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古方治大病」真方白丸子聯合地黃飲子治療痙證一例

患者焦XX,男, 59歲, 2017年6月23日因肺癌腦轉移確診2月餘化療後、腦梗塞, 間斷抽搐發作經門診收入我科治療。 患者言語蹇澀, 表達困難。 右側肢體痿軟, 活動不利, 行走不穩欲僕。 面紅, 舌黯, 苔白, 肢涼, 脈沉細弱。 納可。 顱腦MRI示:左側額頂交界區囊性占位伴大面積水腫。 右側丘腦、左基底腦梗。 胸部CT示:右肺占位、縱隔淋巴結腫大, 左側少量胸腔積液。 近一月來右側肢體抽搐反復發作。 約4-5日一次, 持續約4-5分鐘可自行緩解。

辨證:風痰阻絡, 以祛風化痰通絡為法。 急則治其標, 先選真方白丸子加減控制痙證發作。 真方白丸子來源於元代《瑞竹堂方》諸風門篇。

(組成:半夏, 白附子, 天南星, 天麻, 川烏, 全蠍, 木香, 枳殼)。 方選半夏, 白附子, 天南星, 天麻, 全蠍, 木香, 枳殼聯合蘄蛇、地龍搜風通絡, 黃芪、當歸益氣養血, 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 金蕎麥、芥子、土茯苓等治療原發病。 一周後患者症情穩定, 下地活動行走穩健, 抽搐自入院以來未作。 服用8劑中藥後, 減用白附子、全蠍, 其餘基本繼續再服4劑。 患者病情穩定, 行走自如, 無抽搐發作。 惟語言仍欠清利。

患者面紅足涼明顯, 證屬下元虛衰, 虛陽上浮, 語言蹇澀因痰濁隨虛陽上泛, 堵塞竅道而致。 “足少陰腎脈夾舌本, 腎虛精氣不能上承, 痰濁隨虛陽上泛堵塞竅道, 故舌強不能言;陰虛內熱, 故口幹不欲飲, 虛陽上浮, 故面赤;腎陽虧虛,

不能溫煦於下, 故足冷;脈沉細弱是陰陽兩虛之象。 治宜補養下元, 攝納浮陽, 佐以開竅化痰。 方選地黃飲子, 來源宋代《聖濟總錄》。 用熟地黃、山茱萸補腎陰, 石斛、麥冬、五味子養肺腎, 以求金水相生, 壯水濟火。 石菖蒲與遠志、茯苓合用, 取開竅化痰通絡之功。 考慮患者體瘦痰火偏盛, 去附、桂, 保留真方白丸子的膽南星等以清化痰熱;兼加黃芪、人參以益氣。 7.5日加用地黃飲子3劑後, 患者語言轉利, 複予該方7劑, 出院口服中藥治療為主。 至7.9出院時, 患者半月余抽搐未作, 肢體活動明顯恢復, 語言有所恢復。 古方取效甚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