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別總說你還沒準備好

歡迎關注“微市北”

【新朋友】 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微市北”關注。

【老朋友】 點擊右上角, 分享內容到朋友。

點擊上方綠標, 可收聽主播 岩元 的朗讀音訊

別總是說自己還沒有準備好,

做那個把自己扔下水的人吧。

走出內心舒適區。

小時候考試前, 老師總是會督促大家好好複習:“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 加油!”而我每當看到老師抱著卷子步入教室的那一刻依然會分外惶恐, 竟沒有一次可以拍著胸脯自信滿滿。 因為, 每一次都似乎沒有複習好。

也許, 彼時老師只是說了一半的真相, 而另一半是:“雖然要準備, 但機會永遠也不會等到你準備好。 ”

01

什麼是機會呢?具有時間性的有利情況。 以我的理解, “時間性”有兩種含義:第一, 它只在一定的時間段記憶體在, 即具有稀缺性, 所以大家都說要“抓住機會”;第二, 它到底什麼時間存在, 很多事先也是難以預測的, 即具有臨時性。 臨時性就意味著, 那種能提前預見到機會的降臨而準備非常完善的人, 鳳毛麟角。 如果大多數人都能看清楚並進行充分準備的, 還叫機會麼?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 所謂最佳的“準備”, 就是一種隨時準備著去應對和學習的狀態。

02

《南渡北歸》中寫道, “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賓原本是學民謠的, 但他意識到當時甲骨文研究是一條“有廣大發展的道路”, 有前途, 就和同學莊尚嚴講了自己的想法。

莊說:“你的想法很好, 只是你我二人, 一個搞歌謠, 一個學考古, 對研究甲骨文最重要的基本知識都無根基,

如何辦得了?”

董作賓聽罷搖頭:“若等你在課堂或書本中學好文字學, 人家甲骨文字典早就在書店裡發賣了, 哪還有咱們的機會?為今之計, 只有佔先, 一面發掘, 一面讀書, 一面研究。 有了新材料, 就有新問題, 這個問題就逼著你非細心細考, 自然會有新局面、新結論。

邊做邊學, 也許就是抓住機會的最好辦法。 很多時候需要的並不是一個方法論, 而是走出內心舒適區。

03

曾聽過一段激動人心的演講:最常見的問題是, 我準備好了嗎?我怎麼知道這是最合適的時機?

我說, 你永遠不會準備好, 你永遠沒準備好失去的比得到的還要多, 你永遠沒準備好去接受那些嘲笑, 你永遠沒準備好那些犧牲、掙扎和困難, 直到你成功的那一刻。

別問自己有沒有準備好,問自己,你是否願意,從現在開始。

04

小時候學游泳,教練早已在岸邊把動作要領教了好幾遍,我卻還是不敢下水:我還沒學會呢。教練很無奈,不下水怎麼能學會?!他趁我不備抱起來就把我扔到水裡,還用手固定著我的腰部,既不讓站起,又不讓上岸。一陣水花四濺之後,我終於開始撲騰,就在半個小時之後,我竟已經能在水裡自由地游來遊去。

而現在,沒有人會像當年的教練一樣把我扔下水,但生活還是會推著我們不斷與一個一個機會和挑戰正面相遇。別總是說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做那個把自己扔下水的人吧。

別問自己有沒有準備好,問自己,你是否願意,從現在開始。

04

小時候學游泳,教練早已在岸邊把動作要領教了好幾遍,我卻還是不敢下水:我還沒學會呢。教練很無奈,不下水怎麼能學會?!他趁我不備抱起來就把我扔到水裡,還用手固定著我的腰部,既不讓站起,又不讓上岸。一陣水花四濺之後,我終於開始撲騰,就在半個小時之後,我竟已經能在水裡自由地游來遊去。

而現在,沒有人會像當年的教練一樣把我扔下水,但生活還是會推著我們不斷與一個一個機會和挑戰正面相遇。別總是說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做那個把自己扔下水的人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