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盛利:辛勞“南繁”的育種人

本報訊每到冬季, 市農科院就有這樣一個群體, 他們像候鳥一樣遷徙, 從千里冰封的錦州到椰風海韻的三亞去育種, 半個世紀以來從未間斷, 他們被稱為“南繁”育種人, 盛利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所謂“南繁”, 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冬季海南島南部獨有充裕的光溫資源, 對農業科研的育種材料進行選育加代、測配、雜交、鑒定、擴繁、繁制種, 使品種選育開發推廣時間縮短, 進程加倍。 農科院到目前為止未涉獵轉基因的技術, 一直傳承著傳統的研究方式, 所以在農作物研究中“南繁”這一環節顯得尤為重要。

“南繁”在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上的作用舉足輕重不可或缺。 2016年盛利的“南繁”之路與往年不同的是, 這一次來到三亞他在是一名農技師的同時更成為了一名拓荒者。 新建基地第一年用於科研試驗, 土地因荒蕪和雜亂需按育種的要求重新整合, 需翻耕、耙壓和打井等環節, 而這項工作需既懂科研又有機耕技術的有經驗的人員承擔, 非盛利莫屬。 嚴寒的冬季, 北方人如果能在海南度過是最幸福的事兒了。 然而等待盛利的不是“天堂”般的生活, 而是艱辛。 海南工作是作物育種、繁殖一個完整的過程, 工作週期一般為5個月。 條件艱苦、待遇低, 腦力和體力並用, 整地、播種、間苗、打藥、除草、耕地、澆灌、抗旱、排澇、雜交授粉、看護、收穫、托運等這些工作盛利都是在用心地幹。
住的是臨時搭建的板房。 板房不隔熱, 不通風, 酷暑難耐, 室溫常常在33°C以上。 日常生活輪流做飯, 經常一日2餐, 將就一頓飯也是常事。 吃著不符合北方人胃口的菜飯, 汗水和塵土不時落入口中。 種子種下後怕旱需澆水, 澆灌時一般都連夜進行, 盛利總是光著腳頂著水流佈置管子, 每次都濕透全身, 他趔趄地穿梭在泥濘的田間, 汗水、泥水交織在一起, 整個就是一個泥人。 2016年“南繁”的任務是玉米、高粱、花生三個作物2.4萬份試材。 “南繁”人員分三批進駐海南育種基地, 盛利帶領的首批隊員嚴格按海南育種技術大綱實施作業, 把作物的每個關鍵生長發育階段及時向課題主持人彙報並發送圖片, 使遠在錦州的科研人員隨時掌握作物狀態。
從播種到收穫近5個月的時間裡, 盛利和隊友們要對每份材料和組合的二十多項指標進行田間觀察、記錄。 有些活兒需蹲著或貓腰進行, 有時甚至坐或單腿跪在地上, 其中辛苦只有幹過的人才知曉。 正是有了盛利和像盛利一樣辛勞“南繁”的育種人, 他們在阡陌中播種、耕耘、收穫, 年復一年, 用心血和汗水換來了我市農業科技的發展, 展現了天地間一幅幅精美的畫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