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醫患:相愛,還是傷害?田野式調查揭秘真實的醫患關係

醫患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醫鬧”怎麼化解?醫療糾紛究竟有無破題路徑?這幾年,隨著“醫鬧”事件不時出現在人們的眼球中,一系列這樣的問題進入了人們的思考範圍。

“必須用智慧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孫曉飛告訴記者。 在其新作《我們 醫與患:相愛,還是傷害?》中,孫曉飛用田野調查式的採訪展現了現在醫生群體的生存現狀。 他更希望以這本書為引子,引發社會各界對醫患關係的再思考,尋找到醫患關係之間最好的狀態。

《我們 醫與患:相愛還是傷害?》封面。 資料圖

一個醫療團隊引發的醫患關係思考

孫曉飛現在擔任《中國老年》雜誌主編。 他對醫患關係的思考來源於國內一個頂尖的神經外科醫生團隊—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 神經外科的首席專家淩峰曾經是鳳凰衛視女主播劉海若的主治醫生。 劉海若2002年在英國旅行時遭遇列車出軌事故,深度昏迷不醒。

在淩峰及其團隊的救治下,劉海若腦復蘇成功,轉危為安。 從那時候起,淩峰和她的團隊引起了國際醫療界的廣泛關注。

後來,孫曉飛的一位朋友患病,很多醫院都說治不了。 他找到了淩峰,得到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這兩件事情引起了孫曉飛強烈的興趣:這個國際頂尖的團隊是怎樣對待病人的,是怎樣在醫療技術上向更高的山峰登攀的?

“大醫精誠”“用心”“把病人放在重要的位置”,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把很多類似這樣的話語做成了條幅掛在辦公室裡。 孫曉飛聽說後就萌生了去科室看一看的衝動。 歷時三個多月,孫曉飛完成了對科室醫生以及患者的採訪。

對醫生的採訪只能見縫插針,利用他們中午休息時間進行。

但是孫曉飛發現,很多醫生中午根本就沒有休息時間,有的甚至連午飯都省了,只為了多看幾個病人。

在《我們 醫與患:相愛,還是傷害?》這本書中,孫曉飛還原了很多採訪時的場景。 他一點也不擔心有人說這本書是對宣武醫院神經外科的炒作,“如果是給醫院做廣告,通常應該是推崇模式。 但是我在這本書中提到了他們面臨的很多困境以及醫生的失誤,還有一些他們的自省式反思式思考,這些思考是可以代表醫生群體主流的一些思考。 ”

孫曉飛覺得,一本書中只單獨講述一個醫療團隊的故事是不夠的,它應該被拓展得更寬闊一些,便想到了從醫患矛盾的角度入手。 “當時醫患關係還是挺緊張的,發生了好幾起殺醫、傷醫事件,就覺得不是簡單宣傳好一個團隊就可以了,還要告訴整個社會,醫患矛盾是由什麼引起的,到底應該怎樣去解決。

”孫曉飛說。

所以,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重建多重倫理關係”“疾病、醫生和病人”“政府與醫院、醫生和病人之間的倫理關係”等章節,融匯了中西思想精華,探討破解中國醫患關係困局的方法。

醫患關係應像夫妻關係:是我們,而非你、我

“通常來說,我們認為現在的醫學對人體解刨、人體的基本結構是瞭解的。 但是事實上在一些個體的認知上,仍然存在盲區,例如個別的人骨骼與普通人相比會發生變化。 ”孫曉飛向記者講述了自己採訪到的一個事例。

“梁建濤是宣武醫院神經外科的副主任醫師。

有一次,他做一個三叉神經痛的手術。 因為病人的腦部骨骼有一點點變化,擋住了一根神經。 梁建濤做手術的時候沒有發現這個問題,而是按照傳統的、常規的方法做了手術。 術後,病人的病情沒有得到緩解。 ”孫曉飛說,“一般的醫生可能就說我也沒有辦法了,手術已經做過了,我確實盡到責任了。 但是這個醫生特別負責任,就覺得這個病人家境不好,如果放棄了,他這一輩子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來北京接受手術治療了。 所以,他就跟患者提出來說能不能再做一次手術。 ”

一般來說,“二進宮手術”是很需要醫生的良知和勇氣的,因為風險太大了。 不僅是患者醫療費用增加,如果再解決不了問題,患者會怎麼看你?做了第二次手術之後再不成功,同行該怎麼評價你?“有些醫生,確實是不顧個人的得失,想方設法地為病人解決問題。 ”孫曉飛感慨地說道。

“如果你相信一個醫生,願意把生命交到他的手裡,就應該像信仰宗教一樣,不要去考慮後果。一旦有了難以接受的後果,內心要能夠承擔。”孫曉飛說,“但是現在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信任不是這樣的。很多時候,病人把生命交給醫生解決疾病困擾的時候是信任他們的,可是一旦問題解決不了或者沒有按照他們預想的那樣完美,就會馬上怪罪醫生。這才是最要命的。”

這是中國第一本關注醫生群體的挫折、煩鬱及省思的書,可以讓公眾瞭解到出現醫療意外之後,醫生內心的震動、不安、鬱結和徘徊不去的自我否定,瞭解他們會採取什麼樣的補救措施來應對,讓公眾看到他們內心的惶惑與反思,以及獲取心靈安寧的渴望。

《我們 醫與患:相愛,還是傷害?》這本書受到了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楊燕綏、《民國清流》系列圖書作者汪兆騫、《鄧小平與中美建交風雲》作者錢江等人的推薦。

孫曉飛認為,這本書得到這麼多人推薦的最主要的理由之一是其給出了一個解決醫患矛盾的方法。“過去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事情出來以後總是批評指責一方,輿論也總是站在弱勢的一方。”孫曉飛對記者說,“實際上我們是一個社會共同體,我在書裡把它列為倫理共同體。我把最合諧的醫患關係比擬為夫妻關係,即最好的醫患關係過分強調彼此,不是明顯地分開哪是你、哪是我,而是夫妻之間要建設的一個概念----‘我們’。我們來共同面對和戰勝疾病。醫生認為醫患應該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要共同應對的同一個敵人就是疾病,但是很多時候是做不到的。”孫曉飛在書中從中國倫理哲學的角度提出,醫患之間的倫理關係要逐漸過渡到類似于夫妻這樣的倫理關係上。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 醫與患:相愛,還是傷害?》不僅包含了大量的田野式採訪調查,還引入了中國傳統儒學來觀照醫患關係中的價值失範,並運用福柯及哈貝馬斯的理論來尋求解決之道。

孫曉飛說:“寫一本書只是打開了一扇窗戶,指出了一個方向,不是希望它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社會問題的學者,試圖為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指出解決方向,指導讀者用我們給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很難說這個方法能被人人都採用。希望讀到這本書的人,無論是醫生、患者,還是行業管理人員,一旦他們遇到醫患衝突和矛盾,可以試著去創建一種包含了中國倫理智慧也包含了現代思想的商談機制,或者能夠考慮更多的其它問題因素,把衝突消解、緩和,從而有效建設和諧社會。”

”孫曉飛感慨地說道。

“如果你相信一個醫生,願意把生命交到他的手裡,就應該像信仰宗教一樣,不要去考慮後果。一旦有了難以接受的後果,內心要能夠承擔。”孫曉飛說,“但是現在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信任不是這樣的。很多時候,病人把生命交給醫生解決疾病困擾的時候是信任他們的,可是一旦問題解決不了或者沒有按照他們預想的那樣完美,就會馬上怪罪醫生。這才是最要命的。”

這是中國第一本關注醫生群體的挫折、煩鬱及省思的書,可以讓公眾瞭解到出現醫療意外之後,醫生內心的震動、不安、鬱結和徘徊不去的自我否定,瞭解他們會採取什麼樣的補救措施來應對,讓公眾看到他們內心的惶惑與反思,以及獲取心靈安寧的渴望。

《我們 醫與患:相愛,還是傷害?》這本書受到了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楊燕綏、《民國清流》系列圖書作者汪兆騫、《鄧小平與中美建交風雲》作者錢江等人的推薦。

孫曉飛認為,這本書得到這麼多人推薦的最主要的理由之一是其給出了一個解決醫患矛盾的方法。“過去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事情出來以後總是批評指責一方,輿論也總是站在弱勢的一方。”孫曉飛對記者說,“實際上我們是一個社會共同體,我在書裡把它列為倫理共同體。我把最合諧的醫患關係比擬為夫妻關係,即最好的醫患關係過分強調彼此,不是明顯地分開哪是你、哪是我,而是夫妻之間要建設的一個概念----‘我們’。我們來共同面對和戰勝疾病。醫生認為醫患應該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要共同應對的同一個敵人就是疾病,但是很多時候是做不到的。”孫曉飛在書中從中國倫理哲學的角度提出,醫患之間的倫理關係要逐漸過渡到類似于夫妻這樣的倫理關係上。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 醫與患:相愛,還是傷害?》不僅包含了大量的田野式採訪調查,還引入了中國傳統儒學來觀照醫患關係中的價值失範,並運用福柯及哈貝馬斯的理論來尋求解決之道。

孫曉飛說:“寫一本書只是打開了一扇窗戶,指出了一個方向,不是希望它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社會問題的學者,試圖為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指出解決方向,指導讀者用我們給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很難說這個方法能被人人都採用。希望讀到這本書的人,無論是醫生、患者,還是行業管理人員,一旦他們遇到醫患衝突和矛盾,可以試著去創建一種包含了中國倫理智慧也包含了現代思想的商談機制,或者能夠考慮更多的其它問題因素,把衝突消解、緩和,從而有效建設和諧社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