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重報調查 推進分級診療還需打通這些“卡點”

7月10日, 家住榮昌區吳家鎮的程家碧由於胸口疼痛, 一大早就趕到重醫附一院心血管內科門診掛號看病。 忍著疼痛排了快兩個小時才看上病, 程家碧無奈地感歎:“到大醫院看病真磨人!”

其實, 程家碧的家門口就是吳家鎮衛生院, 出門幾分鐘就能看病。 為啥她要捨近求遠到主城來求醫?

自2015年全面推行分級診療制度以來, 我市在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 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能力不足、醫保與轉診制度銜接不完善等影響, 分級診療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卡點”。

多與少

基層機構首診量少 三甲醫院“打擁堂”

幾乎每個工作日, 主城區幾家三甲醫院都是門庭若市, 無處落腳。 與這種“熱鬧”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鄉鎮衛生院, 乾淨整潔的門診大廳內只有幾名病人在候診。

“我忙得連喝口水都沒時間, 病人太多了。 ”重醫附屬兒童醫院一醫生坦言, 他接診的小患者中, 八成以上都是感冒發燒等常見病, 根本不需要到大醫院來。

“這無疑是浪費醫院的優質資源。 ”重醫附二院院長任紅表示, 在當前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如何有效利用優質資源是醫改亟待解決的問題, 分級診療就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途徑。

重慶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蒲川說, 小病也要去大醫院,

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眾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不信任,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足。 近年來, 我市對基層醫療機構的“硬體”加大投入,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標準化率達100%。 但人才仍然是瓶頸問題, 尤其是全科醫生, 在基層幾乎屬於“稀缺”資源。

綦江區隆盛鎮中心衛生院院長王宇表示, 以該院為例, 臨床醫生有13名, 其中僅2名為全科醫生。 而根據實際工作量來看, 該院對全科醫生的需求為18名。 他建議, 在加大全科醫生規範培訓的同時, 提高全科醫生的福利待遇, 並在職稱評定上有所傾斜。

暢與阻

基層醫院轉診病人“有去無返”

“對於基層醫院來說, 上轉通道是暢通的。 我們醫院平均每年上轉病人超過200人,

但基本上都是‘有去無回’, 下轉病人寥寥無幾。 ”巫山縣騾坪鎮中心醫院院長黃宗宣告訴記者。

患者為啥不願回來?在蒲川看來, 多重原因造成了分級診療轉診通道的“梗阻”。

“首先是醫保激勵引導政策還不夠明顯。 ”蒲川表示, 根據現行的醫保政策, 對一二三級醫院可報銷比例的最大極差不過10%, 報銷差別不大, 難以抑制民眾捨近求遠到三級醫院就醫的慣性。

同時, 現行分級診療制度缺乏統一的轉診標準。 目前, 我國的轉診體系各地區標準不一, 到底哪些疾病、哪種病發程度需要轉診, 尚沒有明確規定。 這就容易造成轉診系統混亂、雙向轉診標準的不完善, 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分級診療制度的有序推進。

“患者不願來衛生院看病,

也不僅是因為基層醫院缺乏人才。 ”黃宗宣回憶, 他們曾接診過一名小病人, 因急性傷口感染, 急需一種抗感染的藥物, 但衛生院沒有, 只能緊急將孩子送至上級醫院。 “基層醫院經常缺藥、少藥, 尤其是許多慢性病的治療用藥都不在基本藥物目錄內。 ”

黃宗宣建議, 應改善基層藥物目錄, 使基層用藥目錄與大醫院基本相同, 確保患者特別是慢性病患者在大醫院診斷和確定治療方案後, 轉回基層醫療機構接受治療和護理時, 能夠滿足其用藥需求。

升與降

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減輕三甲醫院醫療資源壓力

對於我市推行分級診療過程中存在的這些問題, 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分級診療是醫療改革的一大重頭戲,

只有“號准”了分級診療制度的“脈”, 開對了“藥方”, 患者才願意選擇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

“今年我們將重點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 ”該負責人介紹, 一方面我市將培養基層優秀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和全科醫生1100名, 考核招聘基層急需緊缺人才1000名。 同時, 重點抓好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和三甲醫院專家下基層工作, “在晉升高級職稱和聘任中級職稱時, 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到下一級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不得低於6個月, 成為一項硬指標。 ”

另一方面, 將在基層醫療機構推廣120項適宜技術, 為三甲醫院門診減輕壓力, 逐步減少三甲醫院(含部隊武警醫院)常見病、多發病的就診量, 將三級醫院床位使用率控制在95%以內, 確保區縣域內就診率達90%左右, 基層醫療機構就診比例達55%。

同時,還將建立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主的配套制度,包括鼓勵二、三級醫院醫生和退休臨床醫生加入家庭醫生團隊,鼓勵績效工資分配向承擔簽約服務的醫務人員傾斜等。

此外,加快推行按病種付費為主的複合型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實施100個單病種付費改革,促進醫院科學控費,醫保資金向基層傾斜。

基層醫療機構就診比例達55%。

同時,還將建立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主的配套制度,包括鼓勵二、三級醫院醫生和退休臨床醫生加入家庭醫生團隊,鼓勵績效工資分配向承擔簽約服務的醫務人員傾斜等。

此外,加快推行按病種付費為主的複合型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實施100個單病種付費改革,促進醫院科學控費,醫保資金向基層傾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