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中國林改第一縣:讓荒山育“金山”

中新社福建武平7月14日電 題:中國林改第一縣:讓荒山育“金山”

作者 張金川 鐘茂富 龍敏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回憶起10多年前拿到中國第一本新林權證, 福建武平縣萬安鎮捷文村村民李桂林近日受訪時感慨不已, “自己拿到2001年第1號林權證, 覺得吃了‘定心丸’。 ”

武平縣地處閩粵贛三省結合部, 是中國南方重點林區縣。 林業, 是武平最重要的發展資源, 也是最大的發展優勢。

2001年, 武平縣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為主要內容, 在中國率先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在武平開啟的“林改”, 被譽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中國農村的又一場偉大革命”,

而武平成為“中國林改第一縣”。

“林改”前, 由於產權不明晰, 廣大林農對山林不想管、不敢管, 因而陷入濫砍濫伐難制止、撲救森林火災難動員、造林育林難投入、林業產業難發展等困境。 而“林改”後, 分山到戶, 產權明晰, 林農造林護林積極性陡然高漲。

李桂林告訴中新社記者, 林改後他一家分到了200多畝林地, 靠種毛竹、竹筍等作物, 第二年收入2萬多元(人民幣, 下同);他和堂弟合股在林下養雞, 一年下來的收入也有幾千元。 如今, 他擴大養雞規模, 並在林下種植藥材, 收入逐年上升。

“林改”讓農民捧上“金山”。 捷文村黨支部書記鐘泰福說, “去年村民人均收入達13510元。 ”

發展林下經濟,

成為林農們脫貧致富的新路徑。 2013年起, 福建出臺多種優惠政策, 大力發展林下種養業、非木質產品採集加工業、森林旅遊業, 對森林資源進行全方位的立體開發。 山林一下成了“香餑餑”, 吸引經濟能人和企業紛紛“上山”。

2013年成功試種仿野生鐵皮石斛後, 武平縣欣茂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租賃生態公益林建設鐵皮石斛種植基地, 大規模種植鐵皮石斛, 成為當地林下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 在該基地負責人馮開巨集看來, 這樣既保護生態, 又增加農民收入, 做到“不砍樹也致富”。

梁野山雲礤林下仿野生種植靈芝基地, 是武平發揮林地、林木綜合效益的致富示範基地之一, 規劃三年內種植靈芝800畝。 該基地負責人王繼文說, “今年有不少農戶到我這買菌包”,

基地示範帶動了周邊林農發展靈芝種植。

據武平官方提供的統計數字顯示, 2016年, 武平實現林業總產值54.7億元, 比2010年的18.4億元增長近兩倍, 平均每年增長33%;農民人均林業純收入3560元, 同比增長10.2%, 比2001年增加8倍;林業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 從2001年的16.6%提高到目前的25%。

開展“林權抵押貸款”試點, 建立商品林贖買機制, 成立省級林權收儲機構, 開展各種涉林保險……15年來, 福建在一項項“林改”探索從中國東南一隅, 迅速擴展到大江南北, 釋放了巨大的生態紅利。

“林改”, 把荒山育成“綠山”, 也讓發展有了“靠山”。 據福建省林業廳披露, 2002年以來, 福建年均造林超過200萬畝, 活立木蓄積量淨增1.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5.95%, 連續多年領跑全國,

“清新福建”成為了福建的“燙金名片”。

從“中國林改第一縣”出發, “林改”的澎湃大潮席捲中國大地。 據國家林業局統計, 中國目前已確權集體林地面積逾27億畝, 占納入集體林改林地面積的99%;發放林權證逾1億本, 發證面積26億多畝, 占確權面積的97.65%。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福建農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戴永務認為, 深化“林改”, 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 要堅持林農得實惠、生態得保護的改革目標, 持續推進林業金融創新, 不斷創新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 科學發展林下經濟。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