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婚禮的“套路”

惹人矚目的舒淇和馮德倫的“極簡主義”婚禮, 讓很多人開始思考:婚禮這件事, 究竟是給誰辦的呢?

從古至今, 婚禮被注入太多的內涵,

從來都不是兩個人簡簡單單結個婚而已。 不一樣的時代, 就有不一樣的婚禮。

反傳統的婚禮, 從民國開始

傳統的婚禮應該是怎樣的呢?嚴格來說, 一整套的舊式婚禮, 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規定好了的, 稱之為“六禮”, 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後來婚禮的步驟也就越來越多, 禮儀越來越繁瑣。 想完成一整套程式, 起碼要忙上幾個月。

民國時期, 東西方文化交融、碰撞, 最直接的變化就反映在了婚禮上。

1927年, 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舉行基督教式的婚禮, 當天國內各大報上就登出了他們二人的結婚照。 照片上的蔣介石一身西裝, 而宋美齡身穿白色婚紗, 令無數青年女子欣羡不已。 其時, 婚紗就在社會上流行起來。

不過,

傳統也不是那麼容易捨棄掉。 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 婚禮其實是分兩場進行的, 先是西式婚禮, 再是中式婚禮。 這就是中西合璧了。

當然, 大多數情況是“不中不西”, 在一些大城市的街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景:一頂4人抬的花轎, 前頭卻是一班西洋樂隊當前導;新娘雖然都是頭披紗, 但有穿旗袍的, 有穿長裙的;新郎則要麼穿馬褂, 要麼穿西裝, 有的穿布鞋, 有的戴禮帽。

簡化到極致, 飯都不吃了

不過, 當年那些新文化運動的先鋒們, 為了彰顯自己的追求, 已經完全捨棄了傳統婚禮那些繁瑣的禮節。

像徐志摩和陸小曼當年就只是在北海公園簡單辦了個婚禮, 證婚人是梁啟超, 主持是胡適。

因為雙方都是“二婚”, 梁啟超也相當不客氣,

他不僅沒有講吉祥話, 反而對新郎、新娘痛斥, 切責他們不該把婚姻當成兒戲。 滿堂賓客無不失色, 這恐怕是史上最尷尬的一場婚禮了。

還有吳文藻和冰心在燕京大學的臨湖軒舉辦的婚禮, 也是非常簡樸。 當天婚禮結束, 吳文藻和冰心還沒有卸去新郎新娘的裝束, 就坐著汽車前往京西大覺寺——兩位新人還沒有房子住, 只能租大覺寺的客房當新婚洞房。

後來有了“新生活運動”, 婚禮就更加簡化了。 那時提倡去奢求儉, 便流行起“集團結婚”, 這便是早期的集體婚禮。

1935年, 上海舉辦了第一場集體婚禮, 一共有57對新人。

新郎身穿藍袍黑褂, 新娘則穿著粉紅色軟緞旗袍, 頭披白紗, 手持鮮花, 在軍樂進行曲中隨著引導互相挽著手步入禮堂,

男女分列兩行, 輪番登臺, 先向孫中山像三鞠躬, 然後新婚夫婦雙方相互兩鞠躬, 再向證婚人一鞠躬。 最後由證婚人、時任上海市市長的吳鐵城致賀詞。 然後, 新人走出禮堂, 到廣場攝影留念。 沒有婚宴, 婚禮就結束了。

那年, 上海辦了5場集體婚禮, 參加的新人達300餘對。

第二年, 在南京也舉辦了一場33對新人的集體婚禮。 這場婚禮, 時代色彩就更濃厚了。 那時正是反日愛國情緒高漲的時候, 這個婚禮最突出的特點是要求所有新人的服裝、用品全部使用國貨, 而不用進口貨。

中西合璧, 形成套路

到了上世紀50年代, 婚禮就更簡單了。 有一個說法是:50年代一張床, 60年代一包糖, 70年代紅寶書, 80年代“三轉一響”。 “三轉一響”也就是所謂的4大件,

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 洗臉盆、筆記本、枕頭套、床單就是“添箱禮”。

不過那時想結婚, 先要把各種肉、蛋、糖票備齊。 所以, 結婚前3個月, 家人就開始到處張羅著“借票”, 能把雞鴨魚肉這些都擺上桌, 這才算是一場體面的婚禮。

到了90年代, 彩電、冰箱、洗衣機這新3件又取代了“三轉一響”。 所以那時迎親, 人們其實最關注婚車上拉的傢俱和家電。 畢竟辦婚禮, 就是要把所有的好東西都拿出來給其他人看。

而港臺地區影視劇的熱播, 讓人們從電視上學到了一個套路:迎親時, 女方親友攔著新郎, 給了紅包才能進來。

那時, 很多人都沉浸在對西方生活的浪漫想像中, 所以婚禮之中必須加入西方元素, 才算洋氣。

但也只重形式:迎親車隊越高級越好, 伴娘越多越好,禮服也要多換幾次,香檳、蛋糕一個不能少。其實就是不管中式西式,什麼高檔來什麼。

後來這些都成了套路,成了婚慶公司的套餐服務。

這一幕,在李安的《喜宴》中就有展現。本來,男女主角選擇在紐約市政府舉行公證儀式,就算是婚禮了。但在男主角父親的堅持之下,一場繁瑣而熱鬧的中式婚禮隨之誕生。

但這個中式婚禮卻是典型的“中西結合”:在一間擺滿中國字畫和物件的美式別墅中,新人穿著西式禮服,在穿著中式正裝的長輩面前磕頭行禮;在紐約的中餐館舉辦的婚宴,也加入了新人切蛋糕、新娘向未婚女性拋花球的環節。

婚禮的“中西結合”,無非是多方訴求妥協的結果——年輕人追求浪漫,但老一輩還在堅持傳統。

在老一輩家長心中,婚禮這件事,是要辦給其他人看的,從來就不只是兩個新人的事。父母要給子女辦婚禮,是為了告訴大家,兒子娶了老婆(女兒嫁出去了),人生目標達成了。

更現實一點說,婚禮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收回之前隨份子的錢,那麼也不好意思簡單辦了。

於是,就有了幾乎千篇一律的婚禮:在各種金碧輝煌、熱鬧喧騰的背景下,臺上有個唧唧歪歪的司儀、兩個略顯尷尬的新人,下麵則是一群大吃大喝順便起哄的賓客。

伴娘越多越好,禮服也要多換幾次,香檳、蛋糕一個不能少。其實就是不管中式西式,什麼高檔來什麼。

後來這些都成了套路,成了婚慶公司的套餐服務。

這一幕,在李安的《喜宴》中就有展現。本來,男女主角選擇在紐約市政府舉行公證儀式,就算是婚禮了。但在男主角父親的堅持之下,一場繁瑣而熱鬧的中式婚禮隨之誕生。

但這個中式婚禮卻是典型的“中西結合”:在一間擺滿中國字畫和物件的美式別墅中,新人穿著西式禮服,在穿著中式正裝的長輩面前磕頭行禮;在紐約的中餐館舉辦的婚宴,也加入了新人切蛋糕、新娘向未婚女性拋花球的環節。

婚禮的“中西結合”,無非是多方訴求妥協的結果——年輕人追求浪漫,但老一輩還在堅持傳統。

在老一輩家長心中,婚禮這件事,是要辦給其他人看的,從來就不只是兩個新人的事。父母要給子女辦婚禮,是為了告訴大家,兒子娶了老婆(女兒嫁出去了),人生目標達成了。

更現實一點說,婚禮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收回之前隨份子的錢,那麼也不好意思簡單辦了。

於是,就有了幾乎千篇一律的婚禮:在各種金碧輝煌、熱鬧喧騰的背景下,臺上有個唧唧歪歪的司儀、兩個略顯尷尬的新人,下麵則是一群大吃大喝順便起哄的賓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