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光影樂動 | 關於“工匠精神” 你瞭解多少?

央廣網北京7月15日消息 據MusicRadio音樂之聲報導,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帶領無數觀眾認識了隱藏在故宮深處的一個特殊人群——文物修復師。

宮門、院門、房門……在紀錄片裡,文物修復師踩著清晨的陽光,打開了一道道大大小小的、通往工作室的門。 一入宮門,兩個世界,一個屬於修復師與文物的世界。

為了更好呈現文物修復師的安靜世界,紀錄電影去掉了旁白解說,只有音樂人劉胡軼帶來的悠揚的背景音樂起承轉合,帶領觀眾近距離感受文物修復師的樸素日常。

劉胡軼:“音樂需要做的一定是做一個更好的一個氣場,和一個氛圍,去把他們包住,讓他們怎麼說呢更吸引人。

鋼琴可以做到空間感,儘量地去客觀、理性,有餘地讓看的人和聽的人去靜下心去思考。 ”

研究、修復文物的過程,對修復師們來說就如同一場穿越時空的交流,在一次次屏息凝望中,時間似乎不復存在。 在紀錄片配樂中,音樂人劉胡軼也在用鋼琴去描繪這種心無旁騖的專注。

劉胡軼:“其實和作曲、編曲也很像,這個是相通的,我特別懂他們的這個感受。 是一個你自己跟自己較勁的一個過程,你把自己的美感融入到這個過程,直至最後產生了這個你和它融為一體的這個結果,你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自我印證,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個價值不是現在的人看來有用和沒有用的。

除了展現修復師們的耐心和專注,影片還紀錄了這群匠人的簡單、純粹和快樂。 紀錄片裡,當陶瓷修復師紀東歌騎著自行車穿過空曠的太和殿廣場時,觀眾透過螢幕都能感受到她的愉悅和自由。

配樂裡,劉胡軼用輕盈美麗的旋律描摹著這份簡單的快樂。 劉胡軼:“其實文物修復師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做的是一件在外人看來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她只是覺得這是自己熱愛的一份事業。 這些恢弘的背景,比如說故宮啊、城牆啊,我覺得這些東西其實都比不上她心中的那份自由和快樂。 ”

除了純粹、簡單和快樂,經過長年累月的靜心磨煉,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還呈現出一種充滿人格魅力的匠人氣質——踏實、謙遜、不急不緩、心平氣和。

這種氣質來源於心無旁騖,也來源於文物的滋養。 木器修復師屈峰認為,透過文物,能體悟古人的思想、審美和精神,並以此來反觀自身。

屈峰:“中國古代講究格物,什麼是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所以中國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個人一樣,所以我跟你說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 ”

無關“有用”和“無用”,簡單、純粹地從事一項自己熱愛的事業,並在其中不斷自我修行,最終,時間會在人身上留下柔和、美麗的印記,就像故宮文物修復師所展現的匠人精神,如一股流淌的溪流,伴隨著動人心弦的音樂,潤物無聲地感染著每一個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