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分清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這樣防治效果最好

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是棉花成株期主要的病害, 在棉花生產中是為害極大, 且具毀滅性的病害, 二者常混合發生, 被稱為棉花上的"癌症"。 病害一旦發生難以根除, 苗期引起大量死苗, 成株期蕾鈴大量脫落、植株枯死, 損失嚴重, 結果造成嚴重減產。

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只有一字之差, 但病原不同, 侵染過程類似, 都作用於植株的維管束, 由於二者發病症狀比較相似, 如不仔細觀察分辨, 在病症的區別上常常引起混淆。

在不少棉田中, 不但有單一的枯萎病和黃萎病病田, 還有許多兩病混生病田, 有時一株棉花還同時感染兩種病害,

這兩種病害的相似性和混生性使不少棉農因為分不清這兩種病症, 在田間防治上發生藥不對症, 導致治療不當。

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的區別介紹如下:

一、棉花枯萎病與黃萎病的相似點

1、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均為真菌性病害, 且兩種病害的發生與發展均與溫度關係密切。

2、兩種病菌均可在棉籽、病株殘體和土壤中越冬, 且兩種病害均以土壤傳播為主。

3、兩者都是系統侵染的維管束病害, 侵染過程類似。

4、棉花感染兩種病菌後, 維管束均變褐, 且水分輸送受阻, 表現出萎蔫症狀, 甚至枯死。

二、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的主要區別

由於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的病原不同, 所以其發病症狀、發病時間、發生條件等亦有所不同。

棉花枯萎病

棉花黃萎病

1、發病時期不同

棉花枯萎病在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 而棉花黃萎病苗期一般不發病。 枯萎病較黃萎病發病時間早, 一般在子葉期就開始發病, 發病盛期在苗期和蕾期。 而黃萎病一般在現蕾後才開始出現症狀, 在棉花7-8月份花鈴期大量發病。

2、發病溫度不同

兩種病害都要求較高溫度, 發病適宜的溫度均在25-30℃, 只是最初發病溫度稍有不同, 枯萎病為20℃, 黃萎病為24℃。 所以枯萎病在田間出現病害症狀及發病高峰要比黃萎病早。

3、發病症狀不同。

1)苗期症狀不同點。 棉花枯萎病病株的子葉和真葉出現黃色網紋, 局部枯焦, 嚴重的造成死苗, 在不正常氣候條件下出現紫紅型和青枯型症狀。 黃萎病病株葉片葉肉褪色呈灰色或淺黃色, 葉片看上去像西瓜皮的顏色和斑紋, 葉緣向上翻, 落葉型菌系可造成大面積落葉。

2)中後期症狀不同點。 枯萎病病株節間縮短, 植株矮小, 頂端枯死或局部側枝枯死, 葉片出現黃色網紋和局部枯焦, 雨季病部出現紅色黴層。 黃萎病一般不矮化, 葉脈不變色, 葉肉褪色使整葉呈西瓜皮狀, 葉緣枯焦, 落葉型菌系可造成落葉光稈, 一般下部先出現症狀, 向上發展, 雨季病部出現白色黴層。

4、發病高峰不同

枯萎病在田間有兩次發病高峰, 第一次發病高峰在棉花現蕾後的6月份。

以後隨氣候溫度升高, 病害停止, 甚至症狀隱蔽, 到秋季雨多時(一般在9月份)出現第二次發病高峰。

黃萎病在苗期很少發病, 一般從棉花現蕾開始發病, 到7—8月份的花鈴期達到發病盛期, 吐絮期逐漸停止發生和發展。

5、維管束顏色不同

導管顏色剖稈檢查。 枯萎病剖開莖杆, 木質部導管變黑褐色腐爛, 變色不均勻, 潮濕時病株莖稈表面有大量粉紅色黴層。 黃萎病剖開病莖, 木質部導管呈褐色, 但比枯萎病顏色淺, 且變色部分分散而均勻, 潮濕時病葉上長出白色黴層。

三、棉花枯、黃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黃萎病都是系統侵染的維管束病害,其防治方法基本相同,要以預防為主,並根據不同棉區的發病情況,因地制宜地採取不同措施。

(一)農業防治

1、種植抗(耐)品種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在棉花生產中,選用抗病品種,提高植株抗病性,控制病害發生。

2、加強檢疫。嚴禁從病區調入棉種、棉籽餅和棉籽殼。

3、對輕病田拔除病株,並進行土壤消毒;對重病田實行輪作換茬,南方可水旱輪作2-3年,北方可與小麥、玉米等禾穀類作物輪作3-4年。

4、加強田間管理。勤中耕,深中耕,提高地溫,降低土壤濕度;開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增施腐熟的有機肥和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

5、搞好現蕾前的預防工作。棉花現蕾期是棉花枯、黃萎病發生和發展的關鍵期,對一些帶病棉田,在棉株顯症之前噴灑磷酸二氫鉀、黃腐酸鹽、綠風95等營養劑,提高棉株抗病性,減輕病害的發生。

(二)化學防治

1、種子和土壤處理:做好棉花播種前的藥劑浸、拌種工作,消滅種子上的菌源,或選用包衣棉種。對零星病點進行土壤消毒,可每平方米用98%棉隆顆粒劑140g拌入病土中。

2、做好發病後的補救工作。

① 田間發現零星病株後,應立即拔除集中燒毀,並對病穴及其周圍進行消毒。

② 灌根和噴霧:嚴重地塊可採用噴霧與灌根相結合的方法。用3%廣枯靈水劑300—500倍液、或用12.5%治萎靈200—250倍液,加磷酸二氫鉀、綠風95進行噴霧,5—7天噴1次,連噴3—4次。

灌根,每株用藥液50—100ml,可減輕危害,控制病害蔓延。未發病地塊,應噴灑黃腐酸有機肥或綠風95、磷酸二氫鉀等葉麵肥,以提高棉株抗病力,減少發病,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建議:當前正是棉花黃萎病、枯萎病的發生盛期,對於這兩種號稱棉花“癌症”的疾病,當病害發生後再被動的做所謂的藥物防治效果並不盡人意,結果一般都是得不償失。

防治該病的最佳措施是防患於未然,即建議廣大農戶朋友加強田間檢查,發現零星發病棉田,及時拔除病株並燒毀,並對病株處的土壤進行消毒處理。

三、棉花枯、黃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黃萎病都是系統侵染的維管束病害,其防治方法基本相同,要以預防為主,並根據不同棉區的發病情況,因地制宜地採取不同措施。

(一)農業防治

1、種植抗(耐)品種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在棉花生產中,選用抗病品種,提高植株抗病性,控制病害發生。

2、加強檢疫。嚴禁從病區調入棉種、棉籽餅和棉籽殼。

3、對輕病田拔除病株,並進行土壤消毒;對重病田實行輪作換茬,南方可水旱輪作2-3年,北方可與小麥、玉米等禾穀類作物輪作3-4年。

4、加強田間管理。勤中耕,深中耕,提高地溫,降低土壤濕度;開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增施腐熟的有機肥和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

5、搞好現蕾前的預防工作。棉花現蕾期是棉花枯、黃萎病發生和發展的關鍵期,對一些帶病棉田,在棉株顯症之前噴灑磷酸二氫鉀、黃腐酸鹽、綠風95等營養劑,提高棉株抗病性,減輕病害的發生。

(二)化學防治

1、種子和土壤處理:做好棉花播種前的藥劑浸、拌種工作,消滅種子上的菌源,或選用包衣棉種。對零星病點進行土壤消毒,可每平方米用98%棉隆顆粒劑140g拌入病土中。

2、做好發病後的補救工作。

① 田間發現零星病株後,應立即拔除集中燒毀,並對病穴及其周圍進行消毒。

② 灌根和噴霧:嚴重地塊可採用噴霧與灌根相結合的方法。用3%廣枯靈水劑300—500倍液、或用12.5%治萎靈200—250倍液,加磷酸二氫鉀、綠風95進行噴霧,5—7天噴1次,連噴3—4次。

灌根,每株用藥液50—100ml,可減輕危害,控制病害蔓延。未發病地塊,應噴灑黃腐酸有機肥或綠風95、磷酸二氫鉀等葉麵肥,以提高棉株抗病力,減少發病,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建議:當前正是棉花黃萎病、枯萎病的發生盛期,對於這兩種號稱棉花“癌症”的疾病,當病害發生後再被動的做所謂的藥物防治效果並不盡人意,結果一般都是得不償失。

防治該病的最佳措施是防患於未然,即建議廣大農戶朋友加強田間檢查,發現零星發病棉田,及時拔除病株並燒毀,並對病株處的土壤進行消毒處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