現有墓穴10萬座,在葬人數近30萬人。

蕭邦墓是這片公墓中最出名的,他的墓碑前也總是聚集著絡繹不絕的拜訪者和鮮花。而蕭邦墓最有特色的地方,莫過於墓碑上埋頭懷抱提琴的少女雕像——她幽怨而高貴,不禁引人遐想。

莫里哀也是這片墓地中埋葬的名人之一。莫里哀是巴黎本地人。他曾享受貴族教育,但不久就宣佈放棄世襲權力,從事戲劇事業。他創立“光耀劇團”,慘澹經營,甚至一度因負債而入獄。後來,他不顧當時蔑視演戲的家庭與世俗反對,離家出走十多年,積累了大量創作素材。

待重歸巴黎時,他引領了一代風潮,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戲劇最重要的領導者。巴黎是被他放棄又重新擁抱的一座城市。這裡最世俗,同時也最革命;這裡最膚淺,同時又最尊崇藝術。莫里哀不僅開創了戲劇的全新時代,更打造了一個走向復興的文化巴黎。

著名的英國詩人奧斯卡·王爾德死後也被葬在這篇墓地。看他墓碑上滿滿的唇印,這才算得上真正的香塚!這位把藝術唯美性排在道德高尚之前的同性戀作家曾經飽受非議,被迫流亡,但時光荏苒,還是被人再次推崇。英國作家的法國歸宿,安眠在此既有不妥,又太妥帖。

大文豪雨果在巴爾扎克的悼詞中寫道:“唉!這位驚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這位哲學家,這位思想家,這位詩人,這位天才,在同我們一起旅居在這世上的期間,經歷了充滿風暴和鬥爭的生活,這是一切偉大人物的共同命運。

如今,他安息了。他走出了衝突與仇恨。在他進入墳墓的這一天,他同時也步入了榮譽的宮殿。從今以後,他將和祖國的星星一起,熠熠閃耀於我們上空的雲層之上。”

法國的共產主義革命失敗了,巴黎公社最終被當權者所滅,可巴黎人民歷史上一次又一次激蕩人心的革命運動始終激勵和感染著受壓迫民族的革命運動。王權、教權、公權、私權反反復複在巴黎的土地上鬥爭,譜寫了一曲曲讚歌。復辟與反復辟,革命與反革命,法國歷史太亂太雜又盪氣迴腸、精彩絕倫。

綠茵公墓(美國紐約)

特色:優美的自然環境,研究鳥類的聖地

位於紐約布魯克林的綠蔭公墓修建於1838年,南北戰爭時期的烈士和一些紐約名人都安息在此。墓地的雕塑大多與宗教有關,聖母的撫慰和天使的陪伴是最常見的主題。

通過墓碑的造型和雕塑的風格可以大致看出長眠於此的人故去的年代和家境狀況,越是近代的墓碑越是簡約,而富裕的家庭則偏愛造型複雜的雕塑並圈出一大塊地作為家族墓園。

2006年,這裡被指定為國家歷史地標,部分原因為它是1776年長島戰役的發生地。再加上它對野鳥生態研究者也同樣意義重大,是奧杜邦合作保護區系統的成員之一。截止到今年公墓已有179年的歷史。

閉上眼睛,想像一下478英畝(約193公頃)連綿起伏的山,幾方池塘,一潭湖水,千萬座歷史豐碑,外加一個小教堂,而此教堂又非同尋常,它模仿了著名建築師克裡斯多佛·雷恩在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建立的湯瑪斯之塔。

這樣的景觀是綠蔭公墓所特有的,雖然公墓受颶風桑迪襲擊,失去了300棵大樹,但宏偉的陵墓和紀念碑依然紋絲不動地待在原地。

聖胡安公墓(波多黎各)

特色:海濱絕色美景

在莫羅古堡靠海一側的空地上,有一片以白色為主的羅馬天主教風格老墓地,墓地上的紅色圓頂建築曾頻繁出現在波多黎各式宣傳畫冊上,這就是聖胡安墓園。墓園俯瞰加勒比海,以精美的墓碑聞名,據說曾是波多黎各早期的殖民者的安葬地。

這個墓園始於1863年,由Ignacio Mascaro主持。公墓位於Fort Felipe del Morro堡壘的牆壁外,該堡壘是該島最著名的地標之一。牆壁的平均高度為40英尺,寬度範圍為15至20英尺。

據牧師拉夫·羅德里格斯說,波多黎各人認為,墓地就是死亡與生命分離的核心。在西班牙政府殖民於此的時候,人們對生死的恐懼從未如此強烈。因此,他們決定建立公墓,俯瞰大西洋,象徵著精神過渡的過程。

這個公墓的各種墓碑,公墓藝術和雕像散發著驚人之美。常見的雕塑元素有耶穌基督的天使,十字架和一些宗教人物,以及看守墳墓的聖母瑪利亞。除了這些元素外,還有許多哀悼的婦女和天使。

其中一個墳墓甚至有一個倖存的家庭成員在棺材週邊哀悼的雕像。公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維護 ,前來掃墓的家人會在墳墓上放置絲綢花。公墓的一部分目前正在建設中。

威弗利公墓(澳大利亞悉尼)

特色:被評為“世界上最優雅的公墓”

威弗利公墓坐落於悉尼東部郊區的一個懸崖之上,建立於1877年,可以遙望美麗的海景,很多澳大利亞的傑出人士埋葬于此。它因維多利亞時期和愛德華七世時代的紀念碑而知名,被譽為世界最漂亮的十大公墓之一。

威弗利公墓埋葬了那些為澳大利亞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如澳大利亞最知名的詩人及文學家亨利·勞森、19世紀詩人亨利·韋·肯德爾和桃樂西婭·麥凱勒、航空先驅勞倫斯·哈格雷夫、奧林匹克游泳運動員杜爾端克等。

由於公墓位於懸崖之上,視角非常的好,可以遠眺浩瀚的海洋,近觀造型各異的公墓建築。威弗利公墓也曾出現在螢屏上,澳大利亞導演巴茲·魯赫曼於2013年間上映的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曾經在此取景,被搬上螢屏的公墓更加充滿了美感。

雷科萊塔國家公墓(阿根廷)

特色:精美的雕塑、貝隆夫人之墓

雷科萊塔國家公墓(又稱貴族公墓)是布宜諾賽勒斯最古老的公墓,也是世界最著名的10座墓地之一。公墓建於1822年,占地面積10英畝,安息著約7000個阿根廷的社會歷代精英(包括23位正副總統)。

進入公墓,仿佛來到了建築藝術博物館。園中的墓室大小不同、風格各異,大部分配有精美的大理石或青銅雕塑,有些陵墓仿似縮小版的宮殿。深受阿根廷民眾愛戴、被尊為“國母”的貝隆夫人也安葬在這裡。其墓室雖小,但是憑弔的人群和敬獻鮮花終年不斷。

貴族公墓占地5.5公頃(14英畝),共有4691個地墳墓,其中94個已被阿根廷政府宣佈為國家歷史古跡,受到國家的保護。公墓的入口是具有高多立克列柱的新古典風格拱門。墓地的建築材料包含了複雜的大理石陵,雕像裝飾;建築風格也繁複多樣,包含藝術裝飾,新古典,巴羅克,和新哥特。1880年至1930年期間,墓地建造的大部分材料是從巴黎和米蘭進口的。

整座公墓位於城市街區,寬闊的綠樹成蔭的主要走道分佈在充滿陵墓的人行道上。這個公墓至今仍然被阿根廷的富有的家庭所使用,這些家庭有自己的墓地,並將死者埋葬在那裡。雖然許多陵墓形狀很好,維護良好,但也有很多墓已經年久失修了。

老猶太人公墓(捷克布拉格)

特色:哥特式墓地的代表

這裡是布拉格遊客訪問量最大的景點之一。它位於猶太人聚集的約瑟夫地區,這是整個歐洲保留下來最老的墓地,至今已有5個世紀。

這個著名的公墓埋葬了死於1439到1787年的人們。 應當指出的是,該地區的墓地面積往往都比較小,而老猶太人墓地卻埋葬過超過十萬人,現存的墓碑約12萬。

早期的墳墓地只是用土覆蓋屍體,並在地面上安裝了一個墓碑。因此,一小塊土地上最多疊加埋葬12個人。其實這片墓地看起來非常荒蠻,遠不如很多近現代的墓地那樣精美,然而卻散發著一種淩亂的暗黑之美。雖然很多猶太人公墓在二戰期間被德軍摧毀,但希特勒特別要求保護這個墓地,並希望在戰後在這裡建造博物館。

這個墓地是由國王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建立,它如此吸引遊客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兩位著名的猶太人安葬在這裡:令人難以置信的富有個性的科學家莫迪凱邁澤爾,以及一位著名學者耶胡達列夫。而這裡最古老的墳墓屬於布拉格拉比和詩人阿維格·卡拉。

因為這公墓是非常古老的,墓碑上的很多名字已經不得辨識。猶太人的風俗是不得破壞猶太人墓地,特別是不允許搬走墓碑。這意味著當墓地用盡空間時,購買空餘的土地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在已有的墓穴裡分多層安葬,舊的墓碑取出後再放在新墓上。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墓地的墓碑會安放得如此緊密。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有的墳墓有12層的墓地。

墳墓是我們每個人的最終歸宿,無論是莊嚴肅穆,還是精美絕倫,又或是簡樸整潔,都是命運的選擇,誰也無法避免。因此,在我們的生命延續時,唯有活得精彩,才不辜負生命的意義。

【賜骨 · 新媒體】出品 · 盜版必究

小編:星仔

在快樂墓園裡的每座墓碑都刻畫著亡者的生平故事,也有簡單的墓誌銘介紹亡者。

有些墓碑包含著兩個故事,其中一面描繪他們生前的工作,另一面則描繪他們死亡的原因。埋在快樂墓園的有木匠、農夫、軍人、家庭主婦、老師、音樂家等等,他們都來自潘塔村。

一手打造這座繽紛墓園的Pătraş過世後也埋在這裡。因為Pătraş的裝飾藝術,墓園、死亡變得不再陰森可怕、悲傷沉重,亡者都在這座墓園裡相聚、重逢,從此歡樂地長眠在快樂墓園裡。

奧之院(日本關西)

特色:紅葉之美

奧之院是弘法大師的靈廟,也是弘法大師最後的長眠之處。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創始人弘法大師,法名空海,俗名佐伯真魚,密宗灌頂法名遍照金剛,諡號弘法大師。他是日本佛教歷史中最重要的一位僧侶,曾發願永不入滅,在高野山內堂入定留身。

奧之院路上筆直的參道,也是諸多日本戰國名將長眠之處。

高野山上有超過20萬座的墳墓,其中包括日本戰國時代著名將軍織田信長,本多忠勝,上杉謙信。這些響噹噹的人物過世後都一起到高野山當鄰居,眼前這座墳墓是武將前田利長的墓園,前田利家是織田家重要的家老,豐臣秀吉手下五大老之一,連德川家康也要讓他三分。

奧之院道上處處可以見到五輪塔,五輪塔由五大元素所組成。佛教界認為宇宙由地、水、火、風、空五種要素所組成,由下往上,方形代表地,圓形代表水,三角形代表火,半月形代表風,最上則是陀羅尼寶珠代表空。每個元素都刻有相應的梵文,這也代表了高野山在生死之間生生不息,迴圈複始。

禦廟橋是由三十六片橋板構成,加上橋邊護欄,總共37根,代表金剛界37尊,日本佛教對於建築意涵十分講究。禦廟橋前方是高野山最神聖之處——“奧之院禦廟”,如今真言宗的信徒們仍相信弘法大師在奧之院禦廟的石窟中等待彌勒佛的下生。

禦廟橋下河川名為玉川,是奧之院參道的第三條川,也是日本傳統中所稱的三途川,代表隔絕生死兩界的河,遊客一旦度過了那三途川,也就是進入了亡者的世界,傳說玉川這是劃分冥界與人間的一條河,如果你想留在陽間就千萬不要過橋。

離開燈籠堂後方,可以見到一處小型禦廟,這就是弘法大師的長眠之處,禦廟旁有香火蠟燭及花束,此處是奧之院最為神聖的地方。

繼續往前走,位於燈籠堂正殿下方有一處地宮,地宮佈滿著無數的小佛雕像神龕,地宮是奧之院的納骨塔,走在地宮內是一層一層的回廊,小佛雕像是1984年舉行1150周年時由信眾捐贈的,地宮內供奉弘法大師使用過的念珠及金剛杵。

聖路易斯1號公墓(新奧爾良)

特色:巫毒女皇之墓

在新奧爾良埋葬一個人可真不容易,水位太高,一下雨埋好的墓地就露出來了,所以他們只能將計就計,讓死者的墳墓位於地上,並於1789年開放了聖路易斯1號公墓。

新奧爾良的墓葬與美國其它地方全然不同,個個都是地上“懸棺”。這倒不是因為新奧爾良的人多麼念舊,無法忘懷死者所以給他們建築了“死靈之城”,而是新奧爾良這片地方,地表下面就是大沼澤,多挖幾尺墳墓就進水了,總不能把先人的軀體泡在水裡吧。這點上,新奧爾良的傳統又和加勒比眾多島國風俗類似了。

這個公墓之所以有名,除了新奧爾良得天獨厚的美景之外,還因為這裡埋葬了眾多“怪胎”、變態殺手和巫師。新奧爾良一直是美國南方的巫術重地,關於這裡的恐怖傳說也為這片墓地蒙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

白色的墓室裡,有些覆蓋著悲傷的雕像,周邊則是熟鐵製作的大門,幽靈般的美麗的墓地經常在電影中出現,最出名的是《逍遙騎士》。公墓跟種族多樣化的新奧爾良一樣變化多端,如今是路易斯安那非裔美國人遺產線上的一個網站,而先前則是天主教墓地,當然它的變遷可並不止這些。

這裡最有名氣的長眠者可能是19世紀的巫毒祭師瑪利亞·利維,據說她的遺物都還在格萊比韻墳地中,為她舉辦的神秘祭也留在了那裡。瑪利亞的身世一直是個謎。據說她是1794年出生在法屬區的,具有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三重血統,集各家巫術之長為一身,修煉成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巫毒皇后。【關於她的巫術劇透下周奉上】

這位“皇后”不僅巫術厲害,最厲害的是通曉當時各種前衛髮型,常常給顯赫貴婦們當形象指導;同時她還開有妓院,研製春藥,組織淫蕩的群交遊戲,服務於上層社會的達官貴人。

利用這許多明暗關係網,馬利亞掌握了政界商界要人的多方機密,並以此作為自己發達的政治資本,獲得了無以倫比的財富聲譽與名望。這位一代巫皇死亡之後,據無數傳奇報導,人們仍然常常看見她的身姿出現在法屬區街頭……

新奧爾良老城,與這些死靈之城共同經歷著那些火災、戰亂、瘟疫、颶風、洪水的洗禮,在時光的腳步中依然用古老的爵士樂淺吟低唱著,歎息著,譜寫著新的傳奇。

海格特公墓(英國倫敦)

特色:破敗之美,吸血鬼出沒,馬克思之墓

被葬在淒風苦雨的倫敦,總覺孤苦伶仃,難以安眠。位於倫敦北部的海格特墓園,始建於1839年,分東西兩區,至今仍在營運,但西墓園已幾近頹垣,40多年前更盛傳這個園區有吸血鬼出沒。

而東墓園則相對整齊,更是馬克思之墓的所在,常年吸引不少社會主義信徒前來朝聖。不少碑石以逝者最愛的事物為製作靈感,雖是碑石,卻也像是藝術品,是看得見的思念。

歐洲有很多葬有名人的墓園,但海格特墓園的賣點正是衰敗。對,日久失修及雜草叢生,成為了西墓園的最大特色,不少對探險有濃厚興趣的遊客,對這裡趨之若鶩,而要一探究竟,必須參加導賞團。

整個海格特墓園有5萬3千個墳墓,單是西墓園已占地17畝,如沒人帶領,很難找到特色墓地,加上很多墳墓已破爛不堪或崩塌,亂跑亂爬很易發生意外,唯有跟緊導覽員最安全。

由入口拾級而上,只見兩旁都是凋零的墓碑,爬滿藤蔓,很多墓地已沒有子孫來修繕或拜祭了。導覽員主要參觀3個特色建築,第一個是埃及大道,大拱門口兩旁,排列著埃及式蓮柱,穿進去後,兩邊都是墓室,天空被密林蓋過,即使是大白天但仍覺幽森,墓室鐵門深鎖,如果說吸血鬼就住在裡面,一點也不奇怪。

在西墓園的“心臟”黎巴嫩圈裡,一棵百年古杉樹在建築物內圈拔地而起,似把大傘覆蓋著墓地,設計師特意把樹種在中央,就是為了展示堂皇的氣派。黎巴嫩圈共有20個墓房,同樣以鐵門鎖上,大部分門框都有埃及風格的山形牆,與埃及大道互相呼應,相比起埃及大道,黎巴嫩圈不算恐怖,走著倒似在逛花園,令人心情放鬆。

在相對整潔的東墓園中,馬克思墓並不難找,從入口處沿左走便能直達,遠處已可見到他老人家的巨頭雕像,遊客亦聚集在此處拍照。馬克思於1883年逝世,當時他的葬禮非常簡單,只有11人參加,並與妻子合葬于一個小小的方格中,後來被遷葬到海格特墓園,此後便成為這裡的招牌。

一個主張社會主義、批判資本主義的思想家,墓碑寫上“所有工人團結起來”(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最後被風光大葬還擁有一個宏偉的雕像,其實頗為諷刺。

拉雪茲神父公墓(法國巴黎)

特色:眾多名人安葬于此

拉雪茲神父公墓安葬了許多世界級的文化名人。其中有浪漫鋼琴家、作曲家蕭邦、歌劇《卡門》和《阿萊城姑娘》的作曲比才、義大利歌劇作曲家羅西尼和貝利尼、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雨果、劇作家莫里哀、王爾德,畫家德拉克羅瓦等等都長眠於此。

拉雪茲公墓位於巴黎東部,占地44公頃,正式名稱是“東部公墓”。這裡曾是“太陽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在位)的懺悔神父——耶穌會士拉雪茲的豪華別墅。拉雪茲深得路易十四的寵信,掌握宗教事務長達34年之久,這幢別墅就是路易十四賜給他的。

1804年這裡改為公墓,人們習慣地稱之為拉雪茲神父公墓。據統計,拉雪茲神父公墓目前是巴黎14座墓地中最大的一座,200年來累計安葬一百萬名死者;現有墓穴10萬座,在葬人數近30萬人。

蕭邦墓是這片公墓中最出名的,他的墓碑前也總是聚集著絡繹不絕的拜訪者和鮮花。而蕭邦墓最有特色的地方,莫過於墓碑上埋頭懷抱提琴的少女雕像——她幽怨而高貴,不禁引人遐想。

莫里哀也是這片墓地中埋葬的名人之一。莫里哀是巴黎本地人。他曾享受貴族教育,但不久就宣佈放棄世襲權力,從事戲劇事業。他創立“光耀劇團”,慘澹經營,甚至一度因負債而入獄。後來,他不顧當時蔑視演戲的家庭與世俗反對,離家出走十多年,積累了大量創作素材。

待重歸巴黎時,他引領了一代風潮,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戲劇最重要的領導者。巴黎是被他放棄又重新擁抱的一座城市。這裡最世俗,同時也最革命;這裡最膚淺,同時又最尊崇藝術。莫里哀不僅開創了戲劇的全新時代,更打造了一個走向復興的文化巴黎。

著名的英國詩人奧斯卡·王爾德死後也被葬在這篇墓地。看他墓碑上滿滿的唇印,這才算得上真正的香塚!這位把藝術唯美性排在道德高尚之前的同性戀作家曾經飽受非議,被迫流亡,但時光荏苒,還是被人再次推崇。英國作家的法國歸宿,安眠在此既有不妥,又太妥帖。

大文豪雨果在巴爾扎克的悼詞中寫道:“唉!這位驚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這位哲學家,這位思想家,這位詩人,這位天才,在同我們一起旅居在這世上的期間,經歷了充滿風暴和鬥爭的生活,這是一切偉大人物的共同命運。

如今,他安息了。他走出了衝突與仇恨。在他進入墳墓的這一天,他同時也步入了榮譽的宮殿。從今以後,他將和祖國的星星一起,熠熠閃耀於我們上空的雲層之上。”

法國的共產主義革命失敗了,巴黎公社最終被當權者所滅,可巴黎人民歷史上一次又一次激蕩人心的革命運動始終激勵和感染著受壓迫民族的革命運動。王權、教權、公權、私權反反復複在巴黎的土地上鬥爭,譜寫了一曲曲讚歌。復辟與反復辟,革命與反革命,法國歷史太亂太雜又盪氣迴腸、精彩絕倫。

綠茵公墓(美國紐約)

特色:優美的自然環境,研究鳥類的聖地

位於紐約布魯克林的綠蔭公墓修建於1838年,南北戰爭時期的烈士和一些紐約名人都安息在此。墓地的雕塑大多與宗教有關,聖母的撫慰和天使的陪伴是最常見的主題。

通過墓碑的造型和雕塑的風格可以大致看出長眠於此的人故去的年代和家境狀況,越是近代的墓碑越是簡約,而富裕的家庭則偏愛造型複雜的雕塑並圈出一大塊地作為家族墓園。

2006年,這裡被指定為國家歷史地標,部分原因為它是1776年長島戰役的發生地。再加上它對野鳥生態研究者也同樣意義重大,是奧杜邦合作保護區系統的成員之一。截止到今年公墓已有179年的歷史。

閉上眼睛,想像一下478英畝(約193公頃)連綿起伏的山,幾方池塘,一潭湖水,千萬座歷史豐碑,外加一個小教堂,而此教堂又非同尋常,它模仿了著名建築師克裡斯多佛·雷恩在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建立的湯瑪斯之塔。

這樣的景觀是綠蔭公墓所特有的,雖然公墓受颶風桑迪襲擊,失去了300棵大樹,但宏偉的陵墓和紀念碑依然紋絲不動地待在原地。

聖胡安公墓(波多黎各)

特色:海濱絕色美景

在莫羅古堡靠海一側的空地上,有一片以白色為主的羅馬天主教風格老墓地,墓地上的紅色圓頂建築曾頻繁出現在波多黎各式宣傳畫冊上,這就是聖胡安墓園。墓園俯瞰加勒比海,以精美的墓碑聞名,據說曾是波多黎各早期的殖民者的安葬地。

這個墓園始於1863年,由Ignacio Mascaro主持。公墓位於Fort Felipe del Morro堡壘的牆壁外,該堡壘是該島最著名的地標之一。牆壁的平均高度為40英尺,寬度範圍為15至20英尺。

據牧師拉夫·羅德里格斯說,波多黎各人認為,墓地就是死亡與生命分離的核心。在西班牙政府殖民於此的時候,人們對生死的恐懼從未如此強烈。因此,他們決定建立公墓,俯瞰大西洋,象徵著精神過渡的過程。

這個公墓的各種墓碑,公墓藝術和雕像散發著驚人之美。常見的雕塑元素有耶穌基督的天使,十字架和一些宗教人物,以及看守墳墓的聖母瑪利亞。除了這些元素外,還有許多哀悼的婦女和天使。

其中一個墳墓甚至有一個倖存的家庭成員在棺材週邊哀悼的雕像。公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維護 ,前來掃墓的家人會在墳墓上放置絲綢花。公墓的一部分目前正在建設中。

威弗利公墓(澳大利亞悉尼)

特色:被評為“世界上最優雅的公墓”

威弗利公墓坐落於悉尼東部郊區的一個懸崖之上,建立於1877年,可以遙望美麗的海景,很多澳大利亞的傑出人士埋葬于此。它因維多利亞時期和愛德華七世時代的紀念碑而知名,被譽為世界最漂亮的十大公墓之一。

威弗利公墓埋葬了那些為澳大利亞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如澳大利亞最知名的詩人及文學家亨利·勞森、19世紀詩人亨利·韋·肯德爾和桃樂西婭·麥凱勒、航空先驅勞倫斯·哈格雷夫、奧林匹克游泳運動員杜爾端克等。

由於公墓位於懸崖之上,視角非常的好,可以遠眺浩瀚的海洋,近觀造型各異的公墓建築。威弗利公墓也曾出現在螢屏上,澳大利亞導演巴茲·魯赫曼於2013年間上映的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曾經在此取景,被搬上螢屏的公墓更加充滿了美感。

雷科萊塔國家公墓(阿根廷)

特色:精美的雕塑、貝隆夫人之墓

雷科萊塔國家公墓(又稱貴族公墓)是布宜諾賽勒斯最古老的公墓,也是世界最著名的10座墓地之一。公墓建於1822年,占地面積10英畝,安息著約7000個阿根廷的社會歷代精英(包括23位正副總統)。

進入公墓,仿佛來到了建築藝術博物館。園中的墓室大小不同、風格各異,大部分配有精美的大理石或青銅雕塑,有些陵墓仿似縮小版的宮殿。深受阿根廷民眾愛戴、被尊為“國母”的貝隆夫人也安葬在這裡。其墓室雖小,但是憑弔的人群和敬獻鮮花終年不斷。

貴族公墓占地5.5公頃(14英畝),共有4691個地墳墓,其中94個已被阿根廷政府宣佈為國家歷史古跡,受到國家的保護。公墓的入口是具有高多立克列柱的新古典風格拱門。墓地的建築材料包含了複雜的大理石陵,雕像裝飾;建築風格也繁複多樣,包含藝術裝飾,新古典,巴羅克,和新哥特。1880年至1930年期間,墓地建造的大部分材料是從巴黎和米蘭進口的。

整座公墓位於城市街區,寬闊的綠樹成蔭的主要走道分佈在充滿陵墓的人行道上。這個公墓至今仍然被阿根廷的富有的家庭所使用,這些家庭有自己的墓地,並將死者埋葬在那裡。雖然許多陵墓形狀很好,維護良好,但也有很多墓已經年久失修了。

老猶太人公墓(捷克布拉格)

特色:哥特式墓地的代表

這裡是布拉格遊客訪問量最大的景點之一。它位於猶太人聚集的約瑟夫地區,這是整個歐洲保留下來最老的墓地,至今已有5個世紀。

這個著名的公墓埋葬了死於1439到1787年的人們。 應當指出的是,該地區的墓地面積往往都比較小,而老猶太人墓地卻埋葬過超過十萬人,現存的墓碑約12萬。

早期的墳墓地只是用土覆蓋屍體,並在地面上安裝了一個墓碑。因此,一小塊土地上最多疊加埋葬12個人。其實這片墓地看起來非常荒蠻,遠不如很多近現代的墓地那樣精美,然而卻散發著一種淩亂的暗黑之美。雖然很多猶太人公墓在二戰期間被德軍摧毀,但希特勒特別要求保護這個墓地,並希望在戰後在這裡建造博物館。

這個墓地是由國王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建立,它如此吸引遊客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兩位著名的猶太人安葬在這裡:令人難以置信的富有個性的科學家莫迪凱邁澤爾,以及一位著名學者耶胡達列夫。而這裡最古老的墳墓屬於布拉格拉比和詩人阿維格·卡拉。

因為這公墓是非常古老的,墓碑上的很多名字已經不得辨識。猶太人的風俗是不得破壞猶太人墓地,特別是不允許搬走墓碑。這意味著當墓地用盡空間時,購買空餘的土地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在已有的墓穴裡分多層安葬,舊的墓碑取出後再放在新墓上。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墓地的墓碑會安放得如此緊密。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有的墳墓有12層的墓地。

墳墓是我們每個人的最終歸宿,無論是莊嚴肅穆,還是精美絕倫,又或是簡樸整潔,都是命運的選擇,誰也無法避免。因此,在我們的生命延續時,唯有活得精彩,才不辜負生命的意義。

【賜骨 · 新媒體】出品 · 盜版必究

小編:星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