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陳賽英:不在接生路上,就在培訓課堂上

陳賽英和兩個女兒在鋼琴音樂會上合影。

­ “如果沒有陳醫生, 我女兒不可能平安出生, 更不可能健康成長。 ”昨日, 回憶起40多年前的事,

60多歲的東田鎮湯井村村民王有培仍心存感恩。

­ 陳賽英是莆田人, 畢業於當時的莆田聖路加高級助產護士職業學校, 新中國成立初期便到南安縣醫院工作, 1969年毅然選擇到偏遠艱苦的東田鎮衛生院, 直到1984年離開回到縣醫院。 幾十年來, 經她接生過的孩子, 最大的如今已兒孫滿堂, 最小的也已是青壯年。

­ 【女兒眼中】她是個“不顧家”的媽媽

­ 9日, 採訪當天, 陳賽英一家人難得聚在一起。 92歲的陳賽英坐在椅子上, 靜靜看著兒女們;女兒時不時貼著老人耳朵, 或是撫摸母親蒼老的手。

­ “在我媽媽心裡, 病人比我們幾個女兒還重要。 她是個‘不顧’家的人, 幾十年來, 我們家沒吃過一次團圓飯。 ”小女兒王苑平回憶道, 母親剛到東田鎮時, 醫療設備落後,

更不用說助產人員了。 產婦生產時, 不僅需要醫生, 也需要護士。 這時, 家裡的女兒們就派上用場。

­ 在王苑平的童年時光裡, 更多的記憶是圍著母親的手術臺團團轉。 她說, 母親一直很忙碌, 不停地奔波在東田各個村道上、山上, 接生一個又一個孩子。

­ “我經常早上醒來都見不到媽媽, 有時她一早回到家, 整個人渾身是血。 ”王苑平說, 當時東田鎮山路崎嶇, 母親經常半夜出去接生孩子, 可能路上不小心摔傷了。

­ 拿著手電筒、背著醫護箱, 村民經常會看到陳賽英在山路上疾走的身影。 “鳳巢村往鎮區的村道有段路很陡, 人下山時要頂著衝力緊緊抱住坡下的一棵大樹, 避免滾下山。 這種危險的情況時有發生, 但為了產婦安全,

母親沒有猶豫, 有時甚至連跑了好幾個村去接生。 ”王苑平說, 這些事情都是後來村民告訴她的。

­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她們家每月能領到一定的米票、糖票等, 但在女兒印象中, 她們很少能喝到米湯, 母親把票券留給了產婦。

­ “你們還小, 吃點地瓜湯就飽了。 但產婦需要營養, 米湯、糖水能讓她們有力氣生孩子。 ”每次看到母親端著熱騰騰的米湯給產婦喝, 王苑平她們都很不理解。

­ 這個話題一打開, 4個女兒開始“控訴”了。 “不僅沒米湯喝, 我們的鞋子有時還被拿去送人了。 ”記得有一個產婦到家裡來, 母親發現對方家庭困難, 就收拾一些家裡物品送給對方。 她們最怕有客人來家裡, 如果對方帶著手禮過來, 母親一定會準備成倍的物品回禮。

所以, 家裡東西少了, 就知道有客人來過了。

­ “沒有像今天這樣聊天, 我們都不知道母親的這些事。 ”女兒們說, 母親很少在家裡, 她們都是聽其他人說起, 才知道母親經歷了這麼多。 雖然小時候會有抱怨, 但長大後, 她們也理解了母親, “母親的仁心仁術, 對我們影響很大。 ”如今, 她們在各自工作崗位都兢兢業業, 遇到困難的人, 都會盡力説明。

­ 陳賽英對東田鎮村民們用情至深, 村民們也一直銘記於心。 “湯井村村民一直把我們當作家人對待, 不僅把我們列入族譜, 我們孩子考上大學了, 村裡還送來了獎狀、獎金。 ”王苑平說。

­ 【村民眼中】她是眾多孕婦“守護神”

­ 剛到東田鎮衛生院那會, 就她一個婦產科醫生, 陳賽英一直處在24小時“待命”狀態,

不論颳風下雨還是天寒地凍的深夜, 只要有孕婦需要幫助, 她二話不說背起10來斤的藥箱抬腿就走。

­ “那個夜晚, 如果沒有陳醫生幫忙, 我們一家子不會過得這麼幸福。 ”回想起幾十年前妻子難產的那個夜晚, 王有培仍心有餘悸。

­ “1971年, 當時我老婆第一胎臨產, 我趕緊去請村裡的‘接生婆’。 ”王有培回憶道, 他家住在湯井村, 離鎮上有8公里路, 當時沒交通工具, 到鎮上請醫生得走上2個小時, 所以只能請村裡的“接生婆”。

­ “接生婆到現場後發現情況危急, 她技術不夠‘硬’, 根本應付不了, 趕緊讓我到鎮上找陳醫生。 ”王有培說, 他在路上還擔心夜已深“請不動”陳醫生。

­ “沒想到, 到衛生院後, 陳醫生聽完情況二話不說就跟著我上路了, 一個瘦弱的女醫生硬是加快步伐, 陪我趕了8公里山路。”對於女兒出生那晚,王有培印象深刻,“陳醫生到時還是前半夜,但孩子生出來時天已微亮,她硬是等到我妻子安然無恙才離開。”

­ “妻子難產了好幾個小時,幸虧陳醫生利用過人的技術,採取緊急措施,才保住產婦和嬰兒的性命。”王有培告訴記者,在東田的那些年,他看著陳賽英風裡來雨裡去,靠著一雙腳走遍東田各個角落,迎來一個又一個新生命。

­ 如今,在東田鎮提起陳賽英,很多老一輩的人都記憶深刻,甚至心懷感恩。“只要有她在,產婦們就很放心。”村民王阿婆回憶道,當時,看場露天電影是村民們難得的休閒生活。某天,陳賽英和家人一起去看電影,誰知電影還沒開播,廣播就呼喚“陳賽英醫生,某某村有產婦要生了,請您過去!”一聽到廣播,村民們立馬讓開一條路給陳賽英。她告訴記者,在那個年代,陳賽英救了很多孕婦,由她經手接生的手術幾乎“零失誤”,是眾多孕婦的“守護神”。

­ 【學生眼中】她是嚴謹負責的導師

­ 鎮裡有那麼多產婦,自己一個人哪裡忙得過來?村裡的接生員技術又欠缺,這讓陳賽英備受困擾。

­ 陳賽英發現,當時婦女生育主要求助沒有醫學知識的產婆,一旦出現胎位不正、產時出血等併發症就無法處理。必須淘汰落後的接生方法,培養合格的助產人員,普及產前保健和科學助產。

­ 不久後,陳賽英下了一個決定:訓練東田“接生主力軍”,把每個村的“接生婆”集中一起規範化培訓,為每個村培養一位“接生能手”。

­ 在陳賽英的號召下,各個村動了起來。她開辦培訓課堂,讓傳統助產人員接受規範化訓練,接受醫學知識培訓。

­ 今年60多歲的陳先就是她的學生,陳賽英離開東田時,她“繼承”衣缽,成為湯井村“接生主力”,堅持了20多年。

­ “她不是在接生的路上,就是在給我們培訓的課堂上。”陳先說,每星期陳賽英都要召集她們實訓開會,但總免不了“一頓訓”。

­ “在我們眼裡,她十分嚴厲,在技術培訓上,總告誡我們‘不得馬虎對待生命’。”陳先回憶道,陳賽英對工作的細心認真讓“接生員”都由衷佩服,“我看她很細心,每次接生完,都會拿出捨不得吃的紅糖、大米,為產婦泡上一碗紅糖水或煮上一碗小米粥,幫助產婦恢復體力,陪產婦輕聲細語地聊天”。

­ 陳賽英的一舉一動讓村民們備受感動。“醫院門口經常有村民偷偷送來黃瓜、玉米、番薯等。”陳先說。大家都知道陳賽英接生技術了得,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有時接生完手指僵硬,好幾天動彈不得,也沒人會注意到她長年接生的右手已經彎曲變形,那是用力扣住孩子導致的。

­

陪我趕了8公里山路。”對於女兒出生那晚,王有培印象深刻,“陳醫生到時還是前半夜,但孩子生出來時天已微亮,她硬是等到我妻子安然無恙才離開。”

­ “妻子難產了好幾個小時,幸虧陳醫生利用過人的技術,採取緊急措施,才保住產婦和嬰兒的性命。”王有培告訴記者,在東田的那些年,他看著陳賽英風裡來雨裡去,靠著一雙腳走遍東田各個角落,迎來一個又一個新生命。

­ 如今,在東田鎮提起陳賽英,很多老一輩的人都記憶深刻,甚至心懷感恩。“只要有她在,產婦們就很放心。”村民王阿婆回憶道,當時,看場露天電影是村民們難得的休閒生活。某天,陳賽英和家人一起去看電影,誰知電影還沒開播,廣播就呼喚“陳賽英醫生,某某村有產婦要生了,請您過去!”一聽到廣播,村民們立馬讓開一條路給陳賽英。她告訴記者,在那個年代,陳賽英救了很多孕婦,由她經手接生的手術幾乎“零失誤”,是眾多孕婦的“守護神”。

­ 【學生眼中】她是嚴謹負責的導師

­ 鎮裡有那麼多產婦,自己一個人哪裡忙得過來?村裡的接生員技術又欠缺,這讓陳賽英備受困擾。

­ 陳賽英發現,當時婦女生育主要求助沒有醫學知識的產婆,一旦出現胎位不正、產時出血等併發症就無法處理。必須淘汰落後的接生方法,培養合格的助產人員,普及產前保健和科學助產。

­ 不久後,陳賽英下了一個決定:訓練東田“接生主力軍”,把每個村的“接生婆”集中一起規範化培訓,為每個村培養一位“接生能手”。

­ 在陳賽英的號召下,各個村動了起來。她開辦培訓課堂,讓傳統助產人員接受規範化訓練,接受醫學知識培訓。

­ 今年60多歲的陳先就是她的學生,陳賽英離開東田時,她“繼承”衣缽,成為湯井村“接生主力”,堅持了20多年。

­ “她不是在接生的路上,就是在給我們培訓的課堂上。”陳先說,每星期陳賽英都要召集她們實訓開會,但總免不了“一頓訓”。

­ “在我們眼裡,她十分嚴厲,在技術培訓上,總告誡我們‘不得馬虎對待生命’。”陳先回憶道,陳賽英對工作的細心認真讓“接生員”都由衷佩服,“我看她很細心,每次接生完,都會拿出捨不得吃的紅糖、大米,為產婦泡上一碗紅糖水或煮上一碗小米粥,幫助產婦恢復體力,陪產婦輕聲細語地聊天”。

­ 陳賽英的一舉一動讓村民們備受感動。“醫院門口經常有村民偷偷送來黃瓜、玉米、番薯等。”陳先說。大家都知道陳賽英接生技術了得,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有時接生完手指僵硬,好幾天動彈不得,也沒人會注意到她長年接生的右手已經彎曲變形,那是用力扣住孩子導致的。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