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有人會說武大櫻花是國恥象徵

武大櫻花, 爛漫如霞卻又錯綜複雜.

有人說它是日本侵華之罪證, 有人說它是中日友好之象徵, 有人說武大因它而美麗, 亦有人說它身處武大才會如此迷人。

眾說紛紜, 各自有理, 到底是什麼造就了今天的爭論?又到底是誰更符合事實?

圖片來自 fuya9528 / 蜂鳥論壇

還得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1938年夏, 中國正籠罩在抗日戰爭的氤氳中, 槍林彈雨、動盪不安, 加之日軍西進, 武漢已陷入岌岌可危之境。

國立武漢大學的師生們痛心疾首, 但為保國之元氣, 謀求國之將來, 不得不捨棄千辛萬苦籌建而成的珞珈山新校舍, 往西遷入四川樂山, 繼續辦學。

臨行前, 校長王星拱找來曾經留學日本的講師湯商皓, 命他與總務處三人, 以及秘書處一人, 共五位同仁留在武漢, 守住學校, 守住這國之根本。

王星拱並沒有什麼信心, 但他必須如此。 “即便能保全一部分艱難締造之校舍,

于國家也是莫大的功勞。 ”再三交代後, 王星拱毅然離開。

接下來, 重任就交給湯商皓了。

十月, 日軍迫近武漢近郊, 湯商皓帶著妻兒與其他四人, 遷入法租界內。 學校事先已在此處租好了一間民宅, 供眾人躲避戰亂, 雖然生活窮困一些, 但也算安全。 只是, 那裸露在外的珞珈山校舍, 能否躲得過日軍的轟炸?湯商皓十分憂慮。

十月底, 武漢徹底淪陷, 租界為疏散避難民眾, 允許日軍逐戶檢查處理, 湯商皓等人被關押。 此時, 湯的夫人鈴木站了出來, 她是日本人, 與日軍方面多次交涉, 並確保他們除了留校駐守, 沒有其他任務在身, 這才救出了湯商皓等人。

此時, 湯終於明白, 原來王校長將重擔委任與他, 不僅因為他精通日語, 更因為他有一個日本夫人,

能在危難之際伸出援手, 並給予諸多幫助的最好助手。

圖片來自 fuya9528 / 蜂鳥論壇

那麼, 鈴木是不是可以同日軍商談, 讓眾人前往珞珈山一探校園?

湯深思熟慮又與幾位同仁反復商量, 最後決定讓鈴木前往“武漢治安維持會”日人顧問部,

洽談視察校園一事。 夫人果然不負眾望, 不僅獲得許可, 還拿到了首席顧問親手寫的介紹名片, 稱之為女中豪傑也不為過。

漢口江灘無限美, 驚濤拍岸競比高。 前往校園的路上, 熟悉的景色再次映入湯眼中, 但從漢陽門乘軍車到武大校門, 沿途盤訊數次, 路斷人稀, 一副戰時景象, 直教人唏噓不已, 唏噓不已啊。

戰火摧殘, 城市傷痕累累, 湯商皓無法想像學校如今之面貌, 只願尚有部分建築存留, 便屬幸運。

在日軍的帶領下, 湯商皓等人來到原校長辦公室, 面見憶酋荒原大佐。 途中, 湯為眼前的景象所震驚。 慘無人道的轟炸, 竟然沒有傷及國立武漢大學一分一毫, 校舍還是原來的校舍, 教室還是原來的教室, 只是現在這裡駐紮著一日本聯隊,

成為日軍的司令部。

湯商皓百思不得其解, 那日軍轟炸慘無人道、定位精准, 竟然偏偏避開了珞珈山上的國立武漢大學, 難道竟是有意留之?

個中原因, 當然不能多問。 但湯心裡明白, 如今之景象, 並不代表學校的絕對安全。 遂請求荒原大佐道:“國立武漢大學乃優良中華之文物, 請務必妥善維護, 以發揚貴‘皇軍’之武德。 然現在貴聯隊駐紮此處不過千餘人, 城內之營房尚多, 可否調整一部分兵士前往, 將校舍騰出, 以保全其原貌。 ”

“哈哈哈。 ”憶酋荒原大笑:“戰勝國對戰敗國之物品, 當視為戰利品, ‘皇軍’有權自由處理, 不過建築嘛, 可以另當別論。 看在貴校圖書儀器早已遷走, 已沒有物品供你等留念, 那我就網開一面, 將其中15棟學生宿舍的官兵遷往城內, 隨了你的心願。至於文、理、工學院,我軍已派遣大批文職人員使用,自能小心維護。總之,‘皇軍’對於無抵抗性之非軍事設施無意破壞,自當善加愛護,你等大可放心。”

荒原態度雖然傲慢,但言辭卻是合情合理,湯商皓等人既已達成目的,便 “道謝”告辭。

圖片來自 fuya9528 / 蜂鳥論壇

數月後,珞珈駐軍換防,湯商皓又開始擔憂學校的安危,再次申請探訪。

此次的接見者是一位文職武官,名高橋少將,態度較為和善,並對湯等人暢言日本風光之美妙。

言畢,高橋少將提出:“珞珈山風光果然名不虛傳,就是少了些花木點綴。眼下正是春光明媚之際,我決定從日本運來些櫻花栽種,為這珞珈山增添情調。”

櫻花乃日本國花,湯等人自然不情願,但也無法直接否認,便道:“可同時栽植梅花,因中國人甚愛梅也。”

“櫻苗易得,梅種難求,明年今日,歡迎爾等來此賞櫻。”

就這樣,國立武漢大學有了第一批櫻花。種在老齋舍,即今日櫻園,共28棵。

今日武大櫻花的國恥之說,便源於此。它是日軍留下的惡之花,是國恥的標記。

圖片來自 fuya9528 / 蜂鳥論壇

那麼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歸珞珈山的武大人,是如何面對這些櫻花的?

“回到珞珈山已是1945年了,後面的幾年,國家發生了那麼多大事,誰還有時間去注意這些花花草草?”

“那時候那些櫻花樹還小,沒什麼人注意它們的存在。雖然那些年城裡人也流行到武大看花,但看的是農學院的桃花。我還記得,那時的桃花林從今天工學部老水院行政樓一直綿延到東湖邊上,可壯觀了。”

“剛複校的時候,整個珞珈山完全沒有學校的樣子。教室不像教室,宿舍不像宿舍,十八棟教授樓的客廳竟然變成了榻榻米,到處都是臭蟲,周校長連自己的辦公室都沒有,學校的老師教授們整天忙得不見人影,哪裡還有心思去管那幾棵櫻花?”

以上言論皆來自《楚天都市報》對當年見證者的採訪。可見,彼時剛複校的武大人,奔波于學校之事、國家之事,早已焦頭爛額,無暇顧及小小幾棵櫻花。更何況,那時候櫻花並不時興,在武大人眼中,以及百姓眼中,櫻花本就無足輕重。

1949年初,戰亂即將結束,一切總算有了結果。此時有人建議將櫻花樹砍掉,正在商議時,駐守武漢的國軍將領張軫被中共地下党策反,于同年3月投誠,並表示:武漢大學是座寶庫,裡面的一草一木都要保留。於是,櫻花樹就這樣被保存下來。

圖片來自 fuya9528 / 蜂鳥論壇

武大櫻花再次被重視,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中日友好之花。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帶來了1000株櫻苗,贈送給周恩來。其中50株,由中央有關部門轉贈給武漢大學,武大園林中心將其種在半山廬前。

滄海桑田。曾經的侵略罪證,如今成為中日友好之象徵,櫻花樹,已經在武大生根發芽了。

不過鑒於當年日軍之殘暴行徑,以及社會上的種種議論,武漢大學還是對櫻花樹做出了說明。

學校的說法是:武漢夏季炎熱,對櫻花有極大的傷害,而深秋的小陽春,又偶讓櫻花樹弄錯花期,開放兩季,這對櫻花的壽命是極其不利的。武漢本土並不適合櫻花樹生長,因此壽命通常只有二三十年,最長的也不超過50年,當年日軍種下的那些櫻花,早已魂歸西天,現今大家看到的,是武大園林工人不斷補栽的櫻花樹,與日軍並無關聯。

此舉雖不能完全堵住悠悠眾口,但也算是給了大家一個交代,讓一部分人釋懷。

圖片來自 原味de麥香 / 蜂鳥論壇

而武大櫻花真正名揚四海,還得追溯到40年前。

1977年,停滯10年的高考終於恢復,舉國歡騰。即便考試時間在寒冷的冬天,錄取名額十分有限,還是有570多萬人參加了考試。這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的拐點,也是武大櫻花的拐點。

1978年春,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學生正式入學,這些來自田間地頭、工廠礦山和營房哨所的同學,第一次在校園裡見到如此驚豔的櫻花,他們興奮,他們自豪,他們寄往全國各地的信件和明信片上,佈滿了爛漫的櫻花。

社交媒體時代,我們深知口碑的強大力量。而武大櫻花在那個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已經實現了爆棚的口碑,武大也隨之成為全國最美大學之一。

有人說,櫻花隨處可見,為何偏偏要去武大?

這可得好好說說了。去過武大的人都知道,當年國立武漢大學珞珈山校址由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選定,他參照國外著名大學的理想模式,也遵循中國古代書院的選址傳統,以“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理念,多方探查,悉心比對,最終才選址珞珈山。

規劃時,武大便已“花園式”、“園林式”高等學府為準則,建成後,整座學校林木蔥蘢、四季花香並且民族風格濃郁、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原本就是一座學院派園林勝地。

再者,即使沒有櫻花,武大本身也是一處風景如畫的人文景觀。網路上列出的武大景點足足有十幾處,中國建築精髓之老圖書館、羅馬建築之理學院、民主鬥士聞一多像……每一處都凝聚著武大人勵精圖治的血液,凝聚著中國近百年來的社會變革。

所以,武大櫻花之旅,是人文之旅,更是思索之旅。

武大櫻花,因日軍而生,因邦交而穩,因人文而卓,因時代而馳。

無論你怎樣看待武大櫻花,請記住,跟隨蜂擁而至的人群賞花之時,做一個安靜的文明人,切莫打擾大學教學秩序。

小提示:

文中圖片僅為配圖表達,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有不妥之處,請留言告知,萬分感謝!

原創不易,允許轉載,但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隨了你的心願。至於文、理、工學院,我軍已派遣大批文職人員使用,自能小心維護。總之,‘皇軍’對於無抵抗性之非軍事設施無意破壞,自當善加愛護,你等大可放心。”

荒原態度雖然傲慢,但言辭卻是合情合理,湯商皓等人既已達成目的,便 “道謝”告辭。

圖片來自 fuya9528 / 蜂鳥論壇

數月後,珞珈駐軍換防,湯商皓又開始擔憂學校的安危,再次申請探訪。

此次的接見者是一位文職武官,名高橋少將,態度較為和善,並對湯等人暢言日本風光之美妙。

言畢,高橋少將提出:“珞珈山風光果然名不虛傳,就是少了些花木點綴。眼下正是春光明媚之際,我決定從日本運來些櫻花栽種,為這珞珈山增添情調。”

櫻花乃日本國花,湯等人自然不情願,但也無法直接否認,便道:“可同時栽植梅花,因中國人甚愛梅也。”

“櫻苗易得,梅種難求,明年今日,歡迎爾等來此賞櫻。”

就這樣,國立武漢大學有了第一批櫻花。種在老齋舍,即今日櫻園,共28棵。

今日武大櫻花的國恥之說,便源於此。它是日軍留下的惡之花,是國恥的標記。

圖片來自 fuya9528 / 蜂鳥論壇

那麼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歸珞珈山的武大人,是如何面對這些櫻花的?

“回到珞珈山已是1945年了,後面的幾年,國家發生了那麼多大事,誰還有時間去注意這些花花草草?”

“那時候那些櫻花樹還小,沒什麼人注意它們的存在。雖然那些年城裡人也流行到武大看花,但看的是農學院的桃花。我還記得,那時的桃花林從今天工學部老水院行政樓一直綿延到東湖邊上,可壯觀了。”

“剛複校的時候,整個珞珈山完全沒有學校的樣子。教室不像教室,宿舍不像宿舍,十八棟教授樓的客廳竟然變成了榻榻米,到處都是臭蟲,周校長連自己的辦公室都沒有,學校的老師教授們整天忙得不見人影,哪裡還有心思去管那幾棵櫻花?”

以上言論皆來自《楚天都市報》對當年見證者的採訪。可見,彼時剛複校的武大人,奔波于學校之事、國家之事,早已焦頭爛額,無暇顧及小小幾棵櫻花。更何況,那時候櫻花並不時興,在武大人眼中,以及百姓眼中,櫻花本就無足輕重。

1949年初,戰亂即將結束,一切總算有了結果。此時有人建議將櫻花樹砍掉,正在商議時,駐守武漢的國軍將領張軫被中共地下党策反,于同年3月投誠,並表示:武漢大學是座寶庫,裡面的一草一木都要保留。於是,櫻花樹就這樣被保存下來。

圖片來自 fuya9528 / 蜂鳥論壇

武大櫻花再次被重視,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中日友好之花。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帶來了1000株櫻苗,贈送給周恩來。其中50株,由中央有關部門轉贈給武漢大學,武大園林中心將其種在半山廬前。

滄海桑田。曾經的侵略罪證,如今成為中日友好之象徵,櫻花樹,已經在武大生根發芽了。

不過鑒於當年日軍之殘暴行徑,以及社會上的種種議論,武漢大學還是對櫻花樹做出了說明。

學校的說法是:武漢夏季炎熱,對櫻花有極大的傷害,而深秋的小陽春,又偶讓櫻花樹弄錯花期,開放兩季,這對櫻花的壽命是極其不利的。武漢本土並不適合櫻花樹生長,因此壽命通常只有二三十年,最長的也不超過50年,當年日軍種下的那些櫻花,早已魂歸西天,現今大家看到的,是武大園林工人不斷補栽的櫻花樹,與日軍並無關聯。

此舉雖不能完全堵住悠悠眾口,但也算是給了大家一個交代,讓一部分人釋懷。

圖片來自 原味de麥香 / 蜂鳥論壇

而武大櫻花真正名揚四海,還得追溯到40年前。

1977年,停滯10年的高考終於恢復,舉國歡騰。即便考試時間在寒冷的冬天,錄取名額十分有限,還是有570多萬人參加了考試。這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的拐點,也是武大櫻花的拐點。

1978年春,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學生正式入學,這些來自田間地頭、工廠礦山和營房哨所的同學,第一次在校園裡見到如此驚豔的櫻花,他們興奮,他們自豪,他們寄往全國各地的信件和明信片上,佈滿了爛漫的櫻花。

社交媒體時代,我們深知口碑的強大力量。而武大櫻花在那個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已經實現了爆棚的口碑,武大也隨之成為全國最美大學之一。

有人說,櫻花隨處可見,為何偏偏要去武大?

這可得好好說說了。去過武大的人都知道,當年國立武漢大學珞珈山校址由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選定,他參照國外著名大學的理想模式,也遵循中國古代書院的選址傳統,以“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理念,多方探查,悉心比對,最終才選址珞珈山。

規劃時,武大便已“花園式”、“園林式”高等學府為準則,建成後,整座學校林木蔥蘢、四季花香並且民族風格濃郁、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原本就是一座學院派園林勝地。

再者,即使沒有櫻花,武大本身也是一處風景如畫的人文景觀。網路上列出的武大景點足足有十幾處,中國建築精髓之老圖書館、羅馬建築之理學院、民主鬥士聞一多像……每一處都凝聚著武大人勵精圖治的血液,凝聚著中國近百年來的社會變革。

所以,武大櫻花之旅,是人文之旅,更是思索之旅。

武大櫻花,因日軍而生,因邦交而穩,因人文而卓,因時代而馳。

無論你怎樣看待武大櫻花,請記住,跟隨蜂擁而至的人群賞花之時,做一個安靜的文明人,切莫打擾大學教學秩序。

小提示:

文中圖片僅為配圖表達,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有不妥之處,請留言告知,萬分感謝!

原創不易,允許轉載,但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