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耐克出事透視互聯網+運動服裝:李甯需要像“吳秀波”那樣發力

最近315的耐克限量版球鞋假氣墊風波, 讓運動用品這個事情再次引發社會關注。 而莆田產的各種運動用品, 更是故事太多, 讓人聽了無語。

智慧穿戴早就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 從手錶到眼鏡, 確實給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 2015年7月, 李甯聯合小米生態鏈子公司華米科技, 正式推出了兩款智慧跑鞋。 作為國產運動鞋服傳統品牌的李寧推出新款跑鞋本不是新聞, 但這次發佈的兩款跑鞋卻顛覆了李寧公司以往的產品, 穿上這種鞋跑步, 人們能夠獲得自己在運動時的相關資料。

其實, 不管是李寧公司發佈的這兩款智慧跑鞋, 還是其他以前出現過的智慧跑鞋, 都有兩個功能, 一個是在鞋裡面置入的晶片能採集跑步資料, 另一個是它能夠用自己所謂專業的資料演算法進行計算。 一個是監測, 一個是計算。 智慧跑鞋會採集跑步的距離、速度、路線、卡路里消耗,

包括前後腳掌落地狀態分析, 會產生一系列的資料, 然後通過獨特的演算法計算, 報告到小米的APP, 使用者就能夠看到。 這其實就是一個監察、分析、回饋的機制。 所以, 很多跑步的人穿上它會有一個比較新奇的感覺——畢竟是一個會把自己的東西變得視覺化、資料化的產品。

以往, 一提到智慧穿戴產品, 人們往往覺得它很高大上, 價格肯定不便宜。 但是這次李寧發佈的兩款智能跑鞋, 最貴也還不到400元。 所以有些朋友心裡犯嘀咕, 價格這麼便宜, 品質有沒有保證呢?

李甯作為中國最為知名的本土品牌之一, 這兩年交出的答卷並不讓人滿意。 公開財報顯示, 李寧公司2014年淨虧損達到7.8億元, 這已經是公司連續三年虧損。 2014年上半年,

就在其他多家運動品牌淨利潤表現出現好轉的時候, 李甯公司依然巨虧。 為什麼?

李甯公司其實是經濟結構調整中受到巨大衝擊的犧牲品。 李寧曾經是耐克和愛迪達之外的第三大體育用品品牌, 在國內是第一大品牌, 它在2008年也就是李寧參加奧運會開幕式的那年達到了全盛高峰。

但是那一年它開始換標。 李寧公司的整個經營方式落後於這個時代, 比如它對人口紅利的判斷、對年輕化的把握都有問題。 它本身體量就大, 調整起來壓力也大, 結果所有的體育用品, 比如鞋、襪、衣服等庫存都很多。 虧損就是因為庫存太多, 庫存太多就是因為對消費者的趨勢和偏好的判斷出了問題。 某種意義上就跟普通女裝、男裝一樣, 大量的庫存讓它一直虧, 轉身特別難。 像別的小品牌, 可能以前只有它市值的幾分之一, 轉型很快, 沒有那麼大的負擔。 而且李寧有很多實體店, 實體店多, 壓力也很大。 所以李寧公司的日子不好過, 所有的壞事它都遇上了, 包括它的團隊, 以前找的都是香港、臺灣地區的投資者以及新加坡等地的海外華人。
這批海外華人從來沒有做過10億人的華人市場, 他們年紀很大, 經驗都是城市的經驗。 李寧也比較好說話, 給了他們很大的授權, 結果換一批不行, 再換一批還不行, 換了三批都不行, 最後李寧親自上陣。 從目前看, 虧損有所收窄, 但是畢竟“敗軍之將, 難以言勇”, 長期以來積累的很多問題還要慢慢消化。

老話說“窮則思變”, 李寧公司正在遭遇業績連續下滑的挑戰, 所以宣佈推出智慧跑鞋也不足為奇。 李寧在很多科技公司當中選擇小米公司來合作, 真的是煞費苦心。 但是, 李寧和小米的強強聯手是否能夠幫助李寧公司扭轉下滑的業績, 有點取決於運氣成分, 不過從目前的方式來看是對的。 比如這次的兩款智慧跑鞋,採取的是O2O的辦法,就很好地解決了庫存的問題。先訂然後再出產品,這樣好控制整個成本,不至於再出現以前那樣“生產100個,只能賣50件,剩下50件送都沒人要”的情況。另外,小米在智慧硬體方面有一個開放式的思維,但又有攻擊性很強的行為,一般的小公司、小品牌受不住這麼強大的壓力。李寧虧損了三年,總共虧了二十多億,市值七八十億,不見了一大半。這個公司最壞的事情已經發生過了,小米給它帶來的衝擊用廣東話講就是“灑灑水”,所以它反而願意跟小米玩,哪怕三刀六洞,再激烈的方案,它可能都會配合。事實上,李甯進軍智慧運動這一塊的決心也很大。雖然我跟這家公司沒有商業合作,但是我跟李寧私下接觸很多,他是很謙和的人,而且骨子裡特別愛運動。之前我跟他開玩笑,“你的廣告不要找某某運動員,看上去比較樸實,沒有明星相。”但是他說他就喜歡跟運動員在一起。所以他對運動或者對智慧運動的專注,應該是回到了他最喜歡、最熱愛的事情上。怕就怕這個,他只要喜歡這個事情,投入資源去做,總比再繼續做衣服、庫存堆積如山要好。李寧公佈這個合作的當天股價漲了,之後7月15日李寧的股價也微漲了一些。香港市場最近也是兵荒馬亂,特別像體育用品,已經毫無新鮮感。所以我覺得,它還能有一點兒變化,說明資本市場對這個事情還有一點點期望值,就是有曙光,但能不能做成還是看它的運氣。

小米有自己的APP,有上千萬的活躍用戶,能夠為李甯智慧跑鞋在社交化互動體驗方面發發力。小米的一些消費群體,也可以為李寧帶來一些潛在的用戶、潛在的消費動力。小米用戶是很活躍的社交群體,李寧則還不懂怎麼樣與年輕人對話,正好互補。李寧給硬體,小米給軟體,一個負責牛一個負責慢,加起來就是“慢牛”。所以這個組合還行,互補很明顯:小米懂的事,李寧這個品牌一定不會懂,而李寧懂的事,小米不會幹。這種組合我覺得反而有趣。

有人擔心,這次李寧和小米聯手推出的低價跑鞋,號稱媲美千元級的跑鞋,產品聽起來貌似無可挑剔,但是產品有沒有市場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講一個故事,兩個賣鞋的商人到非洲去,非洲是沒人穿鞋的,樂觀的人覺得市場很大,悲觀的人覺得很絕望。現在穿戴智慧設備市場的現狀是,蘋果的手錶好一些,而其他各類手環也就是百萬級的銷售,而且用起來的效果不是很好,消費者還沒有特別接受這個東西,但是鞋子會好一些。我們以前開玩笑,有人問神父說:“我祈禱時抽煙行不行?”神父說:“肯定不行。”另外一個人說:“我抽煙的時候能祈禱嗎?”神父說:“還不錯。”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專門一個智慧設計,讓它加上一雙鞋子,大家會覺得很怪,但是本身就是一雙鞋,然後附帶一個智慧的東西,大家接受起來會容易得多。這個小小的轉換對於中國的消費者來講是很重要的。因為中國的消費者是全世界最“傲嬌”的消費者,大家對性價比極敏感,而且可供大家挑選的產品特別多。在這種情況下,誰先做智慧跑鞋,誰就能夠在市場上做到快、佔有率高、編的故事多,可能就會有一個比較大的、推動這個市場的作用。

其實耐克、愛迪達也做過智慧跑鞋,但是銷售不佳,前面銷售的放晶片的牌子已經不做了,另外一個也在斷貨,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不是說明它們對硬體產品不看好,而是說明它們不擅長。為什麼不擅長?因為它們缺乏像小米這樣花錢來“燒”市場的行為。很多外資的互聯網公司在中國都慘敗,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它們都看不上,覺得不靠譜、看不懂,可最終它們都被本土的互聯網巨頭打敗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外面的經驗對中國智慧跑鞋不會有特別大的參考作用。它做成了,不一定說明中國能成,它做不成,不一定說明中國也做不成。從這個角度來講,我比較看好這個市場。

關於智慧鞋子,有人問,有多少人會低下頭,或者是在脫鞋的那一刻,從中去提取一些數字進行分析呢?有沒有必要?

實際上,這個事已經變成很傻瓜化的了。它就是一個APP,最後都是在手機終端上看,基本上不用看鞋子。對它們來講,就是一個APP顯示你今天走了多少路,一個手環能做到這個事,鞋子也能做到。

現在市場上的智慧設備很多,沒法判斷它到底有多準確,所以就看誰做得好,誰做的客戶體驗好。這些東西的成本都不高,比如手環是一兩百塊錢一個,鞋也是幾百塊錢一雙,價格不太會成為干擾。但是功能怎麼樣,用起來是不是舒服,APP是不是好玩很重要。另外,我覺得它以後甚至會有娛樂功能和其他功能,它變成年輕人的一個時尚用品,這樣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僅僅打健康牌是不夠的,它所有的健康功能都是輔助性的。

跟國際大牌耐克等在智慧跑鞋上的佈局相比,李寧公司發力較晚,但是比較有針對性,比如價格比較低。在這種情況下,李寧公司能夠後來居上嗎?

其實,這不太取決於李寧公司,而取決於中國的消費者。李寧已經很久沒有驚喜給大家了,大家會覺得它是一個大叔品牌,而且是比吳秀波還老的那種大叔,又不帥。但是吳秀波看上去比較時尚一點,所以李寧公司現在幹的事情就是把李甯“吳秀波化”。這個方向是對的,這個節奏也對,但是大家能不能接受,就取決於它推廣的時候能不能觸動消費者。這裡面有運氣的成分,也有操作的成分,所以要看它真正推行時候的具體玩法。因為李甯的智慧跑鞋從性價比和功能來講都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是不錯的東西。

那麼,李寧公司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著手提升業績呢?我認為,應該找新的產品,包括智慧化、智慧穿戴,鞋也好、衣服也好,還有其他東西都是可以做的。還要研究消費者的特點,消費者喜歡什麼東西,他們真正需要什麼,要有一個排序,集中資源去做這個事,而不是通過把自己變成一個跨國公司,用各種管理、層級這種可能已經落後於時代的方法去做。還是要回到產品本身,要回到一個年輕的公司,回到一個創業的公司,把以前的包袱丟掉,把以前成功的經驗都忘掉,重新當作自己什麼都不懂。

說完李寧,我們再說小米公司,這次李寧公司選擇它作為自己的合作夥伴。現在流行跨界,跟專業人合作,做自己不專業的事情,從中分得一杯羹。這在將來會是一種趨勢,小米這麼做,360也在這麼做,包括BAT都在這麼做,但是它們不指望這個東西賺錢。就跟帝國版圖一樣,要把這個地方擴張,所謂此消彼長,你佔領了這塊市場,這個市場掛著你的旗號,對對手就是一個擠壓。大的互聯網公司還是在做這種分割、侵佔。所以對傳統公司來講這是一個好的機會。

《互聯網新物種新邏輯(常讀·趣味集系列)》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陸新之 主編

上篇 互聯網+進行時

方興未艾的人工智慧 003

“雙十一”貌似已經老了 009

潛滋暗長的眾籌 016

電商網站+線下書店 032

互聯網時代快遞企業趕緊上市 038

互聯網+家居業帶來的變化 046

互聯網+婚戀:世紀佳緣牽手百合網 052

互聯網+運動服裝:李甯需要“吳秀波化” 057

新玩意3D列印怎麼玩? 064

電商上市衝擊波 070

15歲維琪百科的成長煩惱 090

互聯網餐飲案例:西少爺肉夾饃內訌 097

來去匆匆的比特幣 104

互聯網時代體育這樣玩 111

下篇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各種嘗試

內地電影公司對接好萊塢大款 149

首富更迭折射中國經濟變化 154

曾經起舞的“大象”IBM如何轉型 160

分拆“恐龍”——惠普 168

三星手機為何遭遇滑鐵盧 175

全球餐飲巨頭百勝集團在中國業績下滑 181

足協單飛,中國足球有望活出真我 188

迪士尼的佈局與運作 195

比如這次的兩款智慧跑鞋,採取的是O2O的辦法,就很好地解決了庫存的問題。先訂然後再出產品,這樣好控制整個成本,不至於再出現以前那樣“生產100個,只能賣50件,剩下50件送都沒人要”的情況。另外,小米在智慧硬體方面有一個開放式的思維,但又有攻擊性很強的行為,一般的小公司、小品牌受不住這麼強大的壓力。李寧虧損了三年,總共虧了二十多億,市值七八十億,不見了一大半。這個公司最壞的事情已經發生過了,小米給它帶來的衝擊用廣東話講就是“灑灑水”,所以它反而願意跟小米玩,哪怕三刀六洞,再激烈的方案,它可能都會配合。事實上,李甯進軍智慧運動這一塊的決心也很大。雖然我跟這家公司沒有商業合作,但是我跟李寧私下接觸很多,他是很謙和的人,而且骨子裡特別愛運動。之前我跟他開玩笑,“你的廣告不要找某某運動員,看上去比較樸實,沒有明星相。”但是他說他就喜歡跟運動員在一起。所以他對運動或者對智慧運動的專注,應該是回到了他最喜歡、最熱愛的事情上。怕就怕這個,他只要喜歡這個事情,投入資源去做,總比再繼續做衣服、庫存堆積如山要好。李寧公佈這個合作的當天股價漲了,之後7月15日李寧的股價也微漲了一些。香港市場最近也是兵荒馬亂,特別像體育用品,已經毫無新鮮感。所以我覺得,它還能有一點兒變化,說明資本市場對這個事情還有一點點期望值,就是有曙光,但能不能做成還是看它的運氣。

小米有自己的APP,有上千萬的活躍用戶,能夠為李甯智慧跑鞋在社交化互動體驗方面發發力。小米的一些消費群體,也可以為李寧帶來一些潛在的用戶、潛在的消費動力。小米用戶是很活躍的社交群體,李寧則還不懂怎麼樣與年輕人對話,正好互補。李寧給硬體,小米給軟體,一個負責牛一個負責慢,加起來就是“慢牛”。所以這個組合還行,互補很明顯:小米懂的事,李寧這個品牌一定不會懂,而李寧懂的事,小米不會幹。這種組合我覺得反而有趣。

有人擔心,這次李寧和小米聯手推出的低價跑鞋,號稱媲美千元級的跑鞋,產品聽起來貌似無可挑剔,但是產品有沒有市場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講一個故事,兩個賣鞋的商人到非洲去,非洲是沒人穿鞋的,樂觀的人覺得市場很大,悲觀的人覺得很絕望。現在穿戴智慧設備市場的現狀是,蘋果的手錶好一些,而其他各類手環也就是百萬級的銷售,而且用起來的效果不是很好,消費者還沒有特別接受這個東西,但是鞋子會好一些。我們以前開玩笑,有人問神父說:“我祈禱時抽煙行不行?”神父說:“肯定不行。”另外一個人說:“我抽煙的時候能祈禱嗎?”神父說:“還不錯。”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專門一個智慧設計,讓它加上一雙鞋子,大家會覺得很怪,但是本身就是一雙鞋,然後附帶一個智慧的東西,大家接受起來會容易得多。這個小小的轉換對於中國的消費者來講是很重要的。因為中國的消費者是全世界最“傲嬌”的消費者,大家對性價比極敏感,而且可供大家挑選的產品特別多。在這種情況下,誰先做智慧跑鞋,誰就能夠在市場上做到快、佔有率高、編的故事多,可能就會有一個比較大的、推動這個市場的作用。

其實耐克、愛迪達也做過智慧跑鞋,但是銷售不佳,前面銷售的放晶片的牌子已經不做了,另外一個也在斷貨,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不是說明它們對硬體產品不看好,而是說明它們不擅長。為什麼不擅長?因為它們缺乏像小米這樣花錢來“燒”市場的行為。很多外資的互聯網公司在中國都慘敗,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它們都看不上,覺得不靠譜、看不懂,可最終它們都被本土的互聯網巨頭打敗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外面的經驗對中國智慧跑鞋不會有特別大的參考作用。它做成了,不一定說明中國能成,它做不成,不一定說明中國也做不成。從這個角度來講,我比較看好這個市場。

關於智慧鞋子,有人問,有多少人會低下頭,或者是在脫鞋的那一刻,從中去提取一些數字進行分析呢?有沒有必要?

實際上,這個事已經變成很傻瓜化的了。它就是一個APP,最後都是在手機終端上看,基本上不用看鞋子。對它們來講,就是一個APP顯示你今天走了多少路,一個手環能做到這個事,鞋子也能做到。

現在市場上的智慧設備很多,沒法判斷它到底有多準確,所以就看誰做得好,誰做的客戶體驗好。這些東西的成本都不高,比如手環是一兩百塊錢一個,鞋也是幾百塊錢一雙,價格不太會成為干擾。但是功能怎麼樣,用起來是不是舒服,APP是不是好玩很重要。另外,我覺得它以後甚至會有娛樂功能和其他功能,它變成年輕人的一個時尚用品,這樣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僅僅打健康牌是不夠的,它所有的健康功能都是輔助性的。

跟國際大牌耐克等在智慧跑鞋上的佈局相比,李寧公司發力較晚,但是比較有針對性,比如價格比較低。在這種情況下,李寧公司能夠後來居上嗎?

其實,這不太取決於李寧公司,而取決於中國的消費者。李寧已經很久沒有驚喜給大家了,大家會覺得它是一個大叔品牌,而且是比吳秀波還老的那種大叔,又不帥。但是吳秀波看上去比較時尚一點,所以李寧公司現在幹的事情就是把李甯“吳秀波化”。這個方向是對的,這個節奏也對,但是大家能不能接受,就取決於它推廣的時候能不能觸動消費者。這裡面有運氣的成分,也有操作的成分,所以要看它真正推行時候的具體玩法。因為李甯的智慧跑鞋從性價比和功能來講都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是不錯的東西。

那麼,李寧公司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著手提升業績呢?我認為,應該找新的產品,包括智慧化、智慧穿戴,鞋也好、衣服也好,還有其他東西都是可以做的。還要研究消費者的特點,消費者喜歡什麼東西,他們真正需要什麼,要有一個排序,集中資源去做這個事,而不是通過把自己變成一個跨國公司,用各種管理、層級這種可能已經落後於時代的方法去做。還是要回到產品本身,要回到一個年輕的公司,回到一個創業的公司,把以前的包袱丟掉,把以前成功的經驗都忘掉,重新當作自己什麼都不懂。

說完李寧,我們再說小米公司,這次李寧公司選擇它作為自己的合作夥伴。現在流行跨界,跟專業人合作,做自己不專業的事情,從中分得一杯羹。這在將來會是一種趨勢,小米這麼做,360也在這麼做,包括BAT都在這麼做,但是它們不指望這個東西賺錢。就跟帝國版圖一樣,要把這個地方擴張,所謂此消彼長,你佔領了這塊市場,這個市場掛著你的旗號,對對手就是一個擠壓。大的互聯網公司還是在做這種分割、侵佔。所以對傳統公司來講這是一個好的機會。

《互聯網新物種新邏輯(常讀·趣味集系列)》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陸新之 主編

上篇 互聯網+進行時

方興未艾的人工智慧 003

“雙十一”貌似已經老了 009

潛滋暗長的眾籌 016

電商網站+線下書店 032

互聯網時代快遞企業趕緊上市 038

互聯網+家居業帶來的變化 046

互聯網+婚戀:世紀佳緣牽手百合網 052

互聯網+運動服裝:李甯需要“吳秀波化” 057

新玩意3D列印怎麼玩? 064

電商上市衝擊波 070

15歲維琪百科的成長煩惱 090

互聯網餐飲案例:西少爺肉夾饃內訌 097

來去匆匆的比特幣 104

互聯網時代體育這樣玩 111

下篇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各種嘗試

內地電影公司對接好萊塢大款 149

首富更迭折射中國經濟變化 154

曾經起舞的“大象”IBM如何轉型 160

分拆“恐龍”——惠普 168

三星手機為何遭遇滑鐵盧 175

全球餐飲巨頭百勝集團在中國業績下滑 181

足協單飛,中國足球有望活出真我 188

迪士尼的佈局與運作 195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