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非洲大叔都中暑了,高溫津貼更應階梯化

光明網評論員:一張非洲遊客頭頂毛巾, 靠坐在天安門廣場遮陽傘欄杆邊的中暑照片, 昨日(7月13日)在網上熱傳。

北青報報導顯示, 這位元中暑的外國遊客來自非洲一個島國, 是一名60歲的老人。 999急救人員為其量血壓和體溫時, 指數均偏高, 但在傘下休息一會兒後, 中暑的外國遊客感覺症狀減輕, 之後自行離開了。

但留下了話題。

在新聞和圖片之下, 酷暑之下的中國段子手紛紛模擬這位非洲老人的“心路歷程”:

“我還以為非洲是最熱的地方, 到了北京才知道”;

“非洲人:長見識了”;

“我還有曬黑的空間”;

“炎炎非洲六十載, 竟頂不住北京一日遊”……

當然, “連非洲人都扛不住了”只是以某種新奇性帶出了那些已因為被輿論反復咀嚼而處於“新聞疲態”的話題。 很明顯, 在這幅新聞照片之外, 還有更多人在酷暑下進行常態性的工作, 比如救助這位非洲老人的天安門武警和急救醫生。

氣象部門報告, 今夏尚未過半, 北京高溫天數已為近10年最多;而在全國範圍內, 空調用電需求持續增大, 多地電網負荷刷新了歷史記錄。 如此情形下, 即便老生常談, 高溫津貼一事也值得拿出來再刷一次。

高溫津貼在前幾年已經經歷了一輪上漲, 結束了有些高溫地區尚在執行二十年前標準、或一天僅補助一兩塊錢的吊詭景象。 但觀察可見, 即便是對室外高溫作業補貼最高的省份, 月津貼也就是二百多元;即便是對高溫津貼管理最為動態化的地區, 若參看調整頻率, 其漲幅也要低於CPI上浮。 無論基於何種考慮, 這都與烈日下高強度的勞動不相稱。

更需要關注問題則是, 除重慶等以氣溫為准進行階梯補貼,

大多數省市的高溫津貼仍是一刀切式標準, 以方便管理而不是方便保障的思路進行發放。 此類管理者本位的保障方式, 平時尚能自圓其說, 但一旦遇到“非洲大叔中暑”的極端情況, 就暴露出了人性化的缺失。

在任何分配正義的理論當中, 底層權利伸張都是要旨, 而高溫津貼正關乎底層權利的伸張, 關乎極端情況對勞動保障制度的考驗。 最近幾年來, 它的的確進行了比較大的上調, 但這種上調不能僅僅“自己和自己比較”, 還應納入整個社會發展動態中進行反向觀察。

當下的中國, 空調器在建築物中的普及率不斷翻倍,中國已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第三大空調市場。 在一二線城市, 幾乎沒有任何辦公樓和公共空間沒有氣溫調節系統,

很多人甚至可以由此而“不經歷夏天”。 當從辦公室到私家車再到公寓的生活已經普及化, 對高溫作業、露天工作的保障已經不可能與二十年前大家都“頭頂一片藍天”時同日而語。

換句話說, 當室內溫度調節已經普遍化, 室外工作人群實際上相當於被析離出了這種普遍權利, 在其原來的勞動保障之上, 還應加上對這種權利的補償。 動態參照社會發展的其他指數, 不斷提升高溫津貼的含金量, 才不會不自覺地將“室內”和“室外”人群固化為兩個階層。

也才會充分理解“非洲大叔都扛不住了”的弦外之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