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CVM 高峰論壇」李光偉教授:中國心血管與糖尿病風險——大慶預防研究20年成果斐然

“牛豔紅·大師雲集 共話心血管病和糖尿病,[503].醫師報,2017-6-9(12~13)”

5月6日, 由心血管教育醫師學院(Physicians' Academy for Cardiovascular Education, PACE)與武田中國共同舉辦的CVM 高峰論壇暨第十七屆心血管糖尿病大師班在京召開。

PACE主席、美國克利夫蘭大學醫院醫學中心Sanjay Rajagopalan教授介紹, PACE一直致力於臨床醫生的繼續教育, 通過開展學術會議、網站教育平臺等, 傳遞心血管和糖尿病領域的最新進展和發現, 提高醫生的研究和臨床實踐水準, 進而減輕心血管病和糖尿病負擔。

此次大師班旨在為所有參會者提供有效治療策略的新資訊和觀點, 進而説明患有糖尿病和(或)心血管風險升高的患者達到治療目標。

主要內容包括:心血管病和糖尿病風險管理, 高血壓診療熱點, 最新指南與臨床實踐經驗分享, 以及病例討論等。

參加此次大師班的還有德國維爾茨堡大學Jochen Seufert教授、英國牛津大學Richard Hobbs教授、西班牙10月12日醫院Luis Ruilope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高潤霖院士、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高鑫教授、阜外醫院李光偉教授、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朱大龍教授、解放軍總醫院母義明教授、北京協和醫院邢小平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吳兆蘇教授、阜外醫院劉力生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馬長生教授、北京協和醫院朱文玲教授等, 可謂是大師雲集、專家薈萃。

阜外醫院李光偉教授

李光偉教授

李光偉教授指出, 我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心血管和代謝風險顯著升高, 而來自國內外糖尿病預防研究的長期資料顯示, 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種可行、有效且具有臨床價值的方法, 應在常規社區醫療實踐中進行推廣,

從而帶來最大的公眾健康獲益。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不良事件風險升高

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風險顯著升高。 2017年李立明教授等發表的我國城鄉地區糖尿病患病率及死亡率研究顯示, 與無糖尿病者相比, 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風險升高(RR=2.00), 農村地區高於城市地區;糖尿病與缺血性心臟病、卒中、慢性肝病、感染、肝癌、胰腺癌、乳腺癌以及生殖系統腫瘤的死亡率增加均相關;只有10%的糖尿病死亡歸因於明確或可能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昏迷。

大慶研究23年隨訪結果也顯示, 與糖耐量正常者相比, 糖尿病患者的壽命縮短10年。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冠心病、卒中)和非心血管死亡(癌症、腎衰竭、感染)風險均明顯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 在心血管死亡中, 與西方人群更多死於冠心病不同, 該研究中冠心病和卒中所引起的死亡相當。

我國不僅糖尿病患者眾多, 而且後備軍龐大, 擁有1.24億的糖尿病前期患者, 而糖尿病前期人群既是糖尿病也是心腦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高危人群。 大慶研究顯示, 如果不予以干預, 20年間, 17%的糖耐量受損(IGT)患者發生嚴重的視網膜病變, 32%死亡, 44%發生心肌梗死或卒中, 93%進展為糖尿病。 與糖耐量正常者相比, IGT患者的心血管病風險更高, 高血壓、肥胖和蛋白尿風險均升高2倍。 此外, IGT患者的全因死亡風險也更高。 高血糖還使人群死亡譜發生改變, 使更多的患者在較年輕時死於心血管病。

生活方式干預可改善長期預後

然而, 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死亡風險升高是歸因於持續的輕度血糖升高還是糖尿病進展?大慶研究顯示,

74.7%的死亡發生在進展至2型糖尿病後;校正年齡後, 進展至糖尿病後的死亡率較進展前增加了近1倍。 由此可見, 如果能預防糖尿病前期進展為糖尿病, 則有助於減少糖尿病相關風險。

大慶糖尿病預防研究比較了IGT患者接受6年飲食干預、運動干預、飲食+運動干預或不干預的效果。 結果發現, 無論受試者初始體質指數如何, 與對照組相比, 3個干預組的糖尿病發生率均顯著降低, 在世界上首次證實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 該結果也在芬蘭、日本和印度研究中得到驗證。

而且, 生活方式干預具有長期的後效應, 20年隨訪時干預組仍較對照組的糖尿病風險降低43%。 在心血管死亡方面,雖然20年隨訪時干預組較對照組的心血管死亡風險僅降低17%,但在23年時,風險顯著降低41%,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圖1)。

由此可見,生活方式干預不僅長期降低了糖尿病的發病,且減少了威脅生命的心血管病硬終點。這一結果被同期雜誌評論為是“一個真正的突破”。其後不久,2014年6月《柳葉刀》雜誌社論又指出:“這種無需高科技的干預措施有很大的潛力,特別是對於糖尿病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

李教授還介紹了大慶研究的最新資料,指出糖尿病前期患者越晚進展為糖尿病,全因死亡風險越低。而且,如果在6年內IGT患者未進展至糖尿病,其發生卒中的風險將降低40%。

總之,在我國糖尿病已造成巨大的健康和經濟負擔。生活方式干預不僅可以長期降低糖尿病發病率,而且可以最終顯著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是一種可行的遏制糖尿病流行的公共衛生措施。

《醫師報》6月9日12~13版

編輯、排版:《醫師報》畢雪立

在心血管死亡方面,雖然20年隨訪時干預組較對照組的心血管死亡風險僅降低17%,但在23年時,風險顯著降低41%,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圖1)。

由此可見,生活方式干預不僅長期降低了糖尿病的發病,且減少了威脅生命的心血管病硬終點。這一結果被同期雜誌評論為是“一個真正的突破”。其後不久,2014年6月《柳葉刀》雜誌社論又指出:“這種無需高科技的干預措施有很大的潛力,特別是對於糖尿病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

李教授還介紹了大慶研究的最新資料,指出糖尿病前期患者越晚進展為糖尿病,全因死亡風險越低。而且,如果在6年內IGT患者未進展至糖尿病,其發生卒中的風險將降低40%。

總之,在我國糖尿病已造成巨大的健康和經濟負擔。生活方式干預不僅可以長期降低糖尿病發病率,而且可以最終顯著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是一種可行的遏制糖尿病流行的公共衛生措施。

《醫師報》6月9日12~13版

編輯、排版:《醫師報》畢雪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