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活動室裡 彈起“冬不拉”

柳格高速一路向荒漠深處延伸, 道路兩旁是浩瀚無際的黃沙, 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鎮出發, 90公里約一個小時的行程, 馬海村——青海唯一的哈薩克族村落就靜靜地守候在那裡。

有人說, 馬海村是大柴旦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剪影, 這話很快得到了驗證。

不久前我們走進馬海村, 一戶戶農家小院整齊有序, 整潔道路兩旁樹木蔥蔥, 現代化的太陽能路燈潔白聳立, 人人臉上都掛著燦爛的笑容。

在村兩委辦公室裡, 馬海村“第一書記”王占輝介紹著馬海村的“前世今生”。

馬海村的哈薩克族群眾是20世紀80年代從新疆遷回青海海西一帶的。

2002年底, 國家先後投資2700萬元, 實施了包括定居點建設、水電路設施建設在內的安置工程, 目前共有130戶535人。

“一腳踩下去, 白土都能把腳埋住。 ”這是當時馬海村的真實寫照。

然而如今的馬海村, 道路全部實現了硬化, 車子能開到每一戶人家門前;廣場上, 籃球場、健身器材一應俱全;住宅都有著全封閉式陽臺前廳……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002年集中安置時的420元增至2016年的11046元, 翻了24倍, “貧困村”正在向“小康村”奮力邁進。

村民努爾巴特尖在村裡經營著一家小餐館, 平日裡生意興隆, 原本靠著放牧而過的緊巴巴的日子現在紅火了起來。 大電視、大冰箱都是這兩年剛掙下的, 今年還打算買輛小汽車給家裡用。

“2015年村委會舉辦了烹飪培訓班, 我是第一個報名參加的, 在參加培訓後不僅學會了很多種菜的烹飪方法, 也拿到了證書, 自己開了這間小餐館, 特別感謝舉辦這樣的培訓, 讓我有了一技之長。 ”說起原本從牧民到如今生意人的轉變, 努爾巴特尖感慨道。

依託“黨政軍企共建”項目, 馬海村鼓勵村民自主創業發展第三產業, 通過舉辦農機實用技術、留守婦女烹飪技能、種植養殖知識等培訓班, 不斷開拓村民增收致富新管道, 諸多村民“造血”能力明顯提升。 目前, 全村已有18戶牧民從事餐飲服務、工藝品製作、汽車維修、食品加工、風情旅遊業等產業, 每戶年均收入4至5萬元。

物質條件好了村民們的精神追求也不能落下, 村民艾合買提老人從小就喜歡彈”冬不拉“,

悠揚的音樂每每從老人的指尖流淌, 都會引來鄉親們的駐足。

“現在的年輕人會彈這個的不多了, 這種樂器以後可能就慢慢消亡了。 ”每次彈奏完老人總會感慨道。 的確, 村子裡的年輕人們都在忙著掙錢, 誰也沒工夫靜下心來學樂器。

村裡的休閒活動室建好的那一天, 艾合買提老人可能是最高興的一個, “有地方了, 我要辦個培訓班。 ”這是老人最直接的想法。

如今, 每個休閒的夜晚, 活動室裡歡聲笑語。 老人的培訓班裡已經有不少年輕人了, 每逢週末老人都會給大家教上幾個小時。 這間小小的活動室無形中增強了文化的傳承, 也拉近了每個村民心與心的距離。

“第一書記”王占輝告訴記者,

近年來馬海村村容村貌變化非常大, 通過在產業方面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 為村民建起了廣場、衛生院等, 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

“第一書記”的帶動下, 村裡還修建改造了活動室、服務中心, 村民有了休閒娛樂場所, 民族團結創建、精神文明建設等各項工作穩步開展。 如今, 馬海村處處能看見村民臉上的幸福笑容, 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