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都說這是愛戀之都,真實的摩洛哥原來這般醉人

半年前就定了機票, 熬著算著等來這次北非之行。 飛往法國的途中, 非常興奮, 畢竟一年就出來長遊一次。 法航給了三頓中西合璧的吃食, 還給紅酒喝。 老牌資本主義就是豪氣, 不過處處有點“嗟來食”之味。 笑容職業, 轉瞬即逝。

抵達巴黎轉機。 自北京出發十五個小時後抵達達爾貝達 。 它還有一個名字更廣為人知:卡薩布蘭卡。

在索維拉看海, 看城, 看到了七月與安生

不過, 稍微細緻的看這座城, 是十五天后了。 摩洛哥有條經典的逆時針環線:由卡薩出發到馬拉喀什, 參加撒哈拉沙漠團後到古城非斯, 再轉到舍夫沙萬。

沿著海岸到得土安, 坦吉爾, 拉巴特, 最後回到卡薩布蘭卡。 一路上得到的資訊是:同樣的環線, 歐美人習慣走順時針。 這讓沙漠團的司機很合適, 兩頭接送客, 人車都不閑著。

事先在avis上租好了車, 機場取車後一路按照GPS指示, 去往馬拉喀什方向。 順路先去海濱小鎮索維拉打尖住店, 消除長途飛行中的疲憊。

科技的發展使得旅行變的更加容易。 無需看地圖研究各種路口, 也無需太過硬的語言去溝通。 當年旅行者或者流浪者們的那種漂泊, 那種隨遇而安, 都被精准的定位和詳盡的攻略所取取代。

旅行越來越成為一種批量生產、效率極高的工業產品。 大家去到的是百聞一見的景點, 拍到的是千篇一律的照片。 三毛那種蒲公英式的旅行者, 似已絕跡。

出發時帶了本三毛的書。 去摩洛哥, 必是要去看看三毛筆下的撒哈拉。 可我陰差陽錯的帶了一本《萬水千山走遍》, 是三毛的南美行紀, 這實在有些張冠李戴了。 但是這點點意外, 使得精准的行程裡好歹出現了一絲跑偏, 竟稍稍符合了一些我心中旅行的意義。 這本書陪我一路, 看了兩三遍。 身在北非, 心思被陣陣扯遠。 冥想中甚至淺淺的體驗到了三毛對於前世的臆想。

向真正的行者致敬。

索維拉是個典型的海邊小鎮, 或者說是漁村。 稍微粗線條一點就會忽略。 從卡薩布蘭卡出發, 開車三個多小時就到了。 一路上冒著雨, 初掠摩洛哥的壯美和蒼涼。 平原和山路交替, 地圖上顯示近在咫尺的大西洋遲遲不見。 峰迴路轉幾重山, 看著黃土綠樹略感無趣時, 一片藍寶石色的碧海“啪”的一下生生的展到眼前, 讓人喜出望外。

摩洛哥真是適合電影外景。 在44萬平方公里的版面上集中了平原、雪山、戈壁、丘陵、海岸和沙漠, 壓縮的如此緊湊。 一重天下幾重景致與色彩, 難怪被稱為“上帝打翻了調色板”。

摩洛哥人對顏色的喜好, 從生活起居上可見, 越斑斕越好。

到索維拉已是夕陽斜看,且只是住一晚。徑直找到了預定好的酒店安頓。傍晚出來覓食,中了貓頭鷹推薦的圈套。在一家頗有風情的店裡吃了一頓local food,四個人只點了一人份套餐,就花去二百軟妹幣。心疼之餘,感慨摩洛哥物價昂貴。

後幾日有意削減開支。直到最後幾天才知道,當地物價其實尚可,但宰起遊客來可是刀刀見血。

索維拉依山傍海,錯落有致。住在被山海隔絕的小城裡,聽著濤聲,一度覺得世外桃源。但是街頭並不乾淨,比起斯里蘭卡的加勒,顯的有些潦倒。夜間返涼,洗澡水倒還好。

只勉強睡了幾個小時,三四點鐘即被時差喚醒。踩著暮光出去,海鷗掠過,晨光如洗。我與旅伴就悄悄的在街上漫步,看著天色一抹抹透亮起來,看著柏柏爾人帶著尖帽子趕往禮拜寺。有兩個中國女孩也住在同一酒店,長得像極了周冬雨和馬思純。旅程就從這裡開啟。看城,看海,看到了七月與安生。

海邊一個酒店的天臺上,景色極好。從天臺望去:

一面是初見的大西洋

一面是碧空與街巷

而我所能想到的貴(zhuang)氣(bi)生活,就是這樣了。

流行詞“裝B”,粗俗難耐。但極為流行,甚至衍生出了“Zhuangbility”這樣的新詞彙。可見實在是有群眾基礎。說開來,大概就是國人經濟條件好轉後,刻意勾勒出的炫耀性生活和消費方式。這事不該過分解讀。大家都心向更好的生活,本身也是一種發展的動力。待我們走向星辰大海,裝也就成了日常,日常也就成了習慣。裝裝更健康。

插播頂級另類裝

並沒有太多的人生需要思考,所乙太小的索維拉就無法留住我們急不可耐的腳步。中國的發展太快,我們的節奏也就太快,總是拼命的追趕,想一眼看遍世界。畢竟我們沒有歐美國家那麼好的底子可吃,輕易的慢不下來。三十年前是日本人到處竄,後來是韓國人,現在是中國人,東亞三強走到是一條路子。像當年日本奮力的脫亞入歐一樣,希望我們也能夠順著國運日隆而步入黃金年代。

索維拉的漁民早起出海,十點多回來。可以去魚市買些海鮮在當地小鋪找人加工。加工者沒什麼手藝,除了煮就是烤。

海膽、生蠔、鮑魚都是當場撬開生吃,腥又通透。

吃飽後駕車上路,去往馬拉喀什。路況出乎預料的好,有些得意忘形,直到被交警攔下來。員警態度nice:測速儀提示超速三公里。我們好話說盡也不能免罰。乖乖的掏了一百五,大概一百人民幣吧,才得放行。

後來在沙漠營地的國際小沙龍裡,一個加拿大人說,他前些天也因超速被員警攔了,但只是拿護照報國籍後就被員警揮手放行。聽的強國人自尊心受到了一萬點傷害。這世界就是這樣,天生就有不平等。

偷著照了一張留念。司機是我旅伴,印度旅行時認識的特裡王。高材生,英語好,人也穩重,但此刻一臉寫滿懵逼。

當然,員警在助人為樂方面也不含糊。圖為向路過的員警問路,電話直接懟臉上了哈哈哈哈哈

幫助人的和被幫助的,都很高興

再也不敢馬虎了,瞪著眼睛找限速牌。這國家限速也是逗,從120到20之間頻繁切換,有時甚至幾十米就一換。我們一路上刹車油門夾著各種語音複頌,不免得就唱:生活很有節奏感~~。

馬拉喀什

來到馬拉喀什,度娘裡說馬拉喀什的意思是“上帝的故鄉”。我就不懂了,伊斯蘭教國家怎麼出了上帝的故鄉?估計是“真主”之誤。後來查了一下,柏柏爾語裡指的是“神的土地”,這就靠譜多了。

本自然段度娘:這裡以紅色的城市而聞名於世,是摩洛哥歷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同時也是摩洛中部到西南部的馬拉喀什-坦西夫特-豪茲經濟區的首府。它位於國境南部,北距首都拉巴特320公里,東距峰頂終年積雪的大阿特拉斯山50公里,雖然地處沙漠邊緣,但氣候溫和,林木蔥郁,花果繁茂,以眾多的名勝古跡和幽靜的園林馳名於世,被譽為“摩洛哥南方明珠”。

像許多北非城市一樣,馬拉喀什由一個古老的要塞城區(麥迪那)和一個鄰近的現代化城區(稱作Gueliz)組成。麥迪那被一圈圈看不出走向的圍牆圍著,牆厚一兩米,大小城門似乎毫無規律,內部縱橫阡陌。這些麥迪那像冰凍一樣留住了當年阿拉伯人的城邦和生活。初看猶如穿越般的大開眼界。稍加自我暗示,便恍惚間回到了一千零一夜中的世界。

這也讓我不得不再次嗟歎我們的北京。咱那城牆要是留下來,不把老外震的一愣一愣的?那可是能走汽車的厚牆啊。

結合後來到過的菲斯等城市,果然是這樣。所有的城市的看點都差不多:在麥迪那裡看老城,逛集市,登城堡遠眺。收費景點則以王宮陵墓居多,以及著名的清真寺和伊斯蘭神學院。新城區裡大都是歐式建築,法式和西班牙式居多,有很歐洲的石磚地,街角都是咖啡店,可以看出殖民的影響。人們也普遍富裕和開放,年輕女孩子也有穿牛仔褲不包頭的了。

插播得土安市區

插播卡薩布蘭卡海邊

最為雷同的是就是麥迪那。牛毛一樣的小胡同四通八達,參差擠滿了房子和民宿,到處是看不出職業的閒人三五成群。不過網傳的gps失靈,也沒那麼邪乎。小孩們聚集在路口,眼睛瞪的很大,捕捉到遊人駐足就跑上來要求帶路。據說他們經常打配合:一個孩子拍胸脯給你帶到位址。七拐八繞把你弄暈了後,會指著某個巷子說就在那裡。輕信者付了帶路費(需要各種糾纏)後,走進去發現並沒有。這時會有第二個孩子出來,繼續帶路收錢。真是九群二十七地堡,地雷陣外帶迷魂陣。

麥迪那裡的小胡同

老街裡滿滿的阿拉伯和柏柏爾人,略顯骯髒。輪番用“庫尼奇瓦”,“啊你丫塞油”和“你好”打招呼,猜你是東亞哪一國。不理睬就是了,或者僅僅微笑做回應。別與他們鷹隼一樣的眼睛對視,他們隨時會沖出來將你一陣盤旋。

在老城菲斯,我怕在牛毛一般的胡同裡迷路,就在旅店門口照了張照片便於確認。一個阿拉伯壞蛋馬上貼過來,一臉嚴肅的跟我說:

“我看到了,你剛才照了張照片。一張一百五十塊(大概一百二十軟妹幣)。”

我大天朝出來的,什麼沒見過?

並不怒目金剛,只是雲淡風輕的說了一句:

Thank you。

剩他在風中淩亂,我自轉身離去。

對於街上打招呼問你好的,我一般會及時確認自己是『chinese』,並中文回問『你好』。他們會用特殊口音的英語大聲說『wellcome to moroce 』。

這個梗被我學會後,用在了搭訕上。街上看見黃膚黑髮的妹子,除非面如冰霜,我即會問『china?』妹子常欣喜點頭笑答『yes…』,這時我會搶著奉上一句阿拉伯口音的英語『welcome to morocco ! 』哈哈哈哈,就可以欣賞一下銀鈴般的國語笑聲了。

也是有趣,出去旅行遇見國人,收穫的大都是彬彬有禮,溫良恭儉讓。錯身時常常對視一笑。換國內咋就“你瞅啥”“瞅你咋滴”了呢……

主動打招呼的摩洛哥人,多是推銷的。有一晚竟然見過幾個喝高了的當地人——穆斯林不許飲酒——在街角胡同裡騷擾的向我們喊“你好”,後又改喊“Jackie Chan”,非常的無理和挑釁。換日若是到了麗江,有你們好受的。

不過,文明和樸素的人還是更多。途中碰見的一些年輕人就很好。尤其是在景區看到的那些三五成群的姑娘們——她們是本地遊客,你會明顯的看到她們邊竊竊私語邊偷偷瞄你。兩目相對,你笑她也笑,是那種真摯而略害羞的笑,很好看。

女孩子的悄悄話是不分國籍和種族的,一顰一笑以及相互的嘲諷追打,什麼意思都寫臉上了。在舍夫沙萬對面的小山上,一群姑娘裝模做樣的在我身旁自拍,還一會兒照合影一會兒照單人,其實是想把我也拍進去當背景。被我發現識破後,旋即左手一個剪刀手跟著右手一個剪刀手,配合了一套天朝標準合影。幾個妹子樂的頭巾都快掉了。

扯遠了扯遠了。

馬拉喀什的主要看點是幾個皇宮遺址,呃,還有皇家墓地,麥迪那、尤素福神學院和賈馬夫納市場。一兩天之內轉轉看看就差不多了。沒請導遊,也不好蹭。於是就稀裡糊塗的看了大概,再靠上網湊合瞭解了點皮毛。

說到市場,不知是不是因為阿拉伯世界早先太過繁榮,商貿太發達,導致這麼多年來一直舉步不前。聞名於世的賈馬夫納市場,不過是低端的小商品傾銷地(義烏vip)。加上我們去多了國內景點,覺得他們的手工藝品也毫無特色。街邊攤食不說粗製濫造也不誘人,留大鬍子的夥計們嘻嘻哈哈的坑坑遊客。每一家賣的東西都幾無差異,貨比三家就不必了,價格也是一樣的,只能找合眼緣的挑。我挑到一個烤串排擋,大概是因為四個人,算大生意,夥計們竟然集體拍手,並有節奏的rap了一陣歡迎我們。害的我放鬆了警惕,吃了他們十元一串的烤串。後來在菲斯,是十塊錢四串。

上豪華烤串餐

賈馬夫納市場裡除了賣吃喝小商品,到處是說書的(我猜是)、扮丑角賣藝的、吹拉彈唱的,遠遠看看就好。最猝不及防的就是耍蛇耍猴的,一不留神就把蛇放你脖子上,給你照相,然後胡亂要錢。一個加拿大人講,他被一耍猴人把猴子放到了脖子上,猴子剛好撒了一泡尿。耍猴人竟然索要三百元。加拿大人哪見過這個,好說歹說各種砍價砍到一百。

被猴兒尿了一脖子,還給人家一百,還欣欣然有喜色的複述,覺得便宜了二百,賺到了。老外的世界我不懂。

被眾攻略裡奉若良心神明的鮮榨橘汁——哪有那麼超凡脫俗的味道啊。我沒那麼小清新,是鮮榨的,但也不過就是橘汁而已麼!!

相比之下,後來在新城區喝到的鮮榨石榴汁——我頭次見到那麼大的紫色石榴啊!多美味啊!也不過比遍地都是的橘子貴幾塊錢,味道可是隔著三個椰子汁呢!

賈馬夫納市場夜景。環繞市場半周的咖啡廳裡,賣的不是咖啡而是位置。全體顧客,不論國籍膚色,通通擠上天臺,對著相機凹造型。

夜市的食品裡,蝸牛還算不錯。第一次吃煮蝸牛,像吃田螺一樣用牙籤挑出來。蝸牛很大,觸角和眉目都清晰可辨,膽小的女孩是不敢嘗試的。感覺富有脂肪,沒有任何異味,很好吃。食畢可將小碗內蝸牛湯喝了,相當的鹹,以及濃厚的香料味。

說起摩洛哥的飲食,我們總結了一下,就是“大餅夾一切”,什麼都用大餅夾著吃。真是鐵打的大餅流水的菜。

吃飯時,無論找哪裡坐下,都是先端上來一籮烙烤熟的發麵大餅,又像麵包。點菜就贈,管夠兒不要錢。無論點地方名吃“塔吉”或者各類烤串,駱駝肉香腸或者胰臟香腸,當地人都是用大餅撕開夾著吃。只有外國人用餐具,本地人都直接上手。

難怪他們不喝粥。

駱駝肉,誰還好意思說不正宗。。。

一個普通尺寸的大餅一塊錢,合人民幣七毛,即便在當地也算是很低廉了。據說這大餅可不是一般食品,是有皇家補貼的皇糧。當地人的月均收入一千幾百塊,真是按賣我們東西的物價早就餓成隔壁三胖子家了。

所以大餅有補貼,保證了人人吃飽飽。

大姐專業烙餅三十年。

國寶級飲食塔吉,是砂鍋版幹鍋肉菜燴。香料豐富,味道與中餐接近。用大餅夾裡面的物料,再蘸菜湯吃。

塔吉價格差異很大,小攤上十五二十五都有,飯店裡就四十或六十。到了坑人的地方,譬如某貓頭鷹瞎推薦的的飯館,就買到了八十九十。味道全國統一,配料稍有不同。雞牛羊蛋,土豆扁豆,亂燉一起吃個熱乎。

圖片下方左起第二盤,黃澄澄的鷹嘴豆熬的糊糊也特別好吃。味道細膩,大餅一夾跟吃咸豆包一個味兒。

我覺得最好吃的,是用羊肉、羊血腸切碎後在鐵板上加蔥頭爆熟。油鼓鼓的,非常膻氣,再加上孜然和辣醬,將餅烤熱了剖開一夾……我幾乎每天都要來一份,倒是同去的馬兔子一口下去就放話再也不吃羊肉了。馬拉喀什有個熟悉的檔口,去他家吃了三五次。據夥計說,他十二歲就開始做這個,一做十幾年,估計還要代代相傳。

這個肉碎版的大餅夾一切,十元左右,已經是良心價了。本地人有時不要大餅,直接要一切。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擎勺,右扶床,三盤一切落柔腸。

後來去到了坦吉爾,發現竟是烤雞之都。點了一份烤雞套餐。一隻碩大的肥雞,不要299,不要199,只賣99。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四個人一隻雞真的吃不完啊。也會贈上大餅,吃不了。盤子裡的米飯當菜吃。賣相好,但水滔滔的很差勁。

成品還蓋上一堆薯條,大餅在一旁安逸的等著夾肉。

最後,這裡的甜食也很豐富,而且是略貴的。120第納爾~~約80軟妹幣一公斤。拿國內稻香村的點心做參照,實在是不便宜。我們也不太喜歡,吃完一手黏,甜到憂傷。

後來到了得土安和拉巴特,逛了設在街頭的農貿市場,發現物價瞬間平抑下來。披薩一張十來塊錢人民幣,水果蔬菜都很豐富廉價。可惜吃了十幾天大餅夾一切,已經沒什麼胃口了。

談起吃,這幾乎是我國群眾表達情感最一致的領域了:哪都沒有中國的吃食好!在外各種餐食吃個遍,即便是挑出刺身、大蝦、冬陰功、鵝肝、牛排、羅宋湯等十多種我最愛吃的東西來,換著樣我也吃不了兩周。而咱自己的涮羊肉,連吃五六頓跟過家家一樣。當然,老外們也並不都如網上傳的那麼愛吃中餐。一兩頓還好,自己聚會依舊是去家鄉口味。一方水土一方人,口味這東西受地域習慣影響,太主觀了。說中國菜征服世界,還真沒到那個份上。

剛才說到城市佈局,全摩洛哥都一樣。保存完好的伊斯蘭風格的麥迪那和歐式的新城區。北部地中海沿線城市更是濃濃的西班牙風格。清真寺宣禮塔隨處可見,不過是分了S,M和L號。卡薩布蘭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是XXXL號的。門票將近一百,我就沒進去。

XXXL號的哈桑二世清真寺

XXL號的庫圖比亞清真寺以及巡遊馬車

清真寺旁的足球少年

當地人對足球的熱愛是超越一切的,外人看來簡直是全國唯一的娛樂。到處都有球場,到處也都是球場。小孩子們踢球踢飛了,我幫著去撿。一腳開回去,孩子們目瞪口呆並鼓掌。別看咱國家隊不行,蜀黍可是練過的。中年老年男人全部擠在咖啡館——其實就是茶廳裡,一人只點一杯茶,擠的密密匝匝的看球。

當然,只是浮萍掠影的看看,沒什麼心得。無論平民的麥迪那還是皇宮,或者尤素福神學院,繁複的阿拉伯雕花和馬賽克遍地都是,依稀可見當年阿拉伯文明的繁榮。只是巴迪皇宮毀損嚴重,只有巨型的大鳥駐守在遺跡當中。

後來的日子裡,我們幾次進入各家皇城遺跡,無一例外的看到了這種大鳥。我們猜測這些鳥的來歷——特裡王說:必是前世的衛兵轉世,依舊守護著這裡。我說那真是慘,投胎還要站崗。

遺址殘殘破破的只剩一點遺跡,只有神鳥衛守。

當地的居民大約是20%的柏柏爾人和80%的阿拉伯人。柏柏爾人依舊穿著他們的長袍“吉拉巴”,有個尖尖的帽子,防風保暖防曬一袍多用。婦女們大都是長袍和包頭。我們稱為“袍子罩一切”。大袍子裡毛衣秋褲可勁兒的亂傳都看不出來。所以見到他們市場裡竟然有賣絲襪的,就很不解,有意義麼?

年歲大一點的柏柏爾人普遍不讓拍照,尤其是不能拍眼睛。一拍就躲,或者擺手,或者出言阻止。年輕人則爭相與外國人合影,各個笑顏如花。

這裡的人特別漂亮,歐式的立體面龐,五官富有中東特有的柔和線條。女人們大都包頭不遮臉,人人都是深邃的眼神和長長的睫毛。東西方交匯的地方,果然是博採眾長。據說伊朗人也很好看,我還沒有去過。

送冰淇淋妹一個,很好看,不過不是典型的摩洛哥美女。

送小攤帥哥一個,穿三葉草

袍子罩一切——吉拉巴長袍

尖尖的帽子,戴上有點像妙脆角

大城市裡,吉拉巴配棒球帽也不少見

到索維拉已是夕陽斜看,且只是住一晚。徑直找到了預定好的酒店安頓。傍晚出來覓食,中了貓頭鷹推薦的圈套。在一家頗有風情的店裡吃了一頓local food,四個人只點了一人份套餐,就花去二百軟妹幣。心疼之餘,感慨摩洛哥物價昂貴。

後幾日有意削減開支。直到最後幾天才知道,當地物價其實尚可,但宰起遊客來可是刀刀見血。

索維拉依山傍海,錯落有致。住在被山海隔絕的小城裡,聽著濤聲,一度覺得世外桃源。但是街頭並不乾淨,比起斯里蘭卡的加勒,顯的有些潦倒。夜間返涼,洗澡水倒還好。

只勉強睡了幾個小時,三四點鐘即被時差喚醒。踩著暮光出去,海鷗掠過,晨光如洗。我與旅伴就悄悄的在街上漫步,看著天色一抹抹透亮起來,看著柏柏爾人帶著尖帽子趕往禮拜寺。有兩個中國女孩也住在同一酒店,長得像極了周冬雨和馬思純。旅程就從這裡開啟。看城,看海,看到了七月與安生。

海邊一個酒店的天臺上,景色極好。從天臺望去:

一面是初見的大西洋

一面是碧空與街巷

而我所能想到的貴(zhuang)氣(bi)生活,就是這樣了。

流行詞“裝B”,粗俗難耐。但極為流行,甚至衍生出了“Zhuangbility”這樣的新詞彙。可見實在是有群眾基礎。說開來,大概就是國人經濟條件好轉後,刻意勾勒出的炫耀性生活和消費方式。這事不該過分解讀。大家都心向更好的生活,本身也是一種發展的動力。待我們走向星辰大海,裝也就成了日常,日常也就成了習慣。裝裝更健康。

插播頂級另類裝

並沒有太多的人生需要思考,所乙太小的索維拉就無法留住我們急不可耐的腳步。中國的發展太快,我們的節奏也就太快,總是拼命的追趕,想一眼看遍世界。畢竟我們沒有歐美國家那麼好的底子可吃,輕易的慢不下來。三十年前是日本人到處竄,後來是韓國人,現在是中國人,東亞三強走到是一條路子。像當年日本奮力的脫亞入歐一樣,希望我們也能夠順著國運日隆而步入黃金年代。

索維拉的漁民早起出海,十點多回來。可以去魚市買些海鮮在當地小鋪找人加工。加工者沒什麼手藝,除了煮就是烤。

海膽、生蠔、鮑魚都是當場撬開生吃,腥又通透。

吃飽後駕車上路,去往馬拉喀什。路況出乎預料的好,有些得意忘形,直到被交警攔下來。員警態度nice:測速儀提示超速三公里。我們好話說盡也不能免罰。乖乖的掏了一百五,大概一百人民幣吧,才得放行。

後來在沙漠營地的國際小沙龍裡,一個加拿大人說,他前些天也因超速被員警攔了,但只是拿護照報國籍後就被員警揮手放行。聽的強國人自尊心受到了一萬點傷害。這世界就是這樣,天生就有不平等。

偷著照了一張留念。司機是我旅伴,印度旅行時認識的特裡王。高材生,英語好,人也穩重,但此刻一臉寫滿懵逼。

當然,員警在助人為樂方面也不含糊。圖為向路過的員警問路,電話直接懟臉上了哈哈哈哈哈

幫助人的和被幫助的,都很高興

再也不敢馬虎了,瞪著眼睛找限速牌。這國家限速也是逗,從120到20之間頻繁切換,有時甚至幾十米就一換。我們一路上刹車油門夾著各種語音複頌,不免得就唱:生活很有節奏感~~。

馬拉喀什

來到馬拉喀什,度娘裡說馬拉喀什的意思是“上帝的故鄉”。我就不懂了,伊斯蘭教國家怎麼出了上帝的故鄉?估計是“真主”之誤。後來查了一下,柏柏爾語裡指的是“神的土地”,這就靠譜多了。

本自然段度娘:這裡以紅色的城市而聞名於世,是摩洛哥歷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同時也是摩洛中部到西南部的馬拉喀什-坦西夫特-豪茲經濟區的首府。它位於國境南部,北距首都拉巴特320公里,東距峰頂終年積雪的大阿特拉斯山50公里,雖然地處沙漠邊緣,但氣候溫和,林木蔥郁,花果繁茂,以眾多的名勝古跡和幽靜的園林馳名於世,被譽為“摩洛哥南方明珠”。

像許多北非城市一樣,馬拉喀什由一個古老的要塞城區(麥迪那)和一個鄰近的現代化城區(稱作Gueliz)組成。麥迪那被一圈圈看不出走向的圍牆圍著,牆厚一兩米,大小城門似乎毫無規律,內部縱橫阡陌。這些麥迪那像冰凍一樣留住了當年阿拉伯人的城邦和生活。初看猶如穿越般的大開眼界。稍加自我暗示,便恍惚間回到了一千零一夜中的世界。

這也讓我不得不再次嗟歎我們的北京。咱那城牆要是留下來,不把老外震的一愣一愣的?那可是能走汽車的厚牆啊。

結合後來到過的菲斯等城市,果然是這樣。所有的城市的看點都差不多:在麥迪那裡看老城,逛集市,登城堡遠眺。收費景點則以王宮陵墓居多,以及著名的清真寺和伊斯蘭神學院。新城區裡大都是歐式建築,法式和西班牙式居多,有很歐洲的石磚地,街角都是咖啡店,可以看出殖民的影響。人們也普遍富裕和開放,年輕女孩子也有穿牛仔褲不包頭的了。

插播得土安市區

插播卡薩布蘭卡海邊

最為雷同的是就是麥迪那。牛毛一樣的小胡同四通八達,參差擠滿了房子和民宿,到處是看不出職業的閒人三五成群。不過網傳的gps失靈,也沒那麼邪乎。小孩們聚集在路口,眼睛瞪的很大,捕捉到遊人駐足就跑上來要求帶路。據說他們經常打配合:一個孩子拍胸脯給你帶到位址。七拐八繞把你弄暈了後,會指著某個巷子說就在那裡。輕信者付了帶路費(需要各種糾纏)後,走進去發現並沒有。這時會有第二個孩子出來,繼續帶路收錢。真是九群二十七地堡,地雷陣外帶迷魂陣。

麥迪那裡的小胡同

老街裡滿滿的阿拉伯和柏柏爾人,略顯骯髒。輪番用“庫尼奇瓦”,“啊你丫塞油”和“你好”打招呼,猜你是東亞哪一國。不理睬就是了,或者僅僅微笑做回應。別與他們鷹隼一樣的眼睛對視,他們隨時會沖出來將你一陣盤旋。

在老城菲斯,我怕在牛毛一般的胡同裡迷路,就在旅店門口照了張照片便於確認。一個阿拉伯壞蛋馬上貼過來,一臉嚴肅的跟我說:

“我看到了,你剛才照了張照片。一張一百五十塊(大概一百二十軟妹幣)。”

我大天朝出來的,什麼沒見過?

並不怒目金剛,只是雲淡風輕的說了一句:

Thank you。

剩他在風中淩亂,我自轉身離去。

對於街上打招呼問你好的,我一般會及時確認自己是『chinese』,並中文回問『你好』。他們會用特殊口音的英語大聲說『wellcome to moroce 』。

這個梗被我學會後,用在了搭訕上。街上看見黃膚黑髮的妹子,除非面如冰霜,我即會問『china?』妹子常欣喜點頭笑答『yes…』,這時我會搶著奉上一句阿拉伯口音的英語『welcome to morocco ! 』哈哈哈哈,就可以欣賞一下銀鈴般的國語笑聲了。

也是有趣,出去旅行遇見國人,收穫的大都是彬彬有禮,溫良恭儉讓。錯身時常常對視一笑。換國內咋就“你瞅啥”“瞅你咋滴”了呢……

主動打招呼的摩洛哥人,多是推銷的。有一晚竟然見過幾個喝高了的當地人——穆斯林不許飲酒——在街角胡同裡騷擾的向我們喊“你好”,後又改喊“Jackie Chan”,非常的無理和挑釁。換日若是到了麗江,有你們好受的。

不過,文明和樸素的人還是更多。途中碰見的一些年輕人就很好。尤其是在景區看到的那些三五成群的姑娘們——她們是本地遊客,你會明顯的看到她們邊竊竊私語邊偷偷瞄你。兩目相對,你笑她也笑,是那種真摯而略害羞的笑,很好看。

女孩子的悄悄話是不分國籍和種族的,一顰一笑以及相互的嘲諷追打,什麼意思都寫臉上了。在舍夫沙萬對面的小山上,一群姑娘裝模做樣的在我身旁自拍,還一會兒照合影一會兒照單人,其實是想把我也拍進去當背景。被我發現識破後,旋即左手一個剪刀手跟著右手一個剪刀手,配合了一套天朝標準合影。幾個妹子樂的頭巾都快掉了。

扯遠了扯遠了。

馬拉喀什的主要看點是幾個皇宮遺址,呃,還有皇家墓地,麥迪那、尤素福神學院和賈馬夫納市場。一兩天之內轉轉看看就差不多了。沒請導遊,也不好蹭。於是就稀裡糊塗的看了大概,再靠上網湊合瞭解了點皮毛。

說到市場,不知是不是因為阿拉伯世界早先太過繁榮,商貿太發達,導致這麼多年來一直舉步不前。聞名於世的賈馬夫納市場,不過是低端的小商品傾銷地(義烏vip)。加上我們去多了國內景點,覺得他們的手工藝品也毫無特色。街邊攤食不說粗製濫造也不誘人,留大鬍子的夥計們嘻嘻哈哈的坑坑遊客。每一家賣的東西都幾無差異,貨比三家就不必了,價格也是一樣的,只能找合眼緣的挑。我挑到一個烤串排擋,大概是因為四個人,算大生意,夥計們竟然集體拍手,並有節奏的rap了一陣歡迎我們。害的我放鬆了警惕,吃了他們十元一串的烤串。後來在菲斯,是十塊錢四串。

上豪華烤串餐

賈馬夫納市場裡除了賣吃喝小商品,到處是說書的(我猜是)、扮丑角賣藝的、吹拉彈唱的,遠遠看看就好。最猝不及防的就是耍蛇耍猴的,一不留神就把蛇放你脖子上,給你照相,然後胡亂要錢。一個加拿大人講,他被一耍猴人把猴子放到了脖子上,猴子剛好撒了一泡尿。耍猴人竟然索要三百元。加拿大人哪見過這個,好說歹說各種砍價砍到一百。

被猴兒尿了一脖子,還給人家一百,還欣欣然有喜色的複述,覺得便宜了二百,賺到了。老外的世界我不懂。

被眾攻略裡奉若良心神明的鮮榨橘汁——哪有那麼超凡脫俗的味道啊。我沒那麼小清新,是鮮榨的,但也不過就是橘汁而已麼!!

相比之下,後來在新城區喝到的鮮榨石榴汁——我頭次見到那麼大的紫色石榴啊!多美味啊!也不過比遍地都是的橘子貴幾塊錢,味道可是隔著三個椰子汁呢!

賈馬夫納市場夜景。環繞市場半周的咖啡廳裡,賣的不是咖啡而是位置。全體顧客,不論國籍膚色,通通擠上天臺,對著相機凹造型。

夜市的食品裡,蝸牛還算不錯。第一次吃煮蝸牛,像吃田螺一樣用牙籤挑出來。蝸牛很大,觸角和眉目都清晰可辨,膽小的女孩是不敢嘗試的。感覺富有脂肪,沒有任何異味,很好吃。食畢可將小碗內蝸牛湯喝了,相當的鹹,以及濃厚的香料味。

說起摩洛哥的飲食,我們總結了一下,就是“大餅夾一切”,什麼都用大餅夾著吃。真是鐵打的大餅流水的菜。

吃飯時,無論找哪裡坐下,都是先端上來一籮烙烤熟的發麵大餅,又像麵包。點菜就贈,管夠兒不要錢。無論點地方名吃“塔吉”或者各類烤串,駱駝肉香腸或者胰臟香腸,當地人都是用大餅撕開夾著吃。只有外國人用餐具,本地人都直接上手。

難怪他們不喝粥。

駱駝肉,誰還好意思說不正宗。。。

一個普通尺寸的大餅一塊錢,合人民幣七毛,即便在當地也算是很低廉了。據說這大餅可不是一般食品,是有皇家補貼的皇糧。當地人的月均收入一千幾百塊,真是按賣我們東西的物價早就餓成隔壁三胖子家了。

所以大餅有補貼,保證了人人吃飽飽。

大姐專業烙餅三十年。

國寶級飲食塔吉,是砂鍋版幹鍋肉菜燴。香料豐富,味道與中餐接近。用大餅夾裡面的物料,再蘸菜湯吃。

塔吉價格差異很大,小攤上十五二十五都有,飯店裡就四十或六十。到了坑人的地方,譬如某貓頭鷹瞎推薦的的飯館,就買到了八十九十。味道全國統一,配料稍有不同。雞牛羊蛋,土豆扁豆,亂燉一起吃個熱乎。

圖片下方左起第二盤,黃澄澄的鷹嘴豆熬的糊糊也特別好吃。味道細膩,大餅一夾跟吃咸豆包一個味兒。

我覺得最好吃的,是用羊肉、羊血腸切碎後在鐵板上加蔥頭爆熟。油鼓鼓的,非常膻氣,再加上孜然和辣醬,將餅烤熱了剖開一夾……我幾乎每天都要來一份,倒是同去的馬兔子一口下去就放話再也不吃羊肉了。馬拉喀什有個熟悉的檔口,去他家吃了三五次。據夥計說,他十二歲就開始做這個,一做十幾年,估計還要代代相傳。

這個肉碎版的大餅夾一切,十元左右,已經是良心價了。本地人有時不要大餅,直接要一切。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擎勺,右扶床,三盤一切落柔腸。

後來去到了坦吉爾,發現竟是烤雞之都。點了一份烤雞套餐。一隻碩大的肥雞,不要299,不要199,只賣99。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四個人一隻雞真的吃不完啊。也會贈上大餅,吃不了。盤子裡的米飯當菜吃。賣相好,但水滔滔的很差勁。

成品還蓋上一堆薯條,大餅在一旁安逸的等著夾肉。

最後,這裡的甜食也很豐富,而且是略貴的。120第納爾~~約80軟妹幣一公斤。拿國內稻香村的點心做參照,實在是不便宜。我們也不太喜歡,吃完一手黏,甜到憂傷。

後來到了得土安和拉巴特,逛了設在街頭的農貿市場,發現物價瞬間平抑下來。披薩一張十來塊錢人民幣,水果蔬菜都很豐富廉價。可惜吃了十幾天大餅夾一切,已經沒什麼胃口了。

談起吃,這幾乎是我國群眾表達情感最一致的領域了:哪都沒有中國的吃食好!在外各種餐食吃個遍,即便是挑出刺身、大蝦、冬陰功、鵝肝、牛排、羅宋湯等十多種我最愛吃的東西來,換著樣我也吃不了兩周。而咱自己的涮羊肉,連吃五六頓跟過家家一樣。當然,老外們也並不都如網上傳的那麼愛吃中餐。一兩頓還好,自己聚會依舊是去家鄉口味。一方水土一方人,口味這東西受地域習慣影響,太主觀了。說中國菜征服世界,還真沒到那個份上。

剛才說到城市佈局,全摩洛哥都一樣。保存完好的伊斯蘭風格的麥迪那和歐式的新城區。北部地中海沿線城市更是濃濃的西班牙風格。清真寺宣禮塔隨處可見,不過是分了S,M和L號。卡薩布蘭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是XXXL號的。門票將近一百,我就沒進去。

XXXL號的哈桑二世清真寺

XXL號的庫圖比亞清真寺以及巡遊馬車

清真寺旁的足球少年

當地人對足球的熱愛是超越一切的,外人看來簡直是全國唯一的娛樂。到處都有球場,到處也都是球場。小孩子們踢球踢飛了,我幫著去撿。一腳開回去,孩子們目瞪口呆並鼓掌。別看咱國家隊不行,蜀黍可是練過的。中年老年男人全部擠在咖啡館——其實就是茶廳裡,一人只點一杯茶,擠的密密匝匝的看球。

當然,只是浮萍掠影的看看,沒什麼心得。無論平民的麥迪那還是皇宮,或者尤素福神學院,繁複的阿拉伯雕花和馬賽克遍地都是,依稀可見當年阿拉伯文明的繁榮。只是巴迪皇宮毀損嚴重,只有巨型的大鳥駐守在遺跡當中。

後來的日子裡,我們幾次進入各家皇城遺跡,無一例外的看到了這種大鳥。我們猜測這些鳥的來歷——特裡王說:必是前世的衛兵轉世,依舊守護著這裡。我說那真是慘,投胎還要站崗。

遺址殘殘破破的只剩一點遺跡,只有神鳥衛守。

當地的居民大約是20%的柏柏爾人和80%的阿拉伯人。柏柏爾人依舊穿著他們的長袍“吉拉巴”,有個尖尖的帽子,防風保暖防曬一袍多用。婦女們大都是長袍和包頭。我們稱為“袍子罩一切”。大袍子裡毛衣秋褲可勁兒的亂傳都看不出來。所以見到他們市場裡竟然有賣絲襪的,就很不解,有意義麼?

年歲大一點的柏柏爾人普遍不讓拍照,尤其是不能拍眼睛。一拍就躲,或者擺手,或者出言阻止。年輕人則爭相與外國人合影,各個笑顏如花。

這裡的人特別漂亮,歐式的立體面龐,五官富有中東特有的柔和線條。女人們大都包頭不遮臉,人人都是深邃的眼神和長長的睫毛。東西方交匯的地方,果然是博採眾長。據說伊朗人也很好看,我還沒有去過。

送冰淇淋妹一個,很好看,不過不是典型的摩洛哥美女。

送小攤帥哥一個,穿三葉草

袍子罩一切——吉拉巴長袍

尖尖的帽子,戴上有點像妙脆角

大城市裡,吉拉巴配棒球帽也不少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